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薄弱学校的成因和对策
邓连朝
不必讳言,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提高,尤其是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农村学校都沦为了生源日益枯竭的薄弱学校:教学楼盖起来了,学生却所剩无几,发展前途令人堪忧。
农村学校沦为薄弱学校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
客观上,农民通过打工经商等方式有了在县城购买楼房的能力,尽管他们户籍上还在农村,身份还是农民,但是却地地道道的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他们的子女自然也因在县城居住而就读在县城,这样就导致了农村学生人数的锐减。

与此同时,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计划生育与重男轻女观念的双重结果,农村适婚青年男多女少,再加上打工过程中本地女青年的流失,目前很多农村适婚男青年根本结不上婚,自然新生婴儿就少。这就决定了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生源的逐步日益枯竭。目前幼儿园小学阶段已经开始显效了,据悉某县去年小学一年级入学人数比六年级毕业生少了一千多人。这滋味着,六年后,他们上初中时就会减少二十多个教学班,薄弱初中就会受到强烈冲击,九年后薄弱高中也将面临挑战。
在薄弱学校岌岌可危的同时,学生到外地读书的行为更让本地薄弱学校雪上加霜,农村薄弱学校开始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这些客观原因作为教育工作者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农村薄弱学校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也是薄弱学校成因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说,一些农村学校校领导及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也加速了农村学校成为薄弱学校的进程。
正如教育系统权威人士所说,目前农村学校校的老师要么是即将退休的老民办转正的那一部分,要么就是本地培养的低学历毕业生,还有刚毕业的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甚至不会教的大学生。这样的教师结构注定了整体战斗力不强,更可怕的是一些教学点的领导和老师态度不端正,素质不好不说,还非常不思进取,工作极不积极,导致了本村学生急剧外流,学校几乎没学生了,实在令人忧虑。

有感于此,借鉴已有的和外地的成功经验,根据教育发展规律,为了改变薄弱学校的面貌或者迟滞薄弱化的进程,我们不妨进行如下努力。
加大城乡学校结对子帮扶力度,让生源质量好,教师师资力量好的优势学校辐射带动薄弱学校实现转化。目前县城各个学校成立的教育集团都很成功,今后更要加大力度,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各方面全方位融合起来,不要仅仅挂个牌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的合作双赢。
根据现有的评职称制度,加大向薄弱学校倾斜的力度。让县城的优秀老师轮流到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帮扶。为了防止流于形式,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相应措施,确保支教老师能够塌下身子在农村薄弱学校支教。

除了以上借助外力改变农村薄弱学校的状况外,我们更应从内部挖潜。鉴于农村薄弱学校学生普遍少的可怜及家长普遍打工无人接送的现状,大力兴办寄宿制学校,把几个村乃至十几个村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实行寄宿制,重新整合教师师资力量,按着能者上劣者下的原则,试行优化组合,剩余的老师要么转为生活老师,要么到有关机构进行培训或者岗位练兵,届时参加返岗考试考察和民意调查。学区每学年进行一次返岗考试考察和民意调查,综合各项指标再度整合教师队伍,实行动态管理。
农村薄弱学校还要加大培训学习力度,把业务培训岗位练兵当做常态工作来抓。本着不让一个教师掉队的原则,做到日常督促和考试考察、民意调查相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政策,改变农村薄弱学校现状是我们教育人的责任。作为一个教育战线上的一个老兵,在此强烈呼吁大家通力合作为改变农村薄弱学校现状而努力!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奋斗!为实现教育人的自身价值而忘我工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作者简介
邓连朝,河北省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邢台市读书达人,邢台市邓连朝创新工作室创始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教师。目前正在致力于打造自信教育和家庭教育。临西县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1992年小说《队长》荣获第二届华夏青少年写作大奖赛优秀奖。2017年8月13日以来《父亲您走好》等五篇文章发表在《牛城晚报》。在《邢台教研》《邢台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拉萨教育》《河北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