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焦裕禄式的好书记——丁如光
/李璇
2021.05.08
清明节前夕,原 徐州市残联副理事长张向贤同志,回邳北老家祭奠先人,因为难得回家一趟,约我一起聊聊他舅舅丁如光书记生前的事迹。张理事长知道我正在整理当年被英雄王杰救护下来的十二位民兵之——李彦清民兵老班长,没想到这次约见,竞见到了丁如光书记的夫人江承英老人,老人家今年93岁了,非常慈祥,身体还是蛮硬朗,在县人民医院离休,曾是手术室大夫,为救死扶伤,服务病人奉献了一生,现还住在人民医院职工宿舍。谈起丁如光书记时,老人家眼含泪水,神情激动,往事涌上心头。
1920年12月1日,丁如光同志出生在邳县邹庄乡沙埠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受家庭影响,青年时代的他,追求理想,思想进步,学医救人,为人亲善和谒。
1942年参加了钟辉、栗培元(1979年10月任解放军总后军交部顾问)领导的抗日武装,栗培元是我们邳县四户乡栗家村人。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担任医务员,挑着药箱,跟随部队南征北战,打日寇,抢救伤员,舍生忘死,任劳任怨。由于战斗勇敢,工作出色,1944年被提升为政治指导员,在解放战争中,他依然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吃苦在前,冲锋在前。
1948年,徐州解放,中共邳县县委驻地邳城镇,丁如光同志先后出任邳县卫生科科长,邳县卫生院院长,邳县县委文教部部长。直到1957年,被党组织派往八义集任区委书记。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丁如光同志继任八义集公社党委书记。
在八义集任职期间,为了搞好革命,抓好生产,常年以公社为家,有时住在农家,忙在田间,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家里面六个子女,全靠丁夫人一手操劳带大。
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了严峻的困难局面,当年和大运河窑湾镇隔岸相望的猫儿窝,是全县最穷的张楼公社,为了改变张楼的贫困面貌,县委决定调八义集公社丁如光书记任张楼公社任党委书记。
丁如光书记一到张楼公社,就走村串户,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民情社情和当地的自然资源情况,认为张楼公社地处大运河畔,地势低洼,涝不能排,旱又能灌,地里的庄稼涝时淹死,旱时干死,年年收成很少,这就是张楼的穷根所在。经过认真考察张楼的地理环境,加上以前在八集的工作经验,动员老百姓将旱田改成水田,因种地的传统习惯,开始有些社员想不通,丁如光书记就耐心的摆事实,讲道理,说通全体干群,先下大力气带头挖沟建渠。抽调水利技术骨干,组织劳力,依托张楼农场作为示范基地,张楼农场是1953年创建,1958年纳入江苏省农林厅管理,原名叫张楼稻麦原种场。他吃住在工地,身先士卒,在张楼农场前面的涵洞又建成了一座电灌站,为张楼旱田改水田奠定了基础。(现位于王杰陵园大门西侧)。(上图)
当时农村条件比较落后,耕田,靠黄牛拉犁;运输,用马车和人力板车。每天劳动都达10多个小时。在耕、种和收、打的农忙季节,为了不误农时,常常是连续20多个昼夜不停地奋战。
丁书记特别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经常组织外出学习和相互考察交流经验,在原种种植上飞跃提高,常年承担省、县稻麦新品种的试验、示范、繁育和新技术推广任务。保证了全县农业对优质麦种稻种的需求。同时,还提供大量优质稻麦良种支援外省、外县。张楼公社的原种种植远近闻名 。
冬天农闲时组织广大干群、党员、民兵地雷班挖沟填路建渠,农忙时支援农活,哪里需要,他总是第一个赶到,保质保量完成农耕农种,经常受到到县委、党委的表扬和鼓励。

丁书记在任期间,不忘组织干群学习识字扫盲,宣读毛主席著作,党的政策方针。
《人民日报》发表领袖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组织党员、干部、民兵地雷班,技术人员、到县文化馆学习雷锋事迹,农场职工都去了,文化管内张贴雷锋同志的照片和事迹,讲解员讲雷锋事迹:“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当中。”
回来后组织全体干群学习雷锋精神,分组讨论,提高认识。
通过老人们的回忆,记忆最深刻的是组织干群学习焦裕禄的事迹,参加了全县学习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书记逝世(1922年一1946年)前一直奋斗在一线。丁书记组织学习焦书记“一心为人民、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精神。
兰考县是远近闻名的“讨饭县”、“重灾县”、“谁都不愿去的县”。焦裕禄书记临危受命,任兰考县委书记,他身体力行,无论工作多忙,总是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他强忍肝病的剧痛,带领兰考人民载泡桐、战风沙、斗内涝、改造盐碱、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奋斗,兰考人民终于战胜“三害”过上了安稳的日子,而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他是多么舍不得兰考啊,值得全国人民,党员、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