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张氏家谱序
十六世孙文蔚①謹序
夫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本,水之亦有源,本深枝茂,源远流长,理自然也。吾家始祖自同徙永,未有家室,茕茕独立,孤叶一舟。后配陈氏,凡举四子,由此生族日繁,盈满闾里。至七世祖讳靠、讳山、讳水徙居本里金山庙村两溪之旁,所谓死徙不出其乡,犹有先王之遗风焉。由今思之,靠者依也,山不无水,水自在山。其或因地而命名,抑或因人而择地,捻之名之与地,其义有相关者,考之谱牒。靠祖无出,全赖山水以承其祀,命名之义,又若有所取焉。山之后迁大原,未详其始終。
至十四世吾四祖讳仲伦,统承其绪,今已旋里。惟水之一支永居此土,绵绵不绝。其岂金能生水,故义有应於此欤?非然何以独昌於后耶!特恐世远年湮,后世子孙有不知祖宗之茔墓,不知祖宗之行列,更有不知祖宗之名讳者,因为此序,以志不朽!愿吾子孙世世守之,知吾家之所自始,与吾家之所分支,并知吾族之所由,以迁流以为永远弗失云尔!
大清同治戊辰②冬十月望日识
注释:
①【文蔚】:金山庙村人,水祖之后裔,张氏十六世孙。生于清嘉庆七年,即公元1802年。清光绪乙亥恩科举人。光绪乙亥,即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文蔚公七十三岁中举。
②【同治戊辰】: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
(二) 张文蔚小传
张文蔚,字子荣,金山庙村人,三门张氏十六世孙,生于清朝中期嘉庆七年(即公元1802年)。系金山庙村三门张氏七世水祖后裔,为十世祖洪延之子孙,乃十五世祖斌之四子也。
公年幼时,聪慧非常,入家塾读书,勤学好问,学业渐进,明于文理。及至弱冠之年,考入邑庠,为廪生数十年,名籍邑庠,得道学之传,自觉揣摩已熟,直欲养拙待时。终因家贫,没有盘缠,一直未曾参加乡试。迨数十年,及至不惑之年,张族人士知其心志,情义相怜,族众募资,助公赴开封府参加河南乡试,行旅艰辛,一波三折,终因劳心费神,心力憔悴,带病应考,不慎鼻血滴落于卷,污渍考卷,遂致落第,抱憾而归。归乡后,依旧素业诗书,刻苦攻读,毫不气馁,不坠青云之志,以待时机,考取功名。
公以孝悌知名于世,为生计所迫,在私塾教书糊口。及至天命之年,仍困守家中,为家务所累,薪水微薄,无资应试,遂愤然离乡。公游历山南嵩县之地,在当地望族乡绅家塾授业课读,因其穷困潦倒,十分窘迫,时人疑其学识浅薄,勉强让其授业于私塾,屡遭歧视。越数月,地方望族意欲合族树碑,勒石碑刻十余通,撰文铭记,遂广聘各地英杰才俊者,云集于此,然未曾聘请于公,公亦不以为意。有好事者,假借东家名义延请于公,意欲有意耍弄,实为看公笑话,让其当众出丑。公佯为不知,欣然前往,不想众人推公为上席,公谦让再三,众人不许,公勉强入座。宴中,有人不悦,左右讥讽,公不以为意。宴毕,笔墨伺候,众人推公先行撰碑铭记,居心叵测,意欲取笑。公深思片刻,悬腕提笔,饱蘸墨汁,稳若磐石,手起笔落,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六通碑铭,四座惊呆,众人赞不绝口,由此名扬嵩邑,从此众乡绅待如上宾。乡绅感念公之恩德,敬公之学问,惜公之材,倾囊相助,出资帮公赴省乡试,遂其心愿,考取功名。苍天不负苦心人!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秋闱,公考中乙亥恩科举人,时公年七十有三岁。
公尝告诫族众言:“夫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本深枝茂,源远流长。吾家先世司马公创修家谱,才知吾家之所自始,与吾家之所分支,并知吾族之所由。张氏子孙,叙修家谱,时刻铭记,不可荒废。”
清同治戊辰(即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冬十月,公矢志不渝,谋生之际,仍历尽艰辛,续修谱牒,纂辑水祖后裔洪延公支派自始祖至十八世家谱,族众繁衍,考证严谨,收集整理,家谱告成。张氏家世,历历可考,昭穆可辨,祖宗之名讳,了然于目,后世子孙自此可知祖宗之行谊。虽世远年湮、世代迁流弗失,言之凿凿,昭昭可记,实乃续修谱牒之缘由也!承继往启开来,传承家风世世守之。



张文蔚书丹的《太学生静庵张公讳文清暨雷孺人墓碑》
文蔚公胞兄张公文清为太学生,英年早逝,妻雷氏孺人含辛茹苦,勤俭持家,艰辛备尝,抚育子女,成家立业,子孙林立,家道兴隆。张族原欲为雷孺人建立石牌坊,以表其贞节和贤淑,因连遭年成,终未建立。清光绪二年,文蔚公亲自主持为胞兄张公讳文清夫妇立碑,以志雷孺人贤德。残碑今存金山庙村北寨。
越数年,公以寿终于故里,葬金山庙村北原大条沟祖茔。
二十世孙桂林谨记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