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州/应光辉
路桥以十里长街而闻名,台州六县的人一提到路桥,就会想到十里长街。路桥的地理和市场发源于十里长街,十里长街是路桥历史发展的缩影,是路桥的标志。十里长街始建于南宋,傍南官河东岸而建,它北起河西街福星桥,南至石曲街的塘桥。所谓十里长街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全长大约八华里。别看现在的路桥高楼拔地而起、大厦林立、道路纵横、车水马龙,一派现代化城市的繁华景象,而在八十年代前,路桥就是一个农村集镇。一条长街孤零零地躺卧在南官河东则,四周就是一望无际的农田,104国道的石子马路把黄岩、路桥、海门(现在的椒江)连在一起。“路桥三、八为市,远通数州”,杨晨(清朝)的《路桥志略》就有这样的记载。可见路桥三、八为市在清代就有了,哪个朝代开始不得知。在我儿时有这样一首歌谣:一六下梁梁,二七洪家场,三八路桥市,四九横街兼葭芷,五十石路窟。歌谣说的是路桥周边小集镇赶集的日子,如:三、八路桥市是说每逢农历的初三、初八、十三、十八、廿三、廿八是路桥的市日,每五天为一市,每月五市日,“石路窟”指石曲街,每逢五十是石曲街的市日,石曲街是小市,只是上午开张一下,下午就不是市日了。解放后,路桥被列为浙江农村七大集镇之一,也是浙东沿海重要商埠之一。每逢三、八集市,各州县商贾在此云集,周边的手工业个体户、小贩都赶来这里交易商品,那时每个村庄除种田主业外,都有各自手工艺为副业,有的村做家具,有的村车木,有的村造草纸,有的村打铁,有的村编竹艺,象我们上马村以编草席而闻名。因为交通落后,运输及为不便,许多商家肩挑商品,走几十里路来赶集,每每半夜就动身。每到集日,路桥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几个河埠更是一派繁忙,带满了大大小小的船舶,上货、下货,车水马龙,象郏家埠头、三桥埠头、河西埠头、卖芝桥埠头等。现在市场繁荣,日日为市,三、八集市基本上不存在,但在小范围内仍在流行,象古玩市场、还有卖芝桥西岸卖农具的,及河西桥头农民卖大米、黄豆,都在农历三、八出来买卖,看来三、八集市还不会失传。改革开放前的十里长街除三、八集市人山人海外,其他日子都得显很寂静,最热闹的地段就是在以老马路为中心的南到磨石桥北至三桥这条街。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路桥商店、企业寥寥无几,屈指可数(那时没有私人的企业和商店,都是集体的或国有的)。同类型的商家、企业大都是绝无仅有的,如:只有一家电影院,座落在福星桥东则的邮亭下,也就是长街的最北端,是年青人唯一误乐的地方,“路桥电影院”五个大字是1964年由郭沫若所书,郭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当时邮寄过来字样是一寸见方的小字,后由路桥剧院的美工毛国友把它放大成一尺见方的大字;只有一家剧院——路桥剧院,老地址就在现今路桥小学西门口这条街上,来演出的剧团几乎不断,大多是演越剧,也演杂技,那时没有棋牌也没有电视,也没有其他误乐活动,所以有时一票难求。“路桥剧院”四个大字由现代著名书法大家任政所书,任政是路桥人,一直居住在上海;只有一座公园,面积只有一千多平方,少有游人,园中有假山,门口有照相馆一间,摄影可到园中取景,现在改建成街心公园;只有一间书店(路桥新华书店),老地址就在现今的街心公园对面,少年的我每次赶集必光顾的地方;只有一个小小的汽车站,在老马路桥的西则,离老街约有二百米处,车班很少,长途的班车只到杭州、宁波,每天只有一班,春节期间购长途车票,就要在半夜起来去排队;只有一间菜馆(国营的),紧靠老马路北则的老街上,面向西,我们生产队社员,交完公粮后常在这里聚餐,3至5元的套餐就可供十几个人吃好;只有一间布店,紧靠老马路南则的老街上,面向西,我的母亲常在这里买零头布,就是一板布卖到最后剩下布头,可赠送几尺的布,当时凭布票买布的;只有一间酒烟商店(国营的),就在救它星桥下来的老街上,面向西。高档次的酒烟只有这里有售,香烟也是凭票供应的;只有一家旅馆,叫路桥旅社,在长街的西面老马路的北面,离长街约有5百米,三层楼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它的西边再也没有建筑物,就是农田了,旅客很少,凭单位介绍信方可入住,文革期间成为两派武斗的据点,当时的路桥剧院也是两派武斗的据点;只有一间中药店(百年老店阜大药店)在三桥的老街上,只有一间西药店,就在阜大对面;还有一个运输社,就在官河西岸,紧靠老马桥,这里有个船埠,汗流满面的工人把一包包的货物从船上搬到板车上,再拉到商家的仓库,或从各仓库把货拉到这里下船运到台州各地;还有一个小汽船埠头,在郏家,每天数班汽船往来于松门、温岭、温西、新河等地……。俱往矣!这些都已成为老一辈人的记忆了,现今找不到一点痕迹。说到十里长街,不得不提到南官河,当时南官河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可数。路桥居民饮用的都是南官河的水,当时农村还没有自来水。