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泰山脚下红门进山口,人流、车流就是想象的那样拥堵。
才早上七点,路边就拉起警戒和交通管制。只好沿着环山路继续西行。阴差阳错,拐到冯玉祥小学。看到路边节假日顺道临停的温馨提示,堵着的心瞬间释然。
决定就近游览普照寺。
收拾停当,沿着冯玉祥东路,向北,近六十度的上坡。穿过环山路,便是景区。不足百米的石基山路,让人喘息不止。指着路边石刻三笑处和妻子打趣,是不是累的狼狈样,让人大笑三声,释放一下。传说是三位老叟谈论长寿秘诀颔首微笑之处。当地周边居民90岁以上长寿者较多,看来有功于让人气喘吁吁的宝地。
穿过石牌坊,分分钟映入眼帘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群,秀峰环抱,翠柏掩映,亭殿楼阁,万象峥嵘的普照寺。许是泰山的博大,使得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的客人,却无暇顾及这个地方。除几位在林间锻炼的老人外,基本没有游客。
普照寺传为六朝古刹。金大定五年重修,有敕牒石刻勒殿壁。高丽僧满空,清代诗僧元玉进行了重建、复兴。明洪武年间泰安府僧纲司设于此。建国后,游人很多,进香者来往不断。文革时期关停。1979年恢复宗教活动。2008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
边走边看边聊。松树的年龄,晨钟暮鼓的敲击,弥勒佛像的精湛工艺,赏佛雕,阅碑文。解读着,揣摩着,感叹着!
在大雄宝殿前虔诚地上香,供奉台上的二维码随上心愿。高大的香炉很阔,让香客的祈愿随着那若有若无的青烟与佛、与心对接。刹那间,感觉和繁杂的世界隔绝,脑袋空了,心静了,林间的鸟鸣伴着寺院的静谧、祥和。忘我。
大雄宝殿右侧,拾级而上,来到筛月亭。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四周和中央,则发出清脆如磐的五种声音,因名“五音石”。饶有兴趣的敲击着,声音厚重,悦耳,正当反正打量看个究竟。突然从一品大夫松南面的沉降广场冒出一群孩子。向筛月亭跑来,瞬间都围拢到石桌旁,叽叽喳喳,争先恐后地靠近拍上几下,不规律的音节和孩子的笑声一样美。
筛月亭东面,就是著名的六朝松了。妻子很有心,说这就是那棵树吧,全枯了,仅剩一副枯黄灰黑色的骨架,这不,种植的一些藤蔓缠绕那昔日的伟岸。
六朝松本是普照寺最为著名的一景。枝繁叶茂,疏密相间,宛如巨大的华盖,不是查看资料,还以为整个树冠的生长大致朝着六个主要方向而得名。每当皓月当空,松下银光万点,如同筛月。妻子不说,还真的不知已到景观处,因为眼下只是朽了的主干和枝杈。
清净之美,筛月亭与松树相伴的磅礴气势是在三十五年前看到的。第一次离家,来泰安求学,报到当日,难得闲暇,和一同来的老乡四人,五分钱一张门票,成行了那次人生第一次花钱看景。
记得同行的家长问,普照寺的寺是啥意思?我心里一阵茫然,孤陋寡闻,不知其意。好在同行的孩子抢答,说是庙的意思。那位家长说,对对,规模大的叫寺,小的叫庙。我默默记在心里,整个参观是新奇的,是无声的,是怯怯的。现在想,是模糊的。
中轴线以东的禅房,院中立有一石,约莫高一米半。比较特色是正面刻着诗僧元玉的肖像,刚刚对文学产生兴趣的我,忽觉眼前一亮。愉快地倾俯身子与石像留影,拍下释来运转。欣赏背面石刻:愿天下人泰,泰山始是泰;愿天下人安,泰安始是安;若是一人不安,便是泰安不安;若是一人不泰,便是泰山不泰。阅数遍,品味这种境界!
忽见,一对蝴蝶在翻飞起舞,时而着地,时而树间,一霎,消逝树丛,不见踪影。许是结缘,带走我和妻子的心愿。
走出寺院。回首再欣赏那高悬的匾,石狮对峙的威严,天蓝色的底板,鎏金的门联,瑞祥友善。读来“黑豆无芽何分儒佛,长松筛月不辨古今”,越发轻松愉悦,佛光普照更普心!难怪满空、元玉打理的风生水起,禅韵享民。
此刻,或许那对蝴蝶去红门、天地广场引领那已拥挤不堪,甚至一票难求的游客,来看看这个蕴含大道理的小景观。
作者:李继鲁,男,1968年6月生,山东金乡人,党员,济南周三读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