兢兢业业工作,以焦裕禄为榜样,做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公仆。
丁书记对群众很关心,关心生产、关心生活、关心学习、关心冷暖。鼓励年轻人要多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了解到这里,丁书记在我面前的形象逐渐高大起来,我也从丁如光书记身上看到了和焦裕禄书记越来越相似的影子,越来越清晰。
丁书记的座右铭: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这是一名共产党员最朴素的本色!抢挑重担。权力是人民给的,我只能把它用在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上。安于平凡、不甘平庸,不图名利,但求实效!
1965年6月中下旬,越南战争升级。大量美国鬼子被派往越南。2月11日,美国空袭了北越,拉开战争序幕。中国看到乡邻兄弟国家受欺负,表示尽一切力量援越抗美。绝不袖手旁观!
1958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提出“大办民兵师”,全国各地都办有民兵组织,毛主席提出民兵工作要“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三落实,各地民兵的训练也特别严格。解放军除了平时的训练外,还担负帮助地方武装部训练民兵的任务。
为了迎击国民党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防范内外敌人的破坏,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大办民兵师、全民皆兵的号召,丁如光书记主持公社党委会,研究决定成立张楼公社民兵地雷班和爆破班,大力开展民兵训练,打造一支能干能战的民兵队伍。
为了抓好好民兵训练,丁如光书记和县武装部张成高部长,薛道荣干事,前往正在邳县张楼大运河拉练的解放军驻徐州部队坦克二师工兵营,拜访丛英达营长,请求部队派解放军教练员指导民兵训练工作,部队首长非常支持,指派一级爆破技术能手王杰和陈学义两名战士,到张楼公社帮助指导民兵训练。丁如光同志亲自将王杰接到张楼公社驻地,亲切的和王杰、陈学义交谈,研究安排民兵训练分成两个班,爆破班和地雷班。爆破班由张楼大队民兵组成,地雷班人员由张楼农场职工组成。确定训练时间为半个月。
丁如光书记很重视这件事,再次和张成高部长(才提拨的武装干部),薛道荣干事,和农场厂长许帮杰共同研究商量地雷班的人员组成,班长推荐李彦清,副班长朱大臣担任。当时农场工人地雷班人员不够,还从张楼大队抽调林义群,新庄大队周士忠两位同志。
1965年7月14日,在地雷班训练的民兵,掌握了地雷设置和爆破技术知识后,开始实爆演习:在农场水泥场上走了几圈步伐,就把民兵往作业场上带去,在路过小桥时(小桥位于王杰炸点50米)也是丁书记建的电灌站,他叫全班同志站在小桥上,他一个人带着起爆装置,下桥后顺着河东边往南走,他向后看看大家,认为距离够了,就进行试爆。
第一次试爆成功了,他还不放心,又进行了第二次试爆,结果第二次试爆又成功了。
这时王杰同志很满意,有了成功的把握之后,王杰就把民兵带到一条大路上搞实爆,在大路上搞实爆,就是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练出过硬的杀敌本领。
在未实爆之前,王杰同志又把以上所教的三种课程进行简单的复习一遍。把设雷的意义讲给民兵听,地雷的构造、特别是引信仔细的讲解清楚、又把安全措施讲了很多。因为他们是第一次实爆。每个民兵同志都想看个仔细,都想往前去。就自觉的形成两行,在前面就蹲下,在后面就站着。距离最远的不超过2米。
当时王杰同志是跪姿设雷,面向西南,他首先把雷坑挖好,然后开始包炸药,他一边包一边讲,这是牛皮纸一定要用双层,一方面保证它的安全,另一方面显示它的威力,说着他熟练地捆成一个长方形的炸药包。民兵同志们对王教员的技术十分钦佩,称赞。
这时王教员向大家说,“现在,我来安起爆装置。”
王教员将雷管起爆插入炸药包后,用绳子固定好,然后又用一尺多长的小细绳,打五子扣,系在拉火栓上,一切准备好之后!就把炸药包小心地放到雷坑里去,不大不小正好。
然后,王教员用军用小锹往坑里埋土,刚埋有两三锹土,地雷突然发生意外爆炸!
这时;
如果把起爆装置排除掉时间来不及。
如果把炸药包往外扔也是来不及。
如果要同志们散开,那更是来不及。
在那时不论采取任何措施都挽救不过来!
这时,如果王杰同志想到个人的安危,他完全能躲得开。
一、他对这方技术很过硬。
二、他是跪姿设雷,按照标准要求。如果想到个人安危,只要左腿一蹬身子一下就仰后面去了。多说,两只脚负了轻伤,根本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
说时迟,那时快。当时他为了12名民兵同志的生命安全。连一句话也没有来得及说,身子就一下子扑上去了,可是当他的身子快要接触到地面时,地雷“轰”的一声爆了炸......!
