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李爷爷闲聊电瓶车
徐全利
一天,居住在8楼的邻家李大爷,从学校接过十来岁的孙子,推着电瓶车悠闲往家走。我紧随其后,因彼此认识,边走边聊。主要是李爷爷“打开话闸”,我有时敲敲边鼓。
看着他们爷孙推电瓶车,话题就由我引起:前几天(5月10日)四川成都丛树家园小区电梯内,一辆电瓶车突然起火,从冒烟到爆燃仅2秒,3秒内火焰吞噬整个电梯,5人不同程度被烧伤,其中包括一名婴儿。
李爷爷的孙子说,我也看过了视频。燃烧过后的电梯现场一片狼藉,起火原因初步认定为电瓶车着火引发。
李爷爷听后,也许是他骑电瓶车的缘故,联系到我们楼道,引起他滔滔不绝——
就在今年3月份,你还在海南,我们8栋6层楼就发生了小火灾,不过是谁抽烟乱扔引起的,大家共同救援,将火扑灭了。

再说电动车,上个月一位上海市民家中正在充电的电动自行车突然爆炸燃烧,几秒钟后浓烟和明火一起堵住了房门。一家5口被困屋内,幸亏消防员及时赶到,一家人得救。
李爷爷接着说,这些事故牵动了很多人的心,也重新引起了大家对电动自行车进电梯上楼现象的重视。就在我们小区,电动车上楼的情况依然严重,没有停车棚,缺少充电桩,充电不方便,成为业主把电动车推上楼的最主要原因。
他举例说,他有个亲戚A先生,家住阳光小区下的片区。在很多人看来,新建小区一般配套设施完善,管理也较好。但他所在片区的业主们却因为电动自行车停放的问题,和小区物业“斗智斗勇”了几年。
我说,那怎么斗法呢?
李爷爷说,他亲戚居住的这栋楼总共18层,三梯八户,140多户业主,按照每家至少一辆电动车算,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于是,经常会碰到推着电动车上下楼的。作为业主,他们也觉得电动车上楼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每次有业主提及这个问题,都会在业主群里引发一番争吵。
我插话说,争吵也没有用,关键是怎么解决。
李爷爷说,我们也不想冒着风险推电动车上楼,但是楼下没有带充电桩的车棚。就算有充电桩,也不够几百户居民充电。如果怕电动车充电有危险,可选择把电动车停在楼下,只把电池带回家充电。但即使是这样,也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李爷爷对我说,你不开这类车,也不坐这类车,就难掌握其中的门道。现在,我们的小区居民楼均安装有门禁,需要刷卡才能进入。即使进出不便,也并不影响一些业主推着电动车上下楼,不少楼栋的楼道里或多或少均停放有电动车。
我说,是真的没地方停放吗?如果都想停在离家最近的位置,那近乎异想天开;难道没地方放,就可牺牲安全上楼?我看,主要是自私作怪,因为他怕停在其他地方被偷!
李爷爷说,特别是高价停车费,是造成大量电瓶车上楼的主要原因。小区的电动车车棚一个月收90块钱,充电一次投币2元,充三个小时(电瓶充满6-7小时很正常吧)。折合每天充电停放成本大概就接近7-8块钱了,一年下来最少也要两千块钱成本,比某些便宜的电动车还贵。
李爷爷还说,小区前期规划设计上就存在缺陷,电动车车棚可有可无,没有强制设计标准;后期如果建设电动车车棚会与小区绿化冲突,现在要求小区绿化率要达标;还有就是后期建部分车棚资金谁出?开发商、物业?
经与李爷爷交谈,慢慢地,我似乎有点“懂”了,认为堵不如疏,物业应建设停车棚、方便充电,合理收费,便于监控,不要让电动车雨淋日晒,让车主怕被盗窃等等,最关键的是建设合理有效的机制,还有就是人们的思想要扭转。说着说着,我们到小区了,李爷爷将车停到车棚,我们只有再见。
我回家后,经查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我国电动车保有量达到2.5亿辆,电动三轮车达到5000万辆,平均每3个人就有一辆电动车,其中75%的电动车火灾都是在充电时发生的。
为整治电动车违规乱停放、乱充电行为,预防和遏制电动车火灾,维护公共安全,楼道不停车,电梯不进门,安全放心中!

作者简介
徐全利,男,1956年生,湖北作协会员,退休公务员,已出版杂文集系列“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