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访龙词 拜圣庙 纪文尧都名胜
游
龙子祠
《平阳府志》的编纂工作在孔尚任的精心组织和具体安排下,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刘棨知府和孔尚任的朋友们看到孔尚任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忙碌修志,又是感动,又是心痛,更多的是担心他的身体。刘棨知府多次劝他修志工作慢慢来,不要太着急,要当心身体。但孔尚任每次都微微一笑说:“没事的,我身体结实着哩。”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二月初一 ,是农历传统的中和节。孔尚任的弟弟佃野和他的好朋友吴青霞,刘岩遇等人商量好,为了能让孔尚任暂时从繁忙的修志工作中解脱出来,他们就一同相邀孔尚任去游龙子祠。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孔尚任会感兴趣的地方。
孔尚任在整理《临汾县志》时得知,平阳府之所以叫平阳就因为它处在平水之阳,这里所说的平水就是龙子祠的泉水。这股泉水才真正是“平水之源,平阳之脉”啊。
当地人传说龙子祠是晋代刘渊所建,但据孔尚任考证,刘渊时期这里只有龙祠而无龙子祠。龙子祠始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 )。《临汾县志》上也有龙子祠“毓灵于晋,始建于唐”的记载。
孔尚任还知道,“龙祠 ”一名源于匈奴族的传统习俗。他在《汉书.匈奴列传》中看到“匈奴法,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庙祠,二月大会龙城,祭天地鬼神。”他还从《后汉书 南匈奴列传》中了解到“匈奴俗,岁三龙祠,常以正月,二月,九月戌日祭天神。” 刘渊是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后裔。东汉时南匈奴内迁,移居到山西西部的西河(今吕梁离石)一带。晋末天下大乱,南匈奴首领刘渊以汉皇外甥自称,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乘机起兵。刘渊以平阳为龙兴之地,在这里称帝定国号为汉。刘渊在平阳定都后,在平山之下,泉源之旁修建了龙祠大单于台。按照匈奴族传统习俗 ,每年都要在大单于台驻地的龙祠祭祀先祖神灵。同时,还要在这里举行大规模的竞技游乐活动,龙祠这一名称便由此流传下来,后来又演变成泉水之神的龙子祠。
孔尚任早就想去龙子祠看看,但由于修志工作正在紧要关头,他实在忙得抽不出身来。今天弟弟佃野和好友吴青霞,刘岩遇邀请他去游览龙子祠,他心里非常高兴。可是一看到案头堆积如山的文稿,他又犹豫起来,他实在放不下手头的工作呀。
吴青霞,刘岩遇见孔尚任犹豫不决的样子,二人相互使了一下眼色,双方走上前去,一人拽住孔尚任一条胳膊,拉上他就走。孔尚任完全明白两位友人的好意,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就随他们走了。
龙子祠在平阳府城西南二十多里的平山脚下。孔尚任真没想到,这里的景色是如此的迷人。雄伟的龙子祠宇,座北向南。横阔三间的古式山门临街而立,里面殿宇屋舍逐层增高。山门往上是一座过殿,两侧塑有哼哈二将,体格高大,形态威武。
“这两尊神将是唐代雕塑,距今已有近千年了。”
佃野因为来过这里,他竟给哥哥当起导游来了。孔尚任仔细看了半天,确认这的确是唐代工艺,他赞许的向弟弟点了点头。
过殿的西面有一座面北的大戏台,佃野说:“据当地老百姓讲,每年农历二月二和四月十五逢会期间,都要请戏班子在这个大戏台上给龙子神唱戏。明天就是二月二,明天就有戏班子来唱戏了。”
过殿东面有一排平房,佃野说这是平时勤杂人员住的地方。戏班子在演出期间也住这里。
过殿的后面是一个中院,只见迎面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水上亭,只见一股泉水穿亭而过,曲折跌岩,声如乐章。水亭上面有一匾额,上书“清音亭”三个大字。字迹用笔果断,苍劲浑穆,虽然没有落款,但行家一看就知是出自名人之手。清音亭的后面是龙母殿,只见龙母神像仪态端庄,和蔼慈祥。佃野说,当地人把龙母称为水母娘娘,也有人把她称为送子娘娘,逢年过节和逢庙会的时候,那些善男信女都要给龙母烧香磕头,祈求生儿育女,保佑家人平安。
龙母殿后的正中间,有一层高而平的台基,台基上面前面是献殿 ,献殿的后方就是龙子祠的主殿龙子神宫,宫内正面供奉平阳府独有的龙子神塑像。宫墙上绘有精美的壁画,有元代的,有明代的,也有一部分是本朝所画,内容都是龙子神的传说故事。在龙子神宫大门正上方,有一宋代匾额,上书“康泽王宫”四个大字。相传最早为宋宣和元年徽宗赵佶所书。
“为什么龙子神宫要挂康泽王宫的匾额呢?”佃野不解的问。
