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人毛泽东的婚姻情感生活
——四次婚姻和十个子女纪实(连载之六)
第四章 第四次婚姻
毛泽东与江青,是贺子珍去苏联后的1938年11月结的婚。
一、 云鹤自小苦斗
江青原名李云鹤,曾用名蓝苹,山东诸诚人。1914年3月出生,乳名李进孩。后来,江青的摄影作品署名“李进”,便是源于这个乳名。
江青祖上也曾是个富户,有土地一百多亩。但到她父亲李德文手里,家道已经败落。后来开了个木匠铺,不久又开了爿旅店。江青的母亲姓栾,山东临沂人。她是江青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即小老婆。江青有个哥哥叫李建勋,还有一个姐姐叫李云霞。
据江青自己回忆,在她上小学之前还没有“大名”。小学校董薛焕登见她长得又高又瘦,双腿细长,就给她取了个“云鹤”的名字。
江青的父亲脾气急躁、粗暴,经常要骂人、打人。有一年元霄节,有钱的人家早已挂起瑰丽多彩的花灯,而自己却没有闲钱给孩子买灯,正发着闷气。恰好,栾氏失手打破了一只碗,李德文盛怒之下,抓起一把铁铲狠狠地揍了起来,竟打断了小老婆的小手指。江青吓得大哭起来,也挨了父亲一巴掌。她母亲又痛又气,无法忍受,就背起江青离开了李家。
栾氏没有文化,出走之后生活无着落,只好给人当佣人,以维持母女生活。后来,其母来到诸城“四大家族”之一的张家帮佣。
张家有个二少爷,名叫张少卿,又叫张叔平,比江青大16岁。1924年在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求学时,改名为“赵容”。在学习期间,看了一些马克思主义书籍,参加了一些学生运动,第二年加入共产党。此后,担任过中共上海大学特支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委员、组织部长。1933年7月,赵容作为中共驻国际代表团副团长到莫斯科,便给自己取了一个俄文名字,音译“康生”。这个康生,即是后来中共有名的“理论家”、“文革”领导小组顾问。他,对于江青后来的“革命生涯”影响颇大。
1926年,12岁的李云鹤小学毕业了。她跟母亲离开诸城到天津姐姐家,姐夫王克铭是个奉系军阀部队的下级军官。这期间,李云鹤没有去读中学,只是在家闲住。
1929年,李云鹤15岁时进入济南的山东省实验剧院,主要学习话剧表演,同时兼学京剧的表演。步入该剧院,是李云鹤人生的转折点。如果没有话剧演员的李云鹤,就不会有日后的电影演员蓝苹,也就不可能在延安和毛泽东结婚。
山东省实验剧院的院长叫赵太侔。赵太侔曾留学美国,颇有声望,他既是国民党山东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还兼任青岛大学教务长,后来还担任青岛大学校长。
1930年,军阀韩复榘主政济南,山东省实验剧院停办。李云鹤随同老师、同学到北京作巡回演出。16岁的李云鹤吃了不少苦,还在一个京剧草台班子当了一段京剧演员,因各方面发展不利,就跑到青岛大学找老院长赵太侔。于是,李云鹤就在青岛大学图书馆担任了图书管理员。她一边在图书馆工作,一边到中文系旁听,很想在文学上有一番作为。
就在这时,一个19岁的物理系的04级学生俞启威深刻影响了她。俞启威,就是后来改名为黄敬的中共高干,1949年为天津市第一任市长、书记。
俞启威在“9.18”事变后加入共产党,后担任了青岛大学地下支部书记,不久又担任了青岛市委宣传部长。期间,李云鹤与黄敬同居成婚。后经黄敬介绍,李云鹤于1933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过后不久,因叛徒出卖,黄敬被捕。李云鹤出逃上海,随之也失去了组织联系。李云鹤曾演过的一本戏叫《湖上惨事》,编剧是田汉。而田汉在戏剧界的名声如雷贯耳。因而一到上海,李云鹤就前往中国左翼作家田汉家拜访。田汉把她安排到了《晨更工学团》工作。
一次,中共领导下的左翼文化人创办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准备上演易卜生的名剧《娜拉》(又名《玩偶之家》),这是一出以妇女解放为主题的戏。李云鹤受邀参加演出。此时,她取了艺名“蓝苹”,即蓝色的苹果,真是别出心裁!
