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童趣的年轮
文图/梁成芳
人生宛如一条缀满珠宝的项链,而童年是一颗最璀璨的宝石。记忆犹如大海,童年便是一片最美的浪花……
——题记
漫长而没人管束的时光,是年少童心最不甘心让人圈禁的天性,哪怕是毒日炙烤的炎夏,因而,每一个机灵的孩子(尤其是男孩)都有过这样的心计,千方百计要逃出父母严管的牢笼,他们往往假意地与父母捉迷藏,用笨拙的撒皮耍赖讨得父母的欢心。一旦成功脱缰,门外早有伙伴焦急相迎,于是,合为一伙,赤着脚丫,风一般狂奔而去。那么,我们会去做什么呢!
耍水儿
我不能确定当年是不是村村修有旱池,反正我的家乡庆幸在村西就建有一座。记忆里这旱池长我好多岁,因而它在我眼里就不显得那么新成,南北长不到二十米,东西宽十米有余,池深两米,水位维持在一米五左右,只有雨后,汪洋一般灌满,风吹波皱,水色绿幽。池壁用青石砌筑,池底自然泥浆。我不知道旱池在农业灌溉方面发挥过多大作用,但它绝对在提升我们那一代儿童、少年的幸福指数。
我们背着父母一路飞来,边甩掉衣裤边跃进池中,壮观景象不亚于海鸟入水捕鱼场面。纵然大人和学校的老师三令五申不准孩子们耍水,而这里每日人头攒动、水花飞溅;因水流不活,清澈的时候并不多,即使浑浊如浆汤,丝毫不能阻止我们上游下潜、粽子般倒栽竖跳的兴致。偶尔,旱池实在水稠似泥,我们仍有去处——村东的绵右人工渠便是“老地方”。可老地方常被家长和学校班上的学习委员“捉拿”,还有一个好去处就是跃进桥下
的几个“沤麻池”,要么就是往东流折踅的“鱼儿嘴阶梯入口”。沤麻池的水清洌见底,由大块河卵石砌成,多为一丈对方,水亦不深,用于沤泡麻杆,仲夏正好闲置。麻池游泳最要紧的是防范有蛇,下水前务必用棍棒搅动或丢抛一些碎碎的石子;虽说水蛇通常无毒,可谁也不愿与它“狭路相逢”。还有就是害怕在麻池里触及到水蛭,那玩意是水里的环节动物,体狭长而扁,后端稍阔,墨绿色,它那如针般的嘴尖,你一不小心往往会刺钻你的汗毛眼,一旦遭遇了咬,它会吮吸你许多鲜血,人们还管它叫“吸血虫”。
绵右人工渠的放水闸处有一很深的“老滃”,不是所有孩子敢做出的选择,一方面父母严令狠话在耳,另一方面轻易没谁让你跟随。我也是稍大之后,自觉水性还行,才有兄长与他的好友成喜叔带着我始得成行。耍水的“老滃”有三四处,一是水轮泵下的老滃,二是渠上游跌入下游水位的“瀑布老滃”,三就是放水闸门处的老滃。村人传说闸门老滃处,清水圪道为地下涌泉水槽,下边有什么“鱼精”、“鳖精”,圪道底污泥深,边缘水草少,紧临一截青石坝,实在是耍水孩儿不敢多得的所在。
无论是在旱池,还是在老滃或是在沤麻池,不论是十几岁的儿童,还是二十大几的成人,我们从不以为光身赤裸为意;下水前,边尿边撩起洗一下小腹,据说可防抽筋;游累时,爬上岸,或巨石上晒太阳,或沙土里埋身,舒展四肢,仰面数云,偌如你说了没有玩水的瞎话,别人会用指甲在你的胳膊上轻轻一画,皮肤便显出一道白白的印痕,这就是耍水孩儿不再“嘴硬”的印证。尽管如此,我们又是感到何等的惬意。唯独讨厌的是一种叫“蠓蝬”的飞虫,叮一下立起指甲盖大的疙瘩,令人抓狂,却防不胜防。除此之外,那番享受,今生不敢再有奢求。
