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朝之庙宇,曾经的学堂
散文/赫向军
又回到了故里,又走到了曾经三里五村盛名的东楼遗址。我在此出生,在此长大,就连军旅之路,也是从这里启程。
一切都成了记忆,光是东楼就成了众人嘴里的惋惜。老建筑变成了废墟,杂草丛生,曾修剪过的榆树杈,也毫无规则的蔓延。门口的那眼古井还在,井水依然清澈甘甜,井房面貌焕然一新,四角二层凉亭取代了破旧木棚,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与东楼隔沟相望的是本村的西楼,东西二楼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同是由石台阶分成两层,故称楼。
西楼一溜五间平房,无什么特色,曾是大队部所在地。东楼则不然,一样的五间布局,中间三间稍大一些,但开间并不相同,两侧是耳房,最具特色的是居中一间,虽无高大宏伟,却是别具风格。
从窄条小院(南北长东西短窄的一米五左右,宽处两米多点)拾阶而上,三个台阶高度约一米,紧接是缩廊,落地式木窗屏风,两侧灰砖切墙,角落可以存放农具或杂物,门窗都是花样小格,正印了那句诸葛点灯孔孔亮,只可惜因折迁已不复存在,也未留下任何影像。

在旧址北侧便是窑神庙,三间正殿,即三官殿。据守庙人称是天地水三官,分别供奉三官之位。两侧配房即财神窑神之居所。院中心一棵古槐顶天立地枝繁叶茂,东面禅房有供十八罗汉像,南面一座修善一新的老戏台。
这个戏台也曾辉煌过,热闹过。我在儿时,做为一名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成员,曾载歌载舞。一支洗衣舞蹈还记忆犹新。表叔侯清泉常对我提起当时的细节,也确令人欢欣鼓舞。
这个戏台也记录着时代遗风,是无产阶级文化宣传的政治园地。那个时代多是红极一时的革命样板戏,皆是众人最喜爱的剧目,至今我还是喜欢唱几句精典名段。
今朝之庙宇,又曾是教育大多数山里娃成长的学堂。是附近几个村落的中心学校所在地。共设七个年级,从小学到初中,有师生约二百多人。师资有外地调入的,本是培养的。大多是知识渊博多才多艺,自行组织的文艺宣传队,人员大多都是我的发小同学。几名老师既是导演编舞又是演奏剧务。曾多次到田间地邻村进行无产阶级政治文化宣传,起到了激励群众生活生产建设斗志精神的推动作用。还到过县城参加代表公社区域的文艺汇演。参加每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暨中小学运动会,名次总是独占鰲头。
能记起名字的老师有校长刘玉花,后来成了本村上的媳妇,西窑沟的郭维宽,牛家窑的孟海宽,本家大哥赫占元,大姨夫郭世忠,表叔侯清泉,二姨姐付英花,表嫂侯庆花,爱拉手风琴的李育体是外地调来的等等,都是当时的文艺杰出人才,都曾在这个戏台上展示过文艺才华。有一位县城调来的女教师叫陶春香,戴一付高度近视眼镜,待人和蔼,对我特别好,近五十年过去了,试图寻找,却杳无音讯。
曾经的学堂,成了当今的庙宇,一个华丽转身成就了一个乡村旅游的特色景点,还保留在墙上的旧壁画清晰可见,虽有破损,但其画技相当精湛,足见当时的时代风貌。
如此的一篇杂文,既能把你拉回过去,又会让你展望未来,是我感慨而发,它寄托了我的情感,又是对家乡旅游事业的一个宣传,主要还是一个爱家乡的缘故吧

作者简介
赫向军,男,河北省涿鹿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员、诗歌专委会委员。中华诗友会、张家口市诗词协会涿鹿分会、张家口市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县民俗协会会员,非凡诗社成员。作品生活气息浓郁,雅俗共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