

作者简介:陈佩君,上海作协会员,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创作。诗、散文小说均在《文学报》《上 海文学》《北京文学》《劳动报》《都江堰》台湾 《青溪新文艺》等报刊发表。2003 年文联出版社出 版诗集《行囊》。2008 年获得上海五一工程文化散 文金奖,2013 年完成长篇小说《弄堂深处有人家》, 2016 年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诗与小说合集《魔都咖 啡》。2018 年 3 月,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长篇小 说《无法刹车》等。
真如寺
佩君
当诵经声流进窗内
晨露也已苏醒
清凉的梵音
如牵着一个人的手
回头一瞥
你正向我走来
抚去元朝市井的尘埃
恰原来你我仅一步之遥
借问香客
何处是归乡
暮鼓声已勾勒出
一条隐约的延长线
其实 在我真实的身体里
有你如常的光景
渐行渐远的脚印
可曾否留下两重梦境
兰溪路上袅袅炊烟
连着一座人间的拱桥
它只是换取
一潺流水的相伴吗
而你我不经意间
却站在岁月的脉络之上
今夜
就让我为你打坐
就让落满窗台的风月
还原祈愿后的本相
而这一刻掌心的世界
有不谋而和的禅言
【今音评论】
评诗歌的疏通之法
佩君的这首《真如寺》,它原名《万寿寺》。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当中,因为“尘埃”和“你我仅一步之遥”,所以,被侵蚀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选择信佛的人也不少。但对这首诗歌的评论,我必须要从敬畏的心理出发去发现,能够延长人的生命线长一点的地方,这也是诗歌在第二段第六行的所示,“一条隐约的延长线”,它的方位是在西面,前提是由上一行的“暮鼓声”所“勾勒出”来的。在当今社会,这也是不少人的所盼和所求。
像这样带有经典的词语,在这首诗歌当中的位置,是处于一个相对分散的状态。像这样的相对分散,从布局上来看,也有它的内涵所在和所指。于是,有关这首诗歌的阵势,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说法,完全是由每个人的学识修养不同而从中发现不同。首先是第二段第三行“渐行渐远的脚印”,它所展现出来的是诗歌人物对待“两重梦境”的两个世界的态度和选择,比如,态度是指,对“两重”的确认,如现实为阳,梦境为阴;而阳在南,但阴为北,这两个方向应该说,都布满了诗歌人物的“脚印”。也是一种寻觅状态。
这些“脚印”的存在,都是在“你我不经意间”(详见第三段第九行)。
这时候,我们正在把诗歌引向深入的方法和盘托出,就是要把分散在各个段落和诗行里的内涵结构找出来,现在已经找出来了三个,而第四个位于第四段第三行的“落满窗台的风月”。它暗示了诗歌人物所面临的方位在南的立姿。而该段第二行的“打坐”,我们有意识回避的原因,就在于把这两个字引入诗歌当中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因此在这里作忽略处理。第五个被安置在了第四段第五行的“掌心”。第六个也是该段最后一行的“不谋而合”。
这也是对以上六个布阵的位置所作的归纳,于是“不谋而合”这四个字的含义,由于方法不同而意义也在被放大,其中的元数也呈现出多元。如果用线条把它们各自都连起来,就会出现一个阵。这首诗歌也就有了布阵的说法。于是诗歌的场景评前与评后发生了质的变化。



评论作者简介:王荣根, 男,笔名,今音。诗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中国知青作家杯”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会员,《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部,合集三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