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烨,幼名华,字晦仲,号葆光。福建延平府副总兵骠骑将军靖献公张梅长子,康熙丁未年(1667年)冬,生于福建任所,母亲曾氏。从家谱查张烨祖籍河南固始,原籍福建漳州诏安。康熙三年(1664)清廷时福建治海,实行迁海政策,张梅率部降清,受封骠骑将军。于康熙八年(1669)移兵河南统部河南府永宁军垦屯田。先驻龙头山,后移驻永安里杏树坪(张营村)。

张烨,在其父张梅移驻永宁杏树坪军垦屯田时,刚刚三岁。随父母来到这里后,性格很乖巧,懂事,从不做损人之事。年十八岁开始读书,学千字文,百家姓和四书五经。二十七岁在河南府考中秀才,又苦读十年,年三十八岁考中廪生,府县这时每月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给以生活补助,仅次于领取工资。这时他已经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对社会进行接触,对社会了解甚深。开始研究社会和社会上所有事情,写出了很多山川、地理,佛教道教的不朽文章。文风犀利干练,切中社会时弊,受到不少人的爱与憎。勤奋好学,力求上进,虽多次参加科举均不能中。在母亲有病时他日夜服侍在旁,亲自熬汤药,从不离开。父亲张梅怕孩子太累让其外出看戏,父命难违。不一时返回,其母病故,跪地不起,几次哭昏过去。葬母后,立下宏志,终身不再看戏。
在康熙三十九年(1699)张梅告老还乡,在待奉靖献公梅时,一切以文公礼仪待之。守殡·葬父·卜葬,不随俗,而以礼仪严待,读祭·设祭祀一切以礼为训。并以身教子孙,以读书为事。以德为座右铭,以待人为诚,治家为严。对上不谄,交友要择其人。对亲戚家中之事,能帮就帮,能济则济。对村中调遣从军征戒者,必教族人免以孝道,时时帮衬。雍正十三年乙卯年(1735)考取贡生,调任河南统部归德府,商丘县儒学教谕。乾隆辛酉年秋(1741)年因病医治无效享年74岁。一代将门之后陨落葬于李岗寨下七里坪之阳。

张烨一生勤以读书、研史、著述颇丰,同挚友相会,常以文字论之。先生无事爱习字临帖,有求者不分贫贱皆赠之。有人求文、碑、记、序、引等类挥笔立就。初著不经意者然细读之,无一意非程朱,无一篇非韩柳也。先生一生学行俱优,诗文入胜。集旧诗三十八首,史籍文章五卷,本人集订四卷,卒后学生集得一卷《书写碑文》《重建大悲寺缘薄序》《代人贺周子美乡约序》《仁寿山祖师庙碑记辨》墓志有《文学九章墓志》等。但时间的流逝诗文和史籍文章五卷已佚失,待后人继续搜集,以便完壁重现。
张烨,一生不随时入俗,而是独辟蹊径,受到河南总督兼巡抚田文镜的赏识。殁后田文镜总督赠匾额曰“克振儒风”。河南统部河南府尹张汉得知张烨殁后送挽联:“万里家声传博望,一编理学接横渠。”把张烨视为历史上理学家张载,朱熹的传接者。学台俞士铭,知县沈育,儒学教谕癸遇,都前来吊唁,悼其功绩。 。亲戚朋友哭声连连。生前好友韦九章韦滚,韦潮,韦科联,张懋志,锁屏翰,程恬,吉永亮,赵吉疑,雷炯,刘子京,张芳,均置书、写信,或写文章与以怀念。憾之熊耳,震之崤山,惊之洛水,一代文豪,河洛之魂,张烨永垂不朽。
张晔病逝后,归葬于直谷水大丰峪七里坪张氏祖坟。又名七虎坪牛蛋坟。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