王杰为了掩护身边的十二位民兵和武装干部,毅然扑向炸点,壮烈牺牲。王杰牺牲的消息迅速传开后,当地老百姓特别震惊!无不为王杰同志舍身忘死,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所感动。
民兵罗汉瑞哭着讲“我是站在王教员的身旁,如果不是王教员用身体盖住炸药包,我恐怕不是丢了一条腿,而是一条命......”。
12个人当时都感动的哭了。一边哭一边喊:
“王教员,王教员......”当时内心的震撼、悲痛、难过.....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们悲痛的跺着脚,感天动地!一遍遍呼喊着!试图把王教员给喊醒。可我们敬爱的王兢兢业业工作,以焦裕禄为榜样,做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公仆。
丁书记对群众很关心,关心生产、关心生活、关心学习、关心冷暖。鼓励年轻人要多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了解到这里,丁书记在我面前的形象逐渐高大起来,我也从丁如光书记身上看到了和焦裕禄书记越来越相似的影子,越来越清晰。
丁书记的座右铭: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这是一名共产党员最朴素的本色!抢挑重担。权力是人民给的,我只能把它用在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上。安于平凡、不甘平庸,不图名利,但求实效!
1965年6月中下旬,越南战争升级。大量美国鬼子被派往越南。2月11日,美国空袭了北越,拉开战争序幕。中国看到乡邻兄弟国家受欺负,表示尽一切力量援越抗美。绝不袖手旁观!
1958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提出“大办民兵师”,全国各地都办有民兵组织,毛主席提出民兵工作要“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三落实,各地民兵的训练也特别严格。解放军除了平时的训练外,还担负帮助地方武装部训练民兵的任务。
为了迎击国民党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防范内外敌人的破坏,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大办民兵师、全民皆兵的号召,丁如光书记主持公社党委会,研究决定成立张楼公社民兵地雷班和爆破班,大力开展民兵训练,打造一支能干能战的民兵队伍。
为了抓好好民兵训练,丁如光书记和县武装部张成高部长,薛道荣干事,前往正在邳县张楼大运河拉练的解放军驻徐州部队坦克二师工兵营,拜访丛英达营长,请求部队派解放军教练员指导民兵训练工作,部队首长非常支持,指派一级爆破技术能手王杰和陈学义两名战士,到张楼公社帮助指导民兵训练。丁如光同志亲自将王杰接到张楼公社驻地,亲切的和王杰、陈学义交谈,研究安排民兵训练分成两个班,爆破班和地雷班。爆破班由张楼大队民兵组成,地雷班人员由张楼农场职工组成。确定训练时间为半个月。
丁如光书记很重视这件事,再次和张成高部长(才提拨的武装干部),薛道荣干事,和农场厂长许帮杰共同研究商量地雷班的人员组成,班长推荐李彦清,副班长朱大臣担任。当时农场工人地雷班人员不够,还从张楼大队抽调林义群,新庄大队周士忠两位同志。
1965年7月14日,在地雷班训练的民兵,掌握了地雷设置和爆破技术知识后,开始实爆演习:在农场水泥场上走了几圈步伐,就把民兵往作业场上带去,在路过小桥时(小桥位于王杰炸点50米)也是丁书记建的电灌站,他叫全班同志站在小桥上,他一个人带着起爆装置,下桥后顺着河东边往南走,他向后看看大家,认为距离够了,就进行试爆。
第一次试爆成功了,他还不放心,又进行了第二次试爆,结果第二次试爆又成功了。
这时王杰同志很满意,有了成功的把握之后,王杰就把民兵带到一条大路上搞实爆,在大路上搞实爆,就是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练出过硬的杀敌本领。
在未实爆之前,王杰同志又把以上所教的三种课程进行简单的复习一遍。把设雷的意义讲给民兵听,地雷的构造、特别是引信仔细的讲解清楚、又把安全措施讲了很多。因为他们是第一次实爆。每个民兵同志都想看个仔细,都想往前去。就自觉的形成两行,在前面就蹲下,在后面就站着。距离最远的不超过2米。
当时王杰同志是跪姿设雷,面向西南,他首先把雷坑挖好,然后开始包炸药,他一边包一边讲,这是牛皮纸一定要用双层,一方面保证它的安全,另一方面显示它的威力,说着他熟练地捆成一个长方形的炸药包。民兵同志们对王教员的技术十分钦佩,称赞。
这时王教员向大家说,“现在,我来安起爆装置。”
王教员将雷管起爆插入炸药包后,用绳子固定好,然后又用一尺多长的小细绳,打五子扣,系在拉火栓上,一切准备好之后!就把炸药包小心地放到雷坑里去,不大不小正好。
然后,王教员用军用小锹往坑里埋土,刚埋有两三锹土,地雷突然发生意外爆炸!
