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你“三招”防犬袭
“狗是人类的朋友”,这句话口口相传不知多少年了。但它们毕竟是畜生,这个定位永远不会改变,要么怎么会有狼心狗肺之说呢。
一直以来,狗狗们与数不胜数的众多动物都没有称得上朋友,唯独与人扯上了“朋友”关系,并能以给人们看家护院保护人们安全著称,协助人类缓解孤寂而备受追捧和青睐。由于这些特点,或许让狗狗们感到“骄娇自恋”。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犬只张扬无忌,几近疯狂的个性。如今,无论是大狗还是小犬,已成为了部分居民的家庭成员而备受宠爱。享受着“冬穿棉夏穿单,吃着狗粮营养餐,饭后遛弯儿跟后边,出门坐在轿车前,名字起得很稀罕”等高级待遇。由此有的狗狗们自视“高人一等”而“自命不凡”。
于是,在大街小巷,林间花园或其他公共场合,被狗恐吓袭击的可怕事情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居民的安全感。笔者就有数次遇到宠物狗威胁和追咬的恐怖过程,其中两次被咬伤,留下了极其后怕的“狂犬症”隐患。据医务人士讲,一旦被狗咬到,请及早到大型正规医院注射“狂犬疫苗”,因为这种病的死亡率几乎是100%。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避免被狗咬到,使身体遭受痛苦,精神受到刺激呢?笔者推荐三种方法供您借鉴:
第一,见到犬只勿惊慌,采取“大路通天,各走各边”和“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度,沉着冷静,脱离接触,避而远之,不提供被咬到的可能。
第二,当遇到进攻时,千万不要跑动,因为两条腿是跑不过四条腿的。若惊慌乱跑,狗狗们可懂“心理学”啦,还会察言观色,知道人胆虚了,而它们便会以胜利者自居而“沾沾自喜,落井下石”,非追上咬你口不可。如果是大型犬,嘶咬还可能招致身体致残,危及生命的厄运。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更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俗话说“狗怕柞倚,狼怕脱衣”。这是什么意思呢?当狗张牙舞爪凶恶的进攻时,您要迅速做出猫腰下蹲的动作,如地上有砖头、石块儿棍棒,即可捡起抛向它。狗一见人做这个动作,便会仓惶掉头逃跑。笔者多次遇到不栓绳的宠物狗或流浪狗向自己挑衅时,做了很多次实践尝试,每次都很灵验。
如果距离太近,来不及下蹲时,就站在原地不动,当要咬到自己还未咬到时,飞起一脚踢向狗的嘴巴或者其他部位,它会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而撕心裂胆,然后尖叫着夹着尾巴逃之夭夭。
第三,若有条件,外出时手持一根“山剌条”棍,或其他结实的条状物用于防身。当狗们看到人持有“兵刃”,是有备而来的时候,惯于“狗眼看人低”的傲气自然锐减殆尽。如果和它走对了面,它会很知趣地绕道走开。正所谓“一根木棍拿在手,恶狗凶气黯然收”。如果哪个家伙非要不承认“弹花槌是枣木铣”,非要往你“枪口上撞”的话,咱就可以左右开弓大打出手。拳脚棍棒可不是吃素的,打在任何动物身上都是很疼的。而咱还没听说过不怕疼的动物呢。当人们看到那些可恶的家伙们低头垂眼夹尾巴的窘态时,你就可以把“落荒而逃”这个成语理解的“汗畅淋漓”了。
至于“狼怕脱衣”,咱就一笔带过了。若是我们不幸遇到了狼(可能性很小),更不可恐慌,在沉着的前提下,机智地采取“三十六计走为上”,实在无法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时,一面脱下上衣外套挥舞着,一面报警求援。狼看到人脱掉上衣时,便会狼狈逃窜。
笔者写此文不是为了好玩儿,也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给大家讲点儿必要的常识和自己的经验,以保护个人和他人的安全。绝大多数的狗是温和的,绝大多数的养犬人是文明的,但我们要有必要的防护意识,懂得有关常识,遇事会用避险措施。宁可这些常识一辈子用不上,但不可一无所知;宁可百日无事,不可一日不防。亲爱的读者,如您有兴趣看下去的话,笔者再缀上几笔,叙一叙这两个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犬被人类驯服后,心甘情愿的给人摇尾乞怜,看家护院,充当看门狗。为表对主人的忠心,经常向陌生人狂吠。动不动就放狗脸子,露出犬牙交错的齿,让人望而生畏。人们餐桌上的残羹剩饭都是他们的美味佳肴。
有一天,狗咬伤了邻居,引起了纠纷,这下狗狗可给自己惹了麻烦。狗主人很生气,把扔在院子当中的“棒槌”握在手上,当主人弯腰拿棒槌时,狗还以为是给它好吃的呢,一摇三晃的跑到跟前儿等着“领赏”。哪曾料想,主人将手中那根儿棒槌狠狠地砸在狗的后腰上。还没等它反应过来,一阵拳打脚踢像雨点一样落在它的身上,直至遍体鳞伤哀嚎不已。打那以后狗的后代们,只要一见人弯腰下蹲就知道准没好事儿,不是挨砸就是挨打,顿时吓得抱头鼠窜。后来人们把这个寓言命名为“狗怕柞倚”。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说的是一头狼被猎户追赶的无路可逃,被慈心善目的东郭先生藏到口袋里,让狼躲过一劫,而后又要吃掉东郭先生的故事。当狼凶神恶煞般要把东郭先生当午饭的那千钧一发之际,恰逢猎人又赶来了,狼自知在劫难逃,马上又变了一副嘴脸,苦苦哀求再钻进东郭先生的口袋躲避猎人……然后被猎人打死。
亿万年来,这个寓言像魔咒一样,不知惩罚了多少魑魅魍魉,映证了善恶有报,只待迟早的哲理。无独有偶,狼只要见到人们脱下外套舞动起来,就以为要让它再钻东郭先生的口袋遭受灭顶之灾,吓的它狼狈逃窜。
智慧的古人把这个寓言贯以“狼怕脱衣”的美称。
方法还有很多,笔者提供的方法仅供您参考。
作者:山里布衣
编辑:孔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