多少年,我从孩童到少年,村里从未发生过溺亡事故。因而我想,当今媒体上那么多溺水悲剧发生,或许该反省是不是把孩子们囿禁得太多,使得他们在大自然面前全无抗争技能所致?也未可知。
掏家雀
家雀是家乡对麻雀的俗称,听大人们说到了山西昔阳、左传、和顺一带把家雀唤作“小翠儿”,这概源于它一身翠色吧。家雀有家家雀和山家雀之分,家家雀儿住房檐山墙和瓦片之下,山家雀儿则远离村庄,在山坡灌木丛中筑窝;掏家雀不为饲养,就为取乐,因为它们作害庄稼,大人并不反对,好像这种淘气顽劣行为可控制麻雀种群数量,维持生态平衡似的。家家雀儿住所靠平时留心,它们进出规律一旦被我们掌握,那它就是不幸的对象。住在檐头瓦下的,我们登房上顶,沿屋脊溜坡来到檐端,头朝下脚伸上,把预先准备好的带杈小木棍徐徐探进,感觉触到膨松麻草状物,便转动木棍,待搅动到扎实了,向外一拉,小家雀窝便被整个拽出,其实,窝里不是卵便是雏鸟。家家雀卵灰白色上密密麻麻黑褐色斑点,略有腥臭味;幼小家雀儿或“红紫驳剥粘”(井陉方言,意为刚出壳、无绒毛)、或白色绒毛至几近成鸟,哪种情况都有,但都不得善终。看着小家雀的父母叽叽喳喳的样子,我们一哄而散。有时掏家雀感觉扎实的时候慢慢地拉出来,不是卵和雏鸟而是遇到了“长虫”(井陉方言,蛇叫长虫),吓得溜下木梯惶惶而逃。
掏小家雀儿,我不触及登高,只好给同伙们“搭肩”或搬梯子,之后会站在下面指点方位;掏山家雀儿,我也不具备“慧眼”,总是跟在后面,伙伴们发现了便欢呼着簇拥近前。只见灌木下草丛中,由细草茎加羽毛旋成一个圆溜溜小坑。山家雀儿的卵比它同宗本家的更小一点,麻点更密,数目都为四五枚。雏鸟更傻,明明大难临头,还把脖子直楞楞向上伸着,黄边红腔小口张大了等食。有趣的时候,偶尔也带回养几天的,山家雀儿也吃蚂蚱,但结果我已说过,家雀鲜有喂熟的。
采石笔
现在的孩子们,你肯定是无法想象五十年前的小学生是如何做作业、交作业和被老师检查作业的情景的:那时,我们人手一块长方形石板是主要书写承载物,几乎不用什么纸张,甚至上初中了,作文用的蓝蓝的文格纸,都是按张向家长申领。石板其长约六寸,宽大约四寸,材质有石头的也有陶制的,它的好劣之分全在石板表面的细密质地上。如语文的听写、生字练习、释词、造句以及作文和数学的做题、演算,都在石板上完成,每做完一样,就将石板交于老师审查对错、评判优劣,得到肯定或被斥责重做的都须擦掉,然后进入下一项功课,或从头开始。小学生皆十岁上下孩子,顽劣调皮天性使然,新石板原有的木框很少能保持到十来天以上。不仅如此,大多数孩子手里的石板不是缺角就是只剩半块,甚至用到仅留巴掌大一小块,能长久保留石板有一半大的孩子,你可以断定他是个爱学习的好学生无疑。同班级的那几个从不以学习为意的调皮捣蛋的“旁听生”,不管家里一学期买几块石板,他们仍大多数时间无石板可用,尽管老师俨然讲课和布置作业,他们只能徒手袖手,就连班主任也对此只有无奈;至于他们此刻是否耳闻,估计只有天才晓得了。
频繁地写了擦、擦了写,使一块新石板不须几多时日就已磨的瓦光铮亮,只是苦了我们的士布衣袖,不仅脏如抹布,且破损亦远远快于其他部位。那时,我一直以为,用袖或衣襟擦拭石板是天经地义的事,直到有一年从唐山铁路学院回来的表哥,才知道原来可以用专门的毡块擦,并在他的引领下我们也开始用布擦。
