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兵连
一一怀念我的军旅之二
文/邹美良
上午,汽车把我们送到南昌,让我们搭乘一辆大棚列车前往部队。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坐火车,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好奇。车站里停了好多火车,一节一节地连着成了一条条长龙。登上车厢,里面既没有坐位,也没有卧铺。看到的只是一节空空的车厢。我们一个个跟着上去,背靠着车厢一侧的厢壁坐下。晚上,我们就这样一个挨一个地在自己的坐位处躺着。

记得那餐午饭吃的好晚,大概下午三点多钟了吧。火车停靠到一个临时小站,接兵团的人告知我们,开中午饭了。拉开车门,看见不远处的站台上,已摆放着几十个大饭桶,不断地往外冒着热气。有反应快的战友,呼啦啦地向饭桶跑去。快跑,去晚了打不到饭吃,不知谁喊了一声。我激楞一下,抓起碗就跳下火车。这时,饭桶旁边已经挤满了人,拥拥挤挤地在抓饭勺。待到我抓到饭勺时,才挖了两下,饭勺就被人拿走了。半碗就半碗吧,总比没有的好,我端着去打菜。后来,还真听说,有的人去晚了没吃到饭呢。
火车慢的象蜗牛,在夜的前方咣当咣当地爬行着。听说,我们这批兵是到福建的,福建有多远?福建,也有山、有水,有我们村上那么多的良田,那么多的好地么?福建人,也跟我们村庄上的村民一样,为人厚道朴实么?

我们躺在车厢里,看不见外面风景,只有接兵团的人,坐在车门的旁边,那儿留有一条巴掌宽的门缝,便于对外联系。耳边,时不时地传来火车呜呜呜呜的鸣叫声,那是火车进站或出站打着的招呼呢。就这样,火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直到第二天晚上十点多,我们到了福州市郊区的一个停靠站。接兵团的首长说,你们到了,现在全部下火车,到操场上集合,有基层部队来人接你们了。不大的操场上,已停满了前来接应我们的各种各样的军车,几盏临时架起的电灯,闪动着耀眼的光。
我们依次下车,跟着列成几列纵队。各部队前来领兵的人,等候在操场中央。接兵团的首长对照花名册一个一个地点名,点到谁谁就跟前面领兵的人走。前来领兵的人,把点了名的新兵带到操场的另一角,又一个一个地点名复核,人数、姓名确认无误后,便把我们带上停在旁边的军车,然后,拉向各自的部队。

晚上十点多,我被拉到了32270部队。这个部队座落在福州市郊区的闽江江畔,属于福州军区后勤部队的序列,因此,我们也被人们称做“后勤兵”。在这里,交通便利,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营区与村庄隔着一条又高又长的厚厚围墙,平时,战士与村民几乎没有交往。
新兵刚到部队时,首先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以培养军人的军容军姿,学习基本的军事技能,而后再分配到各个基层连队、机关站所等单位。
“新兵连”,一个多么浪漫而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而我们这些刚来的新兵,要在这里进行为期三个多月的军事训练。现在想来,只有经过了那样的紧张刻苦,团结拚搏的集训,才能更加地懂得生活的艰苦与欢欣,进步和喜悦。

新兵连哟,那里用铁与火浇铸着飒飒军姿;那里用梅与雪,用苦寒与执着,酿做出雪白花红!
我们那一年的新兵,分别来自江西,福建,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大多数来自艰苦的农村,多是农民子弟,说话带着浓厚的乡音,饮食起居也有些差异。我们十二人为一个班,睡通铺,十二个人一个挨一个睡地板上,地板上垫了稻草,再垫上垫被。虽然是秋天,但福建天气并不寒冷,白天穿件衬衫外套军装,晚上盖上一条普通的军用被子,就足以御寒了。

