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态是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在上一章讲了从政者主持一方政务应有的工作态度和政风要求之后,接下来就以孔子的高徒颜回为例,讲述为政者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原文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不迁怒”就是不把自己心中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贰过”的“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一句话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说不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另一层是说在处理某一件事情时,不会一错再错。 这一章记述的是鲁哀公向孔子求荐人才的一件事。说是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你的这些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孔子回答他:有一个叫颜回的弟子最好学,个人修养很好,能达到不把自己心中的怒气发泄给别人,有过一次过错以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过错或者一错再错。只可惜短命死了(颜回死时年仅31岁)!现在,我的弟子中,还没有发现有象颜回那样的人才,还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人。从这一章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层意思,一个是,孔子对颜回的道德学问很赞赏,对他的不幸早逝感到非常痛惜;另一个意思就是,鲁哀公向孔子求荐人才,孔子没有向其举荐一个人。现在的问题就出来了:一贯主张“学而优则仕”的孔子,在国君向其求荐人才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面前,为什么不举荐一个弟子呢?难道说他的这些弟子,除了早逝的颜回以外,就在没有一个可以“毕业”从政,担当大任了吗?我的理解,并非如此。至于究竟为什么,我们在随后学习本篇第八章季康子向孔子求荐人才时再讨论。

这一章的真正用意是通过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评价,来说明一个从政者个人修养应达到的境界。人在社会中生活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不可能永远处于顺境之中。当官从政就更不容易,总会有一些烦心事、闹心事、堵心事搅得你心绪不安,使你心中产生种种怒气而在心中憋出“无名火”,这些都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现实。同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错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有一个面对过错的正确态度。孔子告诉我们,对于一个有修养的人来说,愈是烦恼时愈能控制自己的心境,做到心气宁静,始终保持一个安宁平静的良好心态,从容面对,绝不会放纵坏心情而暴躁如雷,把自己内心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把全部的责任一股脑推卸给别人,推卸给下属,拿别人或者拿别的事物出气;始终使自己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冷静的反省反思过错,剖析原因,避免错上加错,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由“不迁怒”达到“不贰过”——这就是“宁静致远”的道理。所以,“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涵盖了君子修养的至高境界在行为上的表现,能真正做到这六字要求,才算是真正的“儒道风范”,不用毕生的精力去努力实践,是很难达到这样的修养境界的!所以,孔子感叹,弟子中,自颜回以后,还“未闻好学者也”,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修养之贵、修养之难的道理。

人,要真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确实不易。我们在外面受了气,心中憋了一肚子的“闷火”,回到家里,就会看什么也不顺眼,拿妻子出气;夫妻闹矛盾了,惹不起妻子,就会向儿子吼几声,把对妻子的怒气发泄到孩子身上,这些都是“迁怒”的表现;当你清晨上班,拿着起草好的文件稿去向领导请示工作,本来能通过或者能得到明确答复的事情,不但没有,反倒被无缘无故地训斥了一通,这大半是你“被迁怒”了!当你“被迁怒”的时候,你的心情会怎么样?你会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理手中的事吗?现实中,因临事心态不佳,迁怒赌气把事情越办越糟,最后弄成不可收拾的事例比比皆是,古今中外,那些“将军一怒为红颜”而造成的悲剧和教训不计其数。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迁怒伐吴,破坏“吴蜀联盟”,使“联吴抗曹”的外交路线遭到失败,最终导致“蜀国速亡”,“匡复汉室”的梦想成为泡影;吴三桂为红颜迁怒,引贼入室,将大明江山拱手让与满清,致我泱泱中华在闭关自守、妄自尊大的愚昧统治下落后世界三百年!因此,“不迁怒、不贰过”这六字要求,确实应当成为当今为政者的政治操守和毕生追求的修养境界。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批评纠正,欢迎留言互动、交流商榷!朋友们,再会!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