石板上书写用的是石笔,好像供销合作社也有卖的,可我们绝少花那种冤枉钱,因为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代之。我不知道其他村里的学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而我们狼窝村东的一座山腰上一层灰白的软岩石是上等石笔原料。
于是,我们就有了利用中午去采石笔这一光明正大的野外活动理由,小伙伴可以大大方方相邀,我也能理直气壮地拒绝午休。
可做石笔的灰白岩石所在地叫红狐庵,原是传说中狐仙和鬼魂出没的地方,是大人口中的“禁地”,我们虽说心里也有所忌惮,可人多壮胆,也就把畏惧抛到了脑后。石笔石为山体一夹层,镢头一刨像书页一样跌落,那些块大且薄的石片才是我们的最爱,书包兜着回来,然后用小锯锯成比韭菜叶还薄还窄的小石条,就可以用于书写了。手巧的人更精制纤细,也是他们以此赠送女同学的最实惠的礼物。
石笔选料相当有讲究,优质石笔绵柔、耐用,手感顺滑,笔迹清晰;石材差的,笔中含砂,书写时发出的“硌吱”声尖利刺耳,很不舒服,而且往往还会把石板划出槽痕来,大大降低了石板的使用寿命。
当年那么自然浑成的学习用具,想不到消逝得竟然那样迅速而彻底。铅笔尚摇摇欲逝,石笔、石板现在恐怕连踪迹都无处寻觅了。
修小园
我们村紧挨的圪梁梁下便是我大姨妈的那个村叫东柏山,整个人家都住上干淘河岸上,母亲叫干淘河叫“南河”(以狼窝村方位定叫的),那条河因水流经长短、落差大,季节性很强,夏秋之际多有山洪暴发,上几百米宽不等的干淘河河槽被咆哮的河水完全占据,飞速倾泄而下的水流激荡起层层大浪,伴随着水下滚动的石头,发出骇人的声响;洪流像脱缰的野马,又像发疯的公牛,左冲右突,顷刻间,暴虐过后留下满眼巨石,人们精心耕作的菜园、小片地早荡然无存,连一丝痕迹都难觅踪影。然而春秋冬三季又常常断流,偶尔在乱石嶙峋之间,有一汪清流,叮咚地流淌着。
小时候,我常在大姨家住,上学后放了署假几乎全在她家玩,东柏山人对此洪水肆虐已习以为常了,仿佛那一点心血付出根本不值扼腕,甚至感觉是他们年年上演修了毁、毁了再修的连续剧。一开春,勤快人就在河滩上下踱步,转日间就干石垒筑如棋盘格子,格中填土,土中插秧,刚入初夏,已是满河花红藤绿、瓜菜飘香。在大人们犹如城墙垛堞的间隔,总有他们不屑的空隙之地,虽说狭小且极不规则,却成了我一展身手的用武之地。姨妈不可能指望我的劳动果实开锅待米、红油等菜,我无非是礼拜天和假期,正好来打发时光。我有时喊伙伴们来帮忙,我们撬不动巨石,就围石垫土;修不来灌溉水渠,就穿墙接入邻近小园流出来的水;小葱一垅,韭菜一畦,黄瓜一架,葫芦白菜几棵的种着,收与不收,从不在意。也有实在太小, 又无法浇水的地块,我们干脆种十几棵苞米,至少秋来还可以啃几棒嫩玉茭。
打马蜂
酷署盛夏以正午的日头最毒,即使不旱,正午的庄稼尚且晒得打蔫儿,何况人呢?因此说大人不赞成孩子们午后到野外疯耍,完全可以理解。可孩子们好动难静的天性,这些利害根本成不了桎梏,甚至把大人们关于“惊魂临晌午”的所有恐吓故事置于不顾,越是没人监视,就越是玩得无所禁忌。与马蜂鏖战就是一例。
我们且不去讨论马蜂的益与害,亦不能按成人的视角去评判打马蜂的得与失,更不要以现实的功利心去衡量儿童游戏的美与丑。对马蜂的宣战,体现的纯粹就是一场勇敢与智慧的较量。