这时;
如果把起爆装置排除掉时间来不及。
如果把炸药包往外扔也是来不及。
如果要同志们散开,那更是来不及。
在那时不论采取任何措施都挽救不过来!
这时,如果王杰同志想到个人的安危,他完全能躲得开。
一、他对这方技术很过硬。
二、他是跪姿设雷,按照标准要求。如果想到个人安危,只要左腿一蹬身子一下就仰后面去了。多说,两只脚负了轻伤,根本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
说时迟,那时快。当时他为了12名民兵同志的生命安全。连一句话也没有来得及说,身子就一下子扑上去了,可是当他的身子快要接触到地面时,地雷“轰”的一声爆了炸......!
王杰为了掩护身边的十二位民兵和武装干部,毅然扑向炸点,壮烈牺牲。王杰牺牲的消息迅速传开后,当地老百姓特别震惊!无不为王杰同志舍身忘死,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所感动。 
民兵罗汉瑞哭着讲“我是站在王教员的身旁,如果不是王教员用身体盖住炸药包,我恐怕不是丢了一条腿,而是一条命......”。
12个人当时都感动的哭了。一边哭一边喊:
“王教员,王教员......”当时内心的震撼、悲痛、难过.....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们悲痛的跺着脚,感天动地!一遍遍呼喊着!试图把王教员给喊醒。可我们敬爱的王教员再也没有醒来,为了掩护我们12名阶级兄弟壮烈牺牲了。
全营官兵跑步来到现场进行抢救,附近农场的工人和附近的社员听到王杰牺牲的消息,有很多人早晨饭都吃不下去。及时奔到现场。
最先到达现场的是公社党委丁如光书记。满头大汗,浑身湿透,呼哧呼哧喘着气,胸脯剧烈起伏着,社直机关的小伙子们,都落在了他后头。
接着是部队的丛英达营长,他万分着急,他的身后,跟着一百多名官兵。
丁书记赶到炸点现场,立即组织抢救伤员......
由于头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泥路特别不好走,当时又没有公路,只有大堰上一条路,救护车开不进来,正好运河发大水,县政府安排邳县航运公司轮船拖着船队到张楼电灌站南面,把伤员抬上船,受伤重的送到县人民医院。伤轻点的抬到张楼医院。
公社党委丁如光书记彻夜未眠,和部队领导研究王杰同志安葬问题;
王杰同志,壮烈牺牲了!
工兵营,在整理王杰同志生前的革命事迹;
人民群众,含泪诉说王教员所做好事。
张楼木工厂的职工,在连夜给王杰同志做棺材......
夜晚,张楼人民公社的几十名能工巧匠,用汗水,用泪水,用心血铸造成了“六六天桐”棺材。
在一位医生的指导下,丁书记带领大家和王杰同志的战友们把从四处搜寻到的零星遗体有序的摆放在棺材里。
第二天,公社党委丁如光书记和部队党委联合召开追悼大会。王杰同志的生前部队领导和战友从徐州都赶过来了。个个虎眼含泪。
张楼周边的社员,群众、农场的职工自发的赶过来了,有的到炸点抓了一把土做永久的纪念,人人悲痛、声声哽咽......
全公社有1500多人主动冒雨参加了追悼大会!大约九点钟,除了部队、社直机关外,老百姓自发来的就有几千人。
追悼大会在打谷场上隆重举行。丁书记含泪为英雄王杰致了悼词,高度评价了这位年仅23岁的年轻军人在千钧一发的瞬间,舍己为人的愛民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是毛泽东思想锤炼出来的英雄。号召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王杰英雄精神。
部队丛营长沉痛悼念王杰同志并致追悼词!