上海金城大戏院门口,高悬着《娜拉》的巨幅海报,上写“赵丹、蓝苹主演”。那时的赵丹已是上海名演员,“蓝苹”同赵丹并列,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这次演出的确很成功,于是21岁的蓝苹在上海打响了第一炮!
1935年,蓝苹进入由中共电影五人小组策动改组的“电通影业公司”。
蓝苹成名以后,生活上不那么检点。先后经历了闹得满城风雨的“唐蓝婚变”、“插足章泯家庭成为第三者”等不道德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谴责,甚至在她演出时戳戳点点,剧场秩序乱哄哄的。渐渐地,蓝苹的朋友也一个一个离她而去。她形单影只,感到空前的孤立。蓝苹明白,她已不可能再在上海的银幕上或舞台上成为一颗“红星”了。于是,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刚好这时,“七七”芦沟桥的炮声震撼了中华大地。自此,抗日的烽火,熊熊燃烧起来。同时,蓝苹在寻找黄敬时,得到消息说他已去了延安。就在上述几种情况的交互作用下,蓝苹决定离开上海到延安去。
二、 蓝苹投奔延安
1937年7月下旬,蓝苹乘一辆黄包车来到西安北大街幼稚园门前,找到在上海时的老熟人徐明清老师。徐明清爱人王观澜是我党高级干部,参加过长征,解放后任中央农委主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徐明清本人也是我党1927年前参加革命的15个老大姐之一。
“我想到延安去,请找个关系把我介绍过去。”蓝苹说明了来意。
“你有没有带介绍信?”徐明清所讲的介绍信,就是指上海党组织介绍信。
蓝苹摇了摇头,然后拿出一本影集说:“这就是我的介绍信。”
徐明清翻了翻这本影集,上面全是蓝苹演话剧、电影时的剧照。这可以表明她是来自上海的演员,而所演的戏和电影,在当时也都还算是进步的。因而觉得,这本影集也可算是一张“介绍信”。
于是,徐明清立即把蓝苹的情况,向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叶剑英夫人危拱之作了汇报。危拱之听后说,可以把她带来办事处谈一谈。
当徐明清和蓝苹来到西安七贤街八路军办事处后,刚好邓颖超正坐在那里办公。徐明清跟邓大姐是老熟了,就把蓝苹介绍给她。
邓颖超当时手头很忙,没有多谈,说这事由博古(秦邦宪)主管。她要蓝苹把这本影集留下来。
后来,蓝苹又到八路军办事处去了几次,其中一次博古跟她谈了话。不久,就接到了可以进延安的通知。
就这样,蓝苹于1937年8月上旬进入了延安。
蓝苹进入延安后,被安排在第三招待所(即西北旅社)暂住。在登记住客名字时,她不再填“蓝苹”,而是写上“江青”二字。据说,对于取名“江青”,她是花了一番心思的:既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又有唐朝诗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一诗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意境。
江青来到延安后,组织上对其要求恢复党籍的问题进行了审查。开始,因无什么证据而被驳回。两个月后,找到了黄敬作证,江青的党籍终于得以解决。
于是,江青于1937年10月进入中央党校学习,被编入第十二班。
江青进入中央党校学习不久,王明、康生和陈云于1937年11月29日从苏联回国来到延安。康生接替李维汉出任中央党校校长。康生的突然出现,使陷于孤寂之中的江青在党的高层领导中找到了“靠山”。一个是校长,一个是学员,这时“同乡之谊”起作用了,或许原来曾经是“主仆关系”的渊源也起作用了,两人大有“他乡遇故知”之感。(待续)

编者简介:杨雄彪(又名杨荣标),1950年出生,1969年参军,曾任团政治处主任、师司令部直工科科长。1987年底转业至金华市财税系统,任税务稽查局局长8年,在参与查处共和国第一税案(金华县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中,荣立三等功。2010年在金华市国税局总会计师位上退休。现任金华市税务学会付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