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槐花儿窝窝
作者/晓江
朗诵/杨京敏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初夏,我随母亲从“北大荒”回北京探望姥姥。姥姥家住南城校场口小七条,那是一个街坊四邻睡晌觉,打呼噜、放屁都能听得真真儿的大杂院。院里有棵老槐树,我曾和院里的几个小伙伴手拉手的都围不过来。高高的树冠郁郁葱葱,象偌大的伞,遮掩了半个院落。

五月是槐树 开花的季节,每到此季,一串串、一簇簇洁白的槐花儿就会缀满枝杈。于是整个院落都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一天傍晚,我和小伙伴们玩耍回来,刚一跨进院门,各种饭菜的香味就扑鼻而来,早已饥肠辘辘的我,恨不能把闻到的香气一股脑都填到肚子里。

“哎呦呦,这是玩回来了?快去洗手洗脸,等着姥姥给做你好吃的……”说话的是裹着小脚的姥姥。她手中托着一个盖帘,上面摆着“窝头”,脸上含着慈祥的笑容,一边叮嘱着我,一边摇摇摆摆地走向“大锅灶”。

“大锅灶”在院门旁的犄角旮旯,烧柴是从邻院的张大妈家抱来的,这是张大妈为“街道”加工的墩布“把儿”剩下的“下角料”。还别说,用"大锅灶"饹饼、熬粥、炒菜都很香。
“窝头”终于被姥姥端上饭桌。看着这说黄不黄,说灰不灰的"窝头"上,还粘着软软的“菜叶”,很是难看。

我有些疑惑:“这就是姥姥口中的好吃的?” 姥姥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唉,你呀,你就是没挨过饿,都是让你爸妈惯的……这窝头里面有槐花儿”,姥姥边说边用手指着窗外的那棵老槐树:“傻小子,快尝尝吧,好吃着呢……”说完,姥姥拿起一个窝头,吹了吹上面的热气,掰下一块放进嘴里,还做了一个很好吃的表情。

明知道姥姥的模样有些夸张,也不相信那掺了槐树花的窝头能好吃到哪去,可耐不住这肚子“咕咕”的叫着,只好学着姥姥的样子也捏了那么一小块放进嘴里,仔细的嚼了起来。

入口的槐花窝窝即有玉米的味道,也有槐花的清香,还有一点淡淡的咸味。不知是真的好吃,还是饿得我饥不择食,反正一眨眼的工夫两个窝头就下肚了,还想吃第三个的时候,被姥姥止住了。姥姥说;这再好吃也不能吃多,肚子会撑坏的。事后才知道,那晚上这院里吃槐花窝窝的可不止我们一家儿。

半个世纪过去了,姥姥早已离开了我们,而我也在三十多年前,离开了那不长槐树的“北大荒”回到北京。尽管现在每年都能看到槐树花开花谢,也从未再吃过用槐树花做的窝窝,可是,我还是会时常想起裹着小脚的姥姥,想起姥姥做的槐花儿窝窝。

作者简介
武晓江,已退休。喜欢做自己喜爱的事。格言:保持年轻的心态,健康自己的身心。行为∶做一个退而不休的人忙碌者。

朗诵嘉宾简介:
杨京敏(网名:雪儿),全国艺术水平考级朗诵专业高级教师。曾获2020年北京市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为爱发声”朗诵大赛冠军。第五届放飞梦想北京朗诵大赛一等奖,美文原创一等奖。昌平朗诵艺术节朗诵大赛一等奖,2019网络朗诵大赛美文原创网络十佳等奖项。致力追求自然真挚的朗读风格,努力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