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诗刊】【弘扬国粹】【传播正能量】




刊头书法:王爱民
著名书法家

上刊诗人名录
《友好文学》诗词精选作品
【486期】


唐诗宋词经历了上千年时间,却有经久不衰,令新诗难以企及的辉煌何也?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
中华民族的语言是唐诗宋词辉煌之根本
我们的汉字一字一音(形、义、音一体),且具四声,又以单字为单位,词汇浩繁,同音字丰富,调动方便,易形象的表情达意,易形成音律、韵律。这是我们的语言有别于其它民族语言的特点。由于我们的语言得天独厚,这使我们当之无愧唯一能成为诗国的根本原因,当然,也是唐诗宋词辉煌之根本。
二
唐诗宋词找到了与之相适应的完美表现形式
范文澜先生说:“庾信上集六朝精华,下起唐人风气。”(《中国通史简编》)
我们的近体诗从六朝开始萌芽,我们的先人依据汉语言特点,经过三、四百年的经营,找到了与之相适应的完美表现形式,达到了“律切精深”的程度。在唐诗格律基础上又创立了各种词牌,借以表现不同的声情。
三
语言建设是唐诗宋词取得辉煌成果最重要的原因
那时的诗人很注重语言建设。大家都知道苦吟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贾岛有这样一首诗: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城。一天他在驴背上反复吟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中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定不下来,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他却不知不觉地走到大官韩愈仪仗队中,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被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据实禀告。韩愈停下马思考了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我认为之所以用“敲”字好,是因为“敲”字不仅有视觉形象,也有听觉形象。使夜晚显得更加空旷、宁静,扩大了诗的张力,深化了意境。
四
现代汉语中依然有古体诗驰骋的广阔空间
古今中外,任何诗的构建都必须依据其语言基础和格律条件来进行,尽管今天,汉语语言基础、格律条件与古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代汉语依然是一字一音,且据四声,尽管增加了三字音步、四字音步,却依然保留着古时一字音步、二字音步,且拥有大量文言词语,这必然为现代古体诗的创作提供宽阔的驰骋空间。更何况,现代古体诗的创作又能从古诗词(其中包括乐府、歌行、民歌民谣)中吮吸丰富的营养,必然保留着繁荣的态势。
五
“共律体”形式一经形成就有其相对独立性、持久性
诗歌体式的形成都是从“自律体”到“共律体”,从“一诗一律”,到“多诗一律”。这种“共律体”一经形成就有其相对独立性、持久性。
不是吗?请看,演戏时,我们不会由于戏目不同而更换舞台;做饭时,不会因为米不同而更换锅;喝酒时不会因为酒不同而更换杯子…….这是因为它们都是“戏”,都是“米”,都是“酒”,“戏”、“米”、“酒”各有其共同的属性,因而,会各有其共同的载体(形式)。 诗亦然。
当然这种“共律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活的改变,社会的发展,在原“共律体”基础上通过新的“自律体”的不断创造,探索,形成新的“共律体”,更充分的表现现实生活。 过去,用木板搭起舞台就唱戏,用这样的舞台去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动用现代声光等新的科技手段才行,这就叫“与时俱进”。正因如此,我们才提出在古典格律诗基础上构建“现代白话格律体”这一理论命题。
六
唐诗宋词是一件具有神奇魅力的“衣服”
唐诗宋词这件“衣服”是一件具有神奇魅力变化多端的魔衣。古风体式千变万化且不说,近体诗也有二十八种体式。
至于宋词,据陈迋敬、王奕清等编选的《词谱》就有862调,2306体。
七
历史传承告诉我们:新旧体式兼有包容性
翻开文学史就很清楚,新的诗体出现以后,既以新体式为主,同时又保留以前的诗歌体式。楚辞体的出现并不排斥诗经体;七言体出现后,并不排斥五言体;近体诗出现后并不排斥古风体;词出现后并不排斥近体诗。现代新诗体出现后当然也不应排斥唐诗宋词体。穿衣戴帽个好一套,现代人穿唐装不是也很好吗?
八
民族传统,民族习尚,民族审美心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诗必有韵”这是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之一,是几千年中国诗歌文化沉积的结果。语言精练,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易记,易诵,这是几千年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唐诗宋词在这方面堪称之为典范。不能承先就不能启后,不能继往就不能开来。离开中国诗的优良传统,诗歌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众就会不买你的帐,就会举步维艰。这种民族传统,民族习尚,民族审美心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作者简介: 张兴泰,字霜子,号鸿硕,吉林省大安市人,高级政工师。先后出版诗集《霜子吟》《张兴泰诗歌精粹》《诗镜文心》(鸿硕诗文集)、该书续集、《鸿硕诗话》《情韵悠悠》(十情集)《诗词律要讲座》《鸿硕诗话选》《鸿硕诗歌别裁集》等。获得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优赏奖,个别作品获得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现任《中国韵律诗歌旗帜卷》执行主编,中国韵律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雅园学会理事,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顾问、研究员,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