我们少年时夏天整天就在南官河里游泳、嘻水的,没有游泳教练,自学出来就是几下狗爬式。当时的运输还是靠水运为主,南官河船来船往,百舸争流。南官河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浙东小运河,如京杭大运河一样,南官河曾给两岸带来繁荣经济,路桥人合理利用资源,发展较为原始的物流形态,对于资源和产品“两头在外”的路桥来说,当时这种运输模式成为资源和商品大进大出的最佳途径。古代的劳动人民对南官河的开凿及陡门的设立,使农田灌溉的淡水有了保障,内河的航运也因水满畅通无阻。如今的南官河,虽然经过整治,水质有所好转,水还是无法饮用,它也失去了往日的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仅存泄洪之用途了。路桥开埠历史悠久。据清朝路桥人扬晨编的《路桥志略》中说:“自宋南渡,近属畿辅,人物渐繁,商贾渐盛,水利渐治,仕学渐兴……至乾隆而盛。”说明路桥商业的发达自南宋就开始发展,至今有800年的历史,至清代乾隆年间,就已成为台州六县的商业重镇。我的学长郑九蝉编著的一本书,叫《一代名儒----柯璜评传》,书中就有对路桥过去的记载,书中这样写道:“据相关材料证实,旧时路桥手工业极为发达:从磨石桥至卖芝桥仅此一街,光专业手工制作店即有一百三十家。上至大型家俱,下至刨刨花,一应俱全。国内外的做生意人车水马龙般涌至路桥。那时的路桥,不仅在下里桥苏家设有外国代办处,还有八家供外国人入住的大宾馆。商品的大流通,决定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清末民初,路桥一镇大小饭店即有一百三十余家;船埠八处;青楼十一处——最大一处设于下里桥东岸,时称“金三角”,有三、五十位台州名妓在此相集。”路桥又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地方,此书中又这样记载道:“那时的路桥,有书院八家,私塾一百三十余处。文化一旦强盛,优秀人物必然崛起。路桥一镇从元代起,中进士约六人,武进士两人,二品官员三人。进士,於家有於泰,蔡家有蔡捷三,(就是现在的蔡於村)螺洋有蒋鹏程、李钢。举人,刘家有刘金河,杨家(杨家里,现在的中盛百货前面)有杨晨。官当得最大的莫过于方林村方氏一门。如方国珍本人授国公不说,四兄弟皆为将军;子方礼、方关,一个授宣武将军广洋卫指挥使,一个授明威将军广洋卫指挥佥事。一个陶宗仪,元时即称天下第一学者,近百卷著作,《四库全书》收了他的著作六十卷。”对于以上这些记载,可能有杜撰的地方,对于几个人物的记载,倒是确有其人。清朝大藏书家宋世荦写过这样的一首诗:“一回潮上一回鲜,紫蛤花鲜不计钱。拔剌黄鱼长尺半,如飞摇到路桥船。”可见当时路桥的海鲜是极丰盛,紫哈、花鲜不用付钱渔家就会送给你,尺半长黄鱼多大啊!现在我们市场卖的真正的野生黄鱼要几千元钱一斤,那时的黄鱼多少钱一斤,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十几岁的时候,有年黄鱼卖到只一角多钱一斤,质量不好的黄鱼只卖几分钱一斤。就是这一年以后,黄鱼越来越少,价格飞涨,现在普通老百姓那里能吃到野生的黄鱼。清朝杭州省城首席名师爷周省三也曾作过一首诗大赞路桥:“灯青酒绿夜迢迢,饭后抛书散寂寥。闻道五桥风景好,主人月下解吹箫。”清朝路桥人杨晨,出身翰林,曾任巡城御史、刑科执事中等职,也有诗句云:双峰山映三汊水,十里街分五道桥。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路桥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逸。双峰,即大人尖、小人尖,就在石浜公园那边。三汊水,是在东南北三水交流处,儿时常听大人们说三水泾口,具体在什么地方,概念模糊,现在经查就在老马路桥南则,鉴洋湖的水自西奔东而来与南官河的水在此会合。“三水泾口”北是老马路桥,南是救泰星桥,东是老街,西边有座南北走向的桥,桥北就是老邮电局,现在这里有座小尼姑庵,那时没有。“三水泾口”改革开放前较热闹,现在这里人迹较少。五桥,即说路桥的福星桥、卖芝桥、中桥、三桥、唐桥等五座石拱桥,造型古雅,且有石栏杆,可供行人小憩。在我的记忆中,横跨在官河之上不止这五道桥,还有老马路桥、救泰星桥、磨石桥、下里桥、浮桥、四号桥、黄桥等,有些桥是解放后建的,古人当然就不知道了。路桥地名的来历,也与桥多有关,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赶,航海南逃。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初到达椒江口,从三江口登岸,夜宿朱砂寺。次日翻过白石岗头,来到埠头堂。此时大雨滂沱,恰如瓢泼,走到马铺地段,南官水越涨越高,淹没了道路,无法前行,情况危急,后在当地老者引领下,由众百姓搭木板架便桥才得以通过。高宗心存感激问道:此处是何地?当地官员大呼道:请皇上赐名吧!高宗沉思一会说道:此地路即桥,桥即路,就叫“路桥”吧!从此,“路桥”之名就传开了。