孔尚任笑了笑说:“康泽王是龙子神的封号,每遇大旱之年,由于地方官吏不断推崇,历代帝王对龙子神的封号也就不断升级。在宋熙宁八年(1075年),宋神宗封龙子神为‘泽民侯’,庙额曰‘敏济’。宋崇宁五年(1106年),宋徽宗封龙子神为‘灵济公’。到宋宣和元年,宋徽宗又加封龙子神为‘康泽王’。到元代至正九年,元顺帝又封龙子神为‘普应康泽王’。龙子神由侯而公,由公而王,身份愈来愈高。当地官民对龙子神也越来越加崇敬。每年来这里朝拜的人很多,龙子祠也成为山西南部第一名胜之地”
“啊,原来是这样。”佃野恍然大悟。
“对就是这样”,吴青霞说:“你看,祠内墙壁和石碑上有历代很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和墨宝,都是颂扬龙子神功德的。”
“今日之游不可无诗,咱们分韵写诗吧。”刘岩遇说。
大家一致赞成。
吴青霞说:“今天咱们在平水之滨,吟诗所用‘平水韵’正是南宋平水人刘渊所创。按‘平水韵’分韵吟诗,正是正本清源的雅趣。”
佃野说:“吴兄言之有理,咱们就用下平声‘十一尤’韵吧。”
大家都以为然。
正当众人低头苦思之时,忽然孔尚任说:“我已有诗了。”
佃野忙说:“哥,您吟我记。”
只见孔尚任一仰头,两首七律脱口而出:
一
远隔红尘世外幽,宜人景物失乡愁。
含烟店柳从容发,破冻山泉放肆流。
古寺春寒须载酒,重峦雪霁好登楼。
风雷龙子何年去,遗事闲从父老求。
二
满眼新诗不费搜,溪山胜地快同游。
苔墙读字无遗处,雪路寻泉到尽头。
剪韭畦旁春味早,赛神祠下野人稠。
风光正是中和节,社舞村歌看未休。
孔尚任一吟完,大家一起拍手叫好。
吴青霞说 :“先生真乃杜甫再世也,才思敏捷,格律工整,我辈望尘莫及也 。”
刘岩遇说:“祠中美景吟难得,因有孔诗占上头 。”
佃野说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远隔红尘世外幽,宜人景物失乡愁 ’,说到我心里了。龙子祠远隔闹市,就象世外桃源一样,来到这里,我已经忘掉离开家乡的愁苦了 。”
吴青霞说:“‘含烟店柳从容发,破冻山泉放肆流 ’,‘从容’和‘放肆’四字用得极好。把龙子祠的柳树和山泉都写得活龙活现,十分生动形象 。”
刘岩遇说:“龙子祠有很多神话传说,在当地老百姓口中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龙子的神话故事。比如,关于龙子泉,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在很久以前,在当地有一个贫穷的农家老妇,有一天在地里干活时,发现一只很大的蛋。老婆婆非常惊奇,就把蛋拿回家去孵化,不想竟从蛋壳中孵出一个男婴儿。老婆婆膝下无子女,就把婴儿当成自己的儿子,并取名叫橛儿。橛儿四岁时,正逢刘渊修筑平阳城。据说刘渊筑城,城墙昼筑夜塌,过了很长时间,筑城没有一点进展。刘渊一气,要杀掉全部筑城民工。这时橛儿挺身而出,让刘渊放了民工,让他来筑城。刘渊根本不相信一个四岁的小娃娃的话,不过他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放了民工,让橛儿试试,时间 只给三天。第一天不见动静,第二天还是不见动静,大家都为橛儿捏一把汗。到了第三天夜晚,只听见大风呼啸,一时飞沙走石,天摇地动。待风平夜静之时,人们走出门外一看,只见一座方方正正,结结实实的新城屹立在平阳大地。刘渊一见大吃一惊,想不到这小小年纪的橛儿竟有如此神通。刘渊认为,留下橛儿,必成大患,就命兵士追杀橛儿。橛儿知道后就向姑射山麓的平山跑去,橛儿在前边跑,兵士在后边追,乡亲们在兵士后边边跑边喊,让橛儿快跑。到了平山根下,再没有别的路可跑,眼见兵士们就要追上,乡亲们正为橛儿担心,这时只见橛儿就地一滚,变成了一条小蛇。它沿着平山钻进了一个山窟窿 ,外边只留下一条蛇尾巴。兵士挥刀向蛇尾巴砍去,奇怪的是,砍断的蛇尾巴流出的并不是血,而是一股清粼粼的泉水。所以孔先生的‘风雷龙子何年去,遗事闲从父老求’真是写的太好了,在老百姓那里可以收集到很多民间故事的。”
孔尚任说:“刘贤弟讲的这个故事,在《临汾县志》和旧《平阳府志》上也有记载。东晋文士干宝在所著的《搜神记》中也记载着这个传说。我们应该多搜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把它编辑起来,这毕竟是老百姓的良好愿望,我们应该顺呼民意啊。”
“是啊。”大家齐声赞同 。
吴青霞说:“先生的第二首诗也写得非常好,‘满眼新诗不费搜’,龙子祠水清山秀,景色迷人,可以说到处是诗,只不过先生才华过人,正象刘岩遇兄所说的那样,有您的诗在前头,我们是不敢献丑的。”
孔尚任微微一笑说:“贤弟过谦了,您和刘贤弟的才华不在我之下。”
吴青霞说:“岂敢岂敢,先生拿蜡烛比月亮。我等那敢和先生比。先生在诗中提到的龙祠韭芽,确确实实是当地一宝。过去古人称龙子祠这地方是‘姑射之方洲,风清夏亦秋,’这里气候宜人,而龙子泉流出的的泉水冬暖夏凉,当地老百姓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寒冬季节培植韭芽。龙祠所产的韭芽梗白叶黄,鲜嫩清香,当地人常把龙祠韭芽作为礼品送。龙祠韭芽还是贡品,经常送往京师宫廷,供奉皇帝和达官贵人们享用。由于受季节和产量所限,象我们这些常年在当地的人,一年也是很少能吃到龙祠韭芽的。不过,我一定要想法弄到一些,让先生尝尝鲜。”
他的话把孔尚任说笑了,大家也跟着一起笑了起来。
佃野问:“哥哥在诗中说风光正是中和节,中和节是个什么节日?”
