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人毛泽东的婚姻情感生活
——四次婚姻和十个子女纪实(连载之九)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发布了抗美援朝的命令。毛岸英立即响应号召,要求出国参战。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告别了对他充满期望的慈父,走上了保家卫国的战场。
入朝后,毛岸英被分配在志愿军总部司令部工作。1950年11月25日,几架美军轰炸机飞临地处平安道东仓郡大嵛洞的司令部上空狂轰滥炸。就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轰炸中,入朝参战才一个月的毛岸英同志,在燃烧弹的熊熊烈火中不幸光荣牺牲!年仅28岁。
毛岸英的不幸牺牲,沉重地震撼了毛泽东的心灵。当时,中央办公厅的叶子龙拿着彭德怀急发的电报,去面见毛泽东报告岸英牺牲时,毛泽东身子微微一颤,半天没有作声。他想镇静一下精神,伸手去拿香烟,但手抖得厉害,两次都没有从烟盒里抽出香烟。警卫员李银桥急忙帮他拿烟点上,他眼圈一红,淌下大滴水滴的热泪,稍后发出一声悲惨的叹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一下失去长子,毛泽东怎能不心如刀绞!
当彭德怀特地从朝鲜赶回汇报,内疚地作自我批评、检讨没有照料好岸英时,毛泽东抽着烟沉思了良久,轻轻地念叨起《枯树赋》道:
“昔年移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稍停后,毛泽东抬起头来,两眼远视前方,缓慢顿挫地说:“革命总会有牺牲,岸英就是成千上万革命烈士中的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大事,不能因为是党的主席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的共同事业而牺牲。”多么宽阔的革命胸怀啊!
毛岸英不幸牺牲后,毛泽东失去了他的大儿子,而结婚刚一年的刘松林则永远失去了她心爱的丈夫。毛泽东虽然无比悲痛,但又怕松林一时接受不了这残酷的现实,在两年多时间里一直没有把岸英牺牲的消息告诉儿媳妇。而刘松林因长期得不到丈夫的消息,每次到中南海去见毛泽东时,都要向爸爸问起毛岸英有没有来信。说与不说?怎么说?毛泽东每次都受到一次次的感情煎熬。
有一次,毛泽东对刘松林谈起了家庭成员情况,把家里五个牺牲的烈士从头到尾细述了一遍,足足谈了四个小时,意在为下次告诉岸英牺牲的消息做铺垫。当刘松林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后,终于找机会把岸英牺牲的实情告诉了她。听到这一噩耗,刘松林悲痛欲绝。毛泽东眼噙热泪,强忍悲痛安慰说:“思齐,岸英去了,你就是我的大女儿。”
刘松林知道毛岸英已经牺牲的消息后,曾请求把他的遗体运回中国。毛泽东摇摇头说: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个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于是,在朝鲜平安道桧仓郡的志愿军烈士陵园里,修建了一座立有“毛岸英烈士之墓”石碑的坟墓。墓前正面,塑有一尊毛岸英烈士的花岗岩半身雕像。
刘松林难以承受失去爱夫的沉重打击,一度神经衰弱,提出要去苏联留学。毛泽东同意让她出去换换环境,以减轻缓解悲痛情绪。1955年,刘松林前往莫斯科大学留学,攻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
一转眼十个年头过去了,刘松林却仍然是孑然一身。看到快30岁的儿媳总是孤单一身,毛泽东曾多次给她做开导工作,劝她早日解决个人问题,亲切地开导说:“三十而立,人总不能一个人过一辈子。家庭、孩子,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希望松林能在30岁以前成家立业。
1959年春节,毛泽东又对松林提出个人问题。松林对爸爸说:岸英一直在我心中走不出去,他走不出去就想不了别的。停了一会,又说:九年来,我生不见人,死不见鬼。我要去给岸英扫一次墓,我总得看见埋他的地方,我的心才能踏实下来。
听完松林的诉说,毛泽东缓缓地点了点头,说:这得派几个人陪你去,就让你妹妹陪你去吧!但要约法三章:一是来回路费全部在我的稿费中支出,二是不要惊动朝鲜官方,三是扫墓活动不要见报。
于是,在妹妹邵华和中南海警卫处沈同的陪护下,于1959年2月,几经曲折来到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刘松林在毛岸英墓前泪如雨下,十年来所堆积的思念悲情一下子全都释放出来。刘松林两脚跪地,双手轻轻地反复抚摸着墓碑,放声大哭,好几次差点哭晕过去。最后,在陪同人员扶持下起身,掏出手绢,弯腰用手扫起墓边的一把尘土,放入手绢包好,作为永久的纪念带回国内。悲伤过度的刘松林一下子病倒了。一行三人从朝鲜回国后,直接从火车下来就赶到医院。住院期间,毛泽东给松林写了一封信,让李银桥送到松林手里,劝她安心养病,并针对心理问题特别指出,要“意志为主,医药为辅“。