数伏天是马蜂最繁盛的节令,太阳越红,马蜂越威;我这里所说的马蜂是泛指,实际上我们与之战斗的蜂群种类很多,有筑巢在屋檐下或树杈上的大黄蜂,有住在枯树洞的黑栗蜂,还有钻在堰头土洞里的土黄蜂。只要它们对人的活动有干扰,我们必将其列为消灭的对象。按说只要人不去侵犯它们,它们亦能与人相安无事,如果它们将住所位置选错,“擦枪走火”、意外遭遇就在所难免,而一旦发生伤人事件,那么,对不起,它们的平静日子也就到头了。
与马蜂开战其实相当有风险,常常要付出被蛰伤、皮肉红肿的痛苦,要不我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勇敢者和智者的游戏。打马蜂一般有三种战法:一为捅,二为封,三为烧。这是根据不同对手而有针对性设计的。
住在屋檐窗户顶上或树枝间的大黄蜂显然封不住、烧不得,只有用长竿将其蜂巢齐根捅掉,待其明知救之徒劳而飞往别处后,再将其蛹或幼蜂喂鸡(奶奶说鸡食后下蛋量会增加),这就减少了它的一季繁殖。“捅马蜂窝”就是招祸的代名词,更是单骑闯营的冒险。我们首先选择好藏身之地,选取足够长的木棍或竹竿,蹑手蹑脚接近,瞄准了快速将竿捅上去,不管成功与否,须立马将竿脱手扔掉,迅速跑回。马蜂第一攻击的是木棍,随后才扩大防卫的范围,只要身手敏捷,跑出足够远距离,通常难被发现遭受攻击。如不成功,今天且得作罢,轰开的蜂群再去接近无异于舍身堵枪眼。
树洞的黑栗蜂体大而粗壮(属于熊蜂或胡蜂种类),蛰一下更了不得,须有茂密的庄稼或灌木丛掩护。事先用水和好泥巴,要几个人排成一队,对准树洞,用最快速度将泥团抛向洞口,然后冲回青纱帐,匍匐于地一动不动,待追踪而来的蜂群央央离去,再准备下一轮进攻。投掷得当,树洞就被泥巴封死,如蜂群知趣不恋战,我们就把更多的泥巴一齐糊上,不给对手留反击机会,这种战法就叫“封”。如若发现还有出口,只得等改日再战,免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就太不合算了。封一段时日将树洞打开,柱状蜂巢能掏好多好多,幼蜂尚存,就算战果颇丰。
最难对付的是土黄蜂,它们的出口散布堰头好大面积,你无法集中力量攻其一点,因而常常须反复争夺,纵然火攻也难毕其功于一役。事先侦察好大概位置,每人搂一抱干草叶,第一次一齐将干草堆到堰根,看到蜂群出动,不要着急,它们感觉并无威胁后会渐渐平静,这时勇敢者挺身而出,爬至干草堆前用火柴点燃。伙伴中做这一手的是比我大一岁的害和哥和拉喜,智绵、玉科和我胆小不敢前去,倘若他俩不在,东头的李清来也是好手,往往一轮火很难烧尽,头几回你千万不可冒然对石缝觊觎,否则后果很严重。必须三番五转,真正看到再没有蜂子出入了,才一块一块将石头撬下,这时就看到蜂巢将土洞塞得严严实实,这样就算大功告成。
我多次声明童年的我胆小懦弱,打马蜂的事从来都是个随从看客,同伴们趁中午歇晌或放学后,到山坡地岸捉蝎子,我是从来不去的,唯一的爱好就是学吹竹笛。因此,我特别佩服我那些童年的伙伴们的机智和勇敢,所以儿时行踪的每一个场面都一直清晰地印在脑海,童年的趣事说也说不完。今日提笔记叙也是我对他们最好的怀念。
2021.5.10,晋中 · 山西大学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