新兵连的第一个训练课目,就是煅造新兵的军容军姿。从穿衣戴帽、叠被穿鞋,到走路跑步、坐卧起立;从立正稍息、举手敬礼,到武装越野、投弹射击,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要经过千百次的锤练。反复讲解,反复示范,反复领会,反反复复的一次又一次的纠正,磨炼。
我们见过最基本的是军人的“站姿”。站姿亦称“拔军姿”,是军人入伍当兵的第一课,刚刚走进军营,就必须要学会站军姿。站军姿,可以说它是一切军事动作之母。其基本要领:两脚分开六十度,脚跟靠拢,两腿挺直,大拇指贴于食指第二关节,两手自然下垂,中指界于裤缝,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两肩略平稍向后张,身体稍作前倾,重心落于前脚掌上,头要正,颈要直,两眼平视前方。为突出效果,有时还要进行定型训练,往往一站,就是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
蚊咬了,不动;风来了,不摇;汗滴了,让它自已流。
初秋的训练场,见证着战友们,流不干的汗水,做不完的动作;见证着战友们,心贴心的鼓励,实打实的帮忙。如果说,军人与社会青年有区别,那就是军人往往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如果说,军人与普通百姓有区别,那就是军人一切行动,令行禁止;受领任务,雷厉风行。
那些日子里,最不能忘记的,还有夜间进行的紧急集合。睡梦中,只要一声哨响,你就要穿衣戴帽,打起背包,带上装备,几分钟内迅速集合到位,有时,还会拉出去,跑上几公里。一晚上,有时一次,有时二次,有时甚至三次。那些天里,晚上睡觉,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惊醒。也有的战友干脆和衣而睡,哨声一响,捆住被子就跑。

新兵连生活是艰苦的,由于训练强度高,体能消耗大,往往不到吃饭时间,战友们就已饥肠辘辘了。那是全民艰苦的年代,普通的村民,一年到头是吃不到几斤肉的。部队也一样很艰难,战士们平常吃的也很差。记得我们新兵连,每到周日安排休息,这一天,战友可以写家信,整理个人物品,也可以在营区的周边逛逛,到军人服务社买点生活用品。晚上,炊事班就给大家蒸肉包吃,这一餐管吃管够。呵,好香的肉包哦,一盆盆端到桌上,一个班的人围坐一起,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差不多每个人都能吃完十个、八个的,直到眼翻白,嘴打嗝,肚皮溜圆溜圆。有时看到炊事班里面还剩的多,战友们就偷偷藏几个到裤袋里。我也藏过,用于晚上站岗时,一边巡逻放哨,一边啃啃肉包,油在嘴里,甜在心头。
新兵连,是军营生活的开始。虽然辛苦劳累,也可说是紧张严肃。但培养了优良军容军姿,学到了普通的军事技能,锻炼了健康的体魄,坚定了工作的意志。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战友,由此,而慢慢形成了一个团结的、坚强的集体。

耳边,那首曾经和战友们,高唱过千遍万回的《打靶归来》,又一次穿越过四十多年的漫漫时空,和合着我曾经穿戴过的帽徽、领花、肩章的英气神采,照映着天边殷殷热切的晚霞,照映着从天边晚霞里打靶归来的战友,照映着那一张张熟悉的,那一张张黝黑黑的,那一张张朴实而坚毅的亲切笑脸,温暖着我们地久天长的战友情谊,温暖着我们日久弥新的记忆与湿漉漉的漫漫怀念……
新兵连
我开始学走路
那是军人独特的矫健和豪迈
新兵连
我见到老兵就敬礼
自那时起我懂得
尊重是军人必须俱备的美德
新兵连
我脱胎换骨
由一名普通的社会青年
开始了向共和国军人的转变
2021.5.12于高安

作者:邹美良,江西省高安市人。曾在部队服役十五年,后转业回地方工作。喜欢文字,喜欢文字里的画意诗情,喜欢文字里的亲情友爱。研一砚朝露,执一支晚来风,且把人生乐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