孔尚任说:“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一,正是中和节。这是唐德宗李适于贞元五年(789年)亲自提倡和兴起的一个节日。李适是唐代宗李豫的长子,而李豫又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子,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孙子。李适就是李隆基的重孙了。李适和李隆基一样,在当政之初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刚刚即位的时候,对前朝的许多弊政进行了改革。他下令禁止岁贡,禁止官吏经商,对贪污受贿者严加惩办,自己的生活也比较节俭。同时他提倡并下旨规定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其意是表示‘助阴阳之交泰,表天地之和同’。每逢此日,皇帝要举行耕种仪式,并象征性地赐给老百姓五谷杂粮,以示劝民辛勤耕作。在民间这一天亲友要相聚喝中和酒,吃太阳鸡糕,用以祭太阳神。”
“啊,原来是这样。”佃野说。
“今天是中和节,明天是青龙节。”吴青霞说。
“青龙节是不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佃野问。
“是的,这里把二月二叫做龙抬头日。”吴青霞说。
孔尚任说:“二月正是春回大地之时,万物昭苏仰赖雨露滋润,人常说春雨贵似油,老百姓期盼二月二龙抬头普降甘霖。因此,二月二这一天要祭龙王,祭土地。这一习俗,早在明代就已流传。”孔尚任接着说:“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说法实际上和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民间有‘惊蛰过,百虫醒’的说法。各地在二月二这一天有许多习俗,许多讲究,许多规矩。”
吴青霞说:“在我们平阳府,二月二这一天就有很多讲究。早上起来时不能说起字,怕把一切毒虫惊起。家家户户还要敲簸箕,据说可以驱瘟逐虫。男人在这一天要剃头刮脸,表示从这一天起,将抬头见喜,出人头地。女人要梳头画眉,表示今后要扬眉吐气,再不过苦日子了。”
“二月二这一天我们这里还有吃炒玉米花的习俗。”刘岩遇说。
“为什么这一天要吃炒玉米花?”佃野问。
“这里广为流传着一个故事”,刘岩遇说,“传说有一年玉皇大帝下凡来到平阳府地,憨厚的平阳人只顾劳动而没有搭理他。玉皇大帝返回后非常生气,他下令要龙王三年内不准给平阳人下雨。主管降雨的汾河龙王小青龙不忍心看着当地百姓因干旱饥饿而死,就偷偷降了雨露,救了当地百姓。不想这一下违背了玉皇大帝的禁令,违反了天条。小青龙被压在姑射山下受罪,玉皇大帝有令,什么时候金豆开了花,什么时候小青龙才能从山下出来。平阳府的百姓们知道小青龙是为了他们才遭此大难,所以,他们就四处寻找金豆,想让金豆开花早点救小青龙出来。凑巧有一天,一位乡下老婆婆背着一口袋玉米上集去卖,不想半途遇上着火,金黄色的玉米被火烧得全开了花。人们大喜,这不正是金豆开花吗?人们奔走相告,家家户户炒玉米花,然后报告太白金星,说金豆开花了。太白金星老眼昏花,他站在云头一看,只见金光闪闪的豆子忽然全开了白花,就慌忙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说金豆已开花。小青龙可以出来了。玉皇大帝信以为真,就从山下放出小青龙。自此以后,二月二就定为‘青龙节’,二月二吃炒玉米花也成了习俗。”
“啊,多么动听的故事啊!”佃野激动的说。
“象这样的故事民间流传很多,正象先生诗中所说,‘遗事闲从父老求’,这里每一个成年人肚子里都有一大堆故事,你要有时间,可以好好听啊。”刘岩遇说。
“是吗,那以后你要带我去听啊。”佃野高兴的说。
“走,咱们去看看龙子泉,我们可以‘雪路寻泉到尽头’。”吴青霞说,他引用了孔尚任刚才吟的一句诗。
“走吧,那个地方叫金龙池。”佃野说,因为他来过这里,他知道龙子泉水的源头在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