在张楼驻地看到全连干部战士为失去平时被誉为“活雷锋”的王杰而沉浸在悲痛之中。连队黑板报上,都是悼念王杰同志的文章。有的还要求追认王杰同志为共产党员,民兵和民兵家属,纷纷反映:要不是王教员扑上炸点,我们要伤很多人!对王教员舍身救人的伟大壮举,我们强烈要求部队领导给王教员记功。
丁书记和地方群众一致请愿,力挺为王杰同志申报英雄烈士,一定要将英雄王杰安葬在王杰牺牲的地方,让张楼人民永远缅怀这位救命恩人,学习这位英雄,让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张楼人民战天斗地,改变张楼的贫困面貌。
王杰同志生前是我们张楼民兵的好教员,对训练工作极端认真负责,对每一个同志。都像自己的亲兄弟一样,他的壮烈牺牲,也就是党失去了一个好儿子,解放军失去一个好战友。我们失去了一个好教员。
邳县武装部政委徐建华也赶到徐州坦克二师驻地,向师政委史世屏汇报了王杰同志舍己救人的事迹,反映当地干群、被救的地雷班及家属,当地社员群众强烈要求,请求部队把王杰同志安葬在炸点的愿望。让王杰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张楼公社人民心中!
王杰同志生前部队和金乡县王杰同志家乡,两方不在争议。三方决定,把英雄留在他流血的地方,长眠在大运河畔!
1965年12月,王杰同志生前部队,为了纪念王杰,决定把王杰烈士遗骨迁往徐州。
丁书记和张楼干群及地雷班商量,不同意部队的决定。他们对王杰同志的感情太深厚了,鱼和水的关系!不仅不让搬,而且还得保护好。
丁书记看到王杰同志的墓和他牺牲的炸点当中隔条路,把两地分开了,“这不好。我看,把路挪走,让墓和炸点连成一片,将来好建烈士陵园。我们义务劳动,今天动员,明天就干”。
第二天,王杰民兵地雷班一马当先,公社的机关干部、附近的群众在丁书记的号召下踊跃参加,只用了三天的时间,挖的挖、抬的抬、拉的拉,把路挪走了。双渠东扩,路往北挪,就这样,王杰烈士的墓和炸点连成一片,平平坦坦,王杰同志永远的陪伴着他掩护下来的王杰民兵地雷班和张楼人民。
时隔不久,部队和县委、县政府同意了地方党委和张楼人民的请求,在王杰牺牲的地方建起了王杰烈士墓,王杰纪念亭,为邳县人民传扬王杰精神留下了一块活的教育基地。85年张楼公社将张楼地雷班改名“王杰民兵地雷班”。
与雷锋一样,王杰烈士牺牲不久,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那时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全国各地来到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墓前祭扫。丁书记经常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凭吊王杰烈士的党政军领导和国际友人。一天到晚接待任务非常繁忙,邳县县委并召开了学习王杰同志大会,并出版成书《邳县人民学王杰》 。
张楼公社丁如光书记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王杰同志,缅怀英烈。通过认真学习总结学习心得。
大家想想王教员到我们张楼公社,时间不长,就做了好多大家看的见好事,还又好多社员都见过王杰同志,他们听得很认真,学得很刻苦,都表示向王杰同志学习,永远传承王杰精神。王杰同志的鲜血是撒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我们要对得起烈士,张楼人民世代守护着英雄。也谈一些家庭的和睦问题,孩子的上学和参军的问题,多培养孩子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报效国家。
公社党委班子、干群。地雷班通过反复学习王杰同志日记;王杰同志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立足本质!他在日记中写到:
“我是一个革命者,我要做一个革命良种;党和国家把我撒向哪里,我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
“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做革命军人岂能管个人安危;是共产党员,哪能不视死如归!”
他又写到:“我们要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无畏的人!
他还写到“为了党,为了人民,哪怕上刀山入火海,我也脸不变色心不跳。”
所以在关键时刻,为了掩护12位民兵同志的生命安全,毅然扑向炸点,壮烈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谱写出壮丽的赞歌。
王杰同志被确认为烈士后,伟大领袖毛主席高度赞扬王杰精神,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王杰同志题词,号召全军全国人民向王杰同志学习。《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报道了王杰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并宣传了《王杰日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习王杰精神的高潮。
丁如光作为公社党委书记,以身作则,并带领张楼人民以王杰为榜样,身体力行,战天斗地。他时刻把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努力践行群众路线,他带领党委一班人,走村串户,深入田间沟边,引进水稻良种和技术人员,带领人民大力进行旱改水。夏天每逢下大雨,人家往家里跑,丁书记往田里跑,群众都这样说,他卷起裤腿,光着脚巴,冒着大雨,到地里察看沟渠有没有淤堵,一旦发现哪里有淤堵灾情,立即赶到办公室,用广播嗽叭,通知电灌站抓紧排水,通知有关生产队到田里疏通排水,保障了田里的农作物不受洪水的侵害。王杰同志牺牲后的第二年,水稻普遍获得丰收,在以粮为纲的那个年代,张楼公社粮食产量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丁书记常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激励大家不忘本。
农闲的冬天,张楼公社经常搞水利大会战,挖沟建渠,把河里面的淤泥扒出来用筐头抬到河堰上,一是疏通河道,保证灌溉,二是加高沟渠,防护夏天涨水,淹了庄稼,家家户户都摊到。妇女和男劳力一样上工,“工业学大庆 农业学大寨”妇女能顶半边天,战天斗地,打造了很多铁姑娘。地点从新兴村机排站北到建秋河,南到马庄大堰,沟里积了很多水,上面结了一层冰,排水也排不出来,因为沟里长满了水草,水草缠在抽水的泵上,当时张楼公社丁如光是书记,主任王月超,郑永洪负责水利,当时情况也很紧急,大家都束手无策,不知谁喊道:“大家加油干哪!想一想解放军王杰,为了救咱民兵,连命都不要了,咱们就不冷了!这一声喊,给大家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这时基干民兵董正权站出来要下水看看,他个子不是很高,矮胖型的,显得提别结实,他脱掉棉衣,只穿个裤头,为了抵御寒冷,喝了半碗酒,就下水了,把泵的周围水草清理出来,泵就能抽水了,解决大难题,当时在丁如光书记带领下,认真学习王杰精神“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的热潮。涌现出许多先进事迹!