1961年6月,毛泽东又给松林写了一信。信中写道:“女儿,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毛泽东的屡次开导,使刘松林逐渐坚强了起来,开始重新面对新的生活。不久,她与空军学院强击机教员杨茂之相识、相爱,于1962年2月中旬喜结连理。结婚前,毛泽东把《咏梅》和《三打白骨精》两首诗抄写后送给松林,并叫警卫送去300元钱,让她自己任意购置需要的东西作为礼品。
婚后,两人生活幸福美满,先后育有四个小孩。长子出生后,夫妇两人共同商议,把儿子取名为杨小英,以此纪念毛岸英烈士。
毛岸青自幼饱受经霜,坐过牢,流浪过街头,被巡捕打成脑震荡,13岁时被送到了苏联。
毛岸青留苏期间,除“戈勒”的苏联名外,还有一个中文名叫杨永寿。岸英回国后,毛泽东更加关心岸青这个二儿子,经常写信去鼓励和鞭策。解放初,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讲:“我很同情岸青,他很小就和岸英流落上海街头,几次被警察毒打,对他刺激很大,真是受尽了苦难。”
1947年初秋,毛岸青随贺子珍回到哈尔滨,48年春到了沈阳。1949年4月底,毛岸青回到北京毛泽东的身边。这时,毛岸青已经27岁了。岸青回国后先安排他进行中文补习。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曾在中宣部马列主义著作编译所从事翻译工作。
1957年10月,毛岸青从苏联修完学业回国。因儿时大脑被洋巡捕打成脑震荡,后又受岸英在朝牺牲的精神刺激,身体一直不大好,组织上就安排他到大连疗养。从那时起,邵华开始与岸青通信。有时刘松林受毛泽东委托去大连看望毛岸青时,邵华也陪同前往。毛泽东知道他俩交往的消息后,便写信给岸青问他的想法,又当着邵华的面问是不是经常写信互相鼓励。后又写信给岸青说:“邵华是个好孩子。”鼓励儿子和她做朋友、多交往。
在毛泽东的关怀下,毛岸青和邵华于1960年在大连举行了婚礼。婚礼由大连市委、市政府主持。毛泽东虽然没有参加婚礼,但送给邵华一块手表,给儿子结婚送了一台熊猫牌收音机。对这场婚姻,毛泽东从内心感到满意,这不仅仅是儿子的终身大事解决了,也不仅仅是邵华是自己看着长大的,还因为邵华和刘松林是同母异父的姐妹,是张文秋与陈振亚这两位八路军指挥员的孩子。因此是亲上加亲。
1962年,岸青和邵华回到北京。她们去见父亲时,毛泽东就说:“新媳妇应该回到韶山去看看外婆(当时杨开慧妈妈向振熙还健在),去见见父老乡亲,去给你们的开慧妈妈扫扫墓。”不久,岸青和邵华就遵照父亲之意回到湖南,先到板仓看望了外婆和舅舅,后到青松坡给开慧妈妈扫了墓,献了花圈,并拍了照片留作纪念。最后,回到韶山老家看望了父老乡亲,受到了乡亲们的真诚欢迎和祝福。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同志因病久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1970年1月17日,毛岸青和邵华的儿子在北京出生。他是毛泽东唯一的嫡孙,听到了消息,毛泽东自然十分欣慰,并亲自为其取名为“新宇”,意思是开创新的天地,建立新的世界。
毛新宇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专注毛泽东思想和明史研究。1995年在中央党校拿到硕士学位,2003年在军事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为《论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该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毛新宇取得博士学位后,曾任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正师职研究员,2008年任命为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部长,走上了副军职领导岗位。2010年八一建军节前,毛新宇由大校晋升为少将,成为我军70后最年轻的少将。
毛新宇长相敦厚,健壮魁梧,性格沉稳,着装朴素,思路敏捷。自1990年起,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沿着爷爷的足迹”、“便是寻常百姓家”等多篇长篇文章,并出版了《朱元璋研究》、《我的爷爷毛泽东》、《我的伯父毛岸英》、《毛泽东眼中的五大帝王》等多部著作,还创作了12集电视文学剧本《一代贤后》。
1997年12月,毛新宇与25岁的泰安御座宾馆服务员郝明莉结婚,不久离婚。2002年,与北京一医科大学毕业的镇江籍空姐刘滨再婚。2003年12月26日,儿子毛东东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这一天出世。2008年8月,毛新宇与刘滨生下第二胎,是个女儿,取名毛甜懿。

编者简介:杨雄彪(又名杨荣标),1950年出生,1969年参军,曾任团政治处主任、师司令部直工科科长。1987年底转业至金华市财税系统,任税务稽查局局长8年,在参与查处共和国第一税案(金华县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中,荣立三等功。2010年在金华市国税局总会计师位上退休。现任金华市税务学会付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