路桥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经历了沧海桑田,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这里有几个证据说明:在1981年前后,曾在桐屿某地,打井时打出了船帮;在大人尖、小人尖顶采到了许多来自海底的贝壳;在桐屿镇的埠头堂一带,至今还存在着一根大船的桅杆;路桥周边的地名都带有水味与海味,比如洋屿、桐屿、亭屿、瓦屿、洪屿、钱屿、金屏屿、长屿等等,屿就是海洋中的孤岛,路桥地名还保留着以屿为名的有一、二百处。我们上马村这次建小区打桩时,从地下三十多米处抽上的泥巴中发现有大量贝壳,证明上马村远古时代就是一片海洋。古路桥有三千的历史,它是西周时代的港口。1990年5月,路桥小人尖建亭取土时,在地表一米三的深处发现了青铜器和原始青瓷豆。后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前后出土了78件西周文物,以后在小人尖山侧开山筑路时,也出土多口具有战国时代特点的原始青瓷碗、罐等。可见从西周至春秋战国,路桥一直是浙东沿海的重要港口。至于路桥何时成陆,时代尚难确定。不过《路桥志略》中记载的“邮亭”(就是原路桥电影院的地址,我们都叫邮亭下),应是汉代为官府送诏令文书而设置的交通机构,汉以后,只有驿站,没有邮亭。现在街心公园东面有条小街叫墨池街,为纪念“王羲之墨池”而命名的,“王羲之墨池”原在路桥寺后面。晋王羲之的《游四郡记》记载的松门和方域山,两地均在温岭。王羲之曾游到松门和方域山,那么,路桥是必经之地。这些资料如属实,路桥成陆应在汉代。到了唐开元十二年(732)年,我国高僧鉴真和尚准备第四次东渡日本时,一行30人曾来到了白枫岙的香严寺,宿了十多天。唐代还在螺洋圣水山建有圣水寺。到了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有僧南慧,在路桥街三桥廿五间前面建妙智寺,俗称“路桥寺”,当时有廿五间街屋,说明当时的街市已具初形,小时常听大人们说起三桥头廿五间,不知其来历,也不知其地理位置,据查,“三桥”东向话月巷,就在话月巷的西端,从三桥头往南大约二十几间店面,到一弄口止,这些坐西朝东的屋(单边街)就是所谓的“廿五间”。南宋状元王十朋曾来过这里,他的《宿妙智院》诗云:“问讯开山始,于今二百年。径幽微见竹,社废尚遗莲。观颂思元老,游庵忆旧惮。匆匆一宿客,未尽涤尘缘。”王十朋,字龟龄,乐清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状元,曾为湖州、泉州等四郡太守,以龙图阁学士致仕(退休)。王十朋为南宋名臣,妙智寺建于960年,距王十朋做诗的时间200年左右,可作一佐证。我们上马村三透里上间的廊柱是方形的,据老人说,在赵元郎当皇帝时,因皇帝的名字带有元字,元与圆是谐音,为了逸讳,所以将廊柱建成方形。赵元郎即赵匡胤(公元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宋王朝开国皇帝。可见,在北宋时上马村这一带就有居民了。路桥,据清光绪黄岩县志引北宋《元丰九域志》“黄岩有峤岭、于浦、新安、青额、盐监五镇,今峤岭、于浦、盐监分属太平(温岭),青额不可考,惟新安在路桥耳”。以后宋《嘉定赤城志》又载黄岩三市:路桥、黄肚屿、小里桥,但是也仅存路桥。路桥是北宋的重镇。宋代路桥有监镇之官,在长浦并设立了一巡检司的九品官。从以上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十里长街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后的路桥,在这深厚的文化底蕴上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路桥以十里长街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成为了现代化的繁荣城市。1994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建市,路桥从黄岩析出成为台州主体城区之一,现在的路桥全区陆域面积274平方公里,总人口60多万,加上外来人口,人口超过百万。路桥已成为台州市和浙东南的商贸中心,全区现有各类市场76个,拥有以中国日用品商城为龙头,小商品批发市场、浙东南副食品市场、中国建筑装饰城、路桥机电五金城、台州电子数码城、家俱城、浙江方林汽车城、富仕广场等为骨干的市场体系,触角延伸全国各地及边境、境外,进入俄罗斯、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及南非各国。经过市场经济风雨的洗礼,路桥塑造了富有特色的路桥经济,那就是民营经济、民资丰厚、民心思进、市场繁荣!路桥会迎来更好的明天。最后以涩水先生的《十里长街》诗作为结束语:
十里长街昔日容,
依山傍水走神龙。
邮亭驿递汉朝令,
妙智寺敲宋代钟。
话月巷中新币客,
粜糠桥上旧田农。
台州六县繁华地,
要数路桥第一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