张楼公社因王杰烈士精神的影响,在丁书记带领下,不管在农业生产管理上,还是军事民兵训练上,一直走在全县先进行列。
农民吃饱了饭,家里有了余粮,张楼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此,张楼大米成为特产,在全国闻名遐迩,是老百姓餐桌上的珍品。
改变了张楼穷困面貌。赢得张楼人民的赞誉,当时张楼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端起大米汤,想起丁如光。”社员们都说,丁书记和我们一起岀大力,流大汗,时时刻刻想着俺们,他就象焦裕禄,是我们的好书记,是我们的贴心人!
人心如秤量谁请谁重,民意似镜照出孰贪孰廉!
他时常教育自己的子女和学校里的青少年学生,一个人要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要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学校里要胸怀大志,发奋读书,为中华崛起。刻苦掌握现代文化知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在将来工作上要认真钻研业务,趁着年轻,多为党做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丁书记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在部队表现优秀,评为五好战士,转业后在工商银行工作。二儿子在法院工作,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女儿在企业工作,现在都已退休。他们在各行各业以父辈为榜样,爱岗敬业,作出了应有贡献。丁如光,他的一生,光辉如丁!
1968年8月10日,为了纪念王杰烈士牺牲三周年,经上级批准拨款修建王杰烈士墓和纪念亭。王杰烈士墓,在原来王杰墓原址上重新修建。墓体设计为圆型混凝土结构,显得十分庄重、威严。墓前竖碑,碑的正面为:刘慕朴先生书写的“王杰烈士之墓”六个大字;碑的背面,镌刻王杰烈士的生平。烈士墓后的照壁上,有毛泽东主席赞誉之语:“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左面的照墙上,是朱德委员长题词:“学习王杰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右面的照墙上,是周恩来总理亲手笔录王杰的诗:“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
纪念亭修在王杰同志牺牲地,即王杰同志为掩护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扑向炸点的地方。木质封闭式结构,双层六角攒尖形,黄色疏璃瓦覆顶。十二根柱子,代表被救的十二位民兵,老远望去,金光闪闪,令人产生景仰之情。
在墓地和纪念亭周围,遍植青松翠柏,寓意是王杰同志的革命精神,象松柏一样,万古常青。这是丁书记经常带领地雷班的全体同志和党员、群众,学生积极参加筑墓和修亭的义务劳动,把对王杰同志的深深怀念,全部倾注在辛勤的劳动之中。如今这些!人民爱戴的丁书记再也看不到了。我相信丁书记在九泉之下甚为欣慰!
张楼人民情系王杰同志的革命精神,情系丁书记的为人民谋福利,奉献终身的高尚情操!永远守护着英魂!如大运河之水,经久不息,绵长万世!
半个世纪过去了,大运河畔依然传来雄壮的歌声:
王杰的枪我们扛
王杰的歌我们唱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
王杰的枪我们扛
王杰是咱好榜様
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
革命良种到处能生长!
王杰的枪我们扛
王杰的歌永远唱
歌唱王杰
学习王杰
跟着共产党
永远向前方
跟着共产党
永远向前方!!!
李璇 女,号般若,出生于六十年代末,江苏邳州人,热爱文学,喜欢绘画,公益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邳州市文化研究会会员。《世界汉语文学.关东美文》苏鄂皖编辑中心副主编。《长江文学》编辑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