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老师作品



诗海杂感(下)十八则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主要在于节奏、韵律
节奏、韵律这是诗歌特有的、最显著的基本特征,明显的标志。没有这一基本特征就不是诗体(如果是文学作品当属别类),诗体+诗魂=诗,没有诗体焉能是诗?
2
有韵不一定是诗
有韵不一定是诗,除了音乐性以外,诗要求语言精炼,诗主情、诗主意境、诗主语言张力、诗主立意新、构思巧……这些要素综合考虑才能决定是不是诗,以及诗的品位。
3
何为意象
写诗讲意象,何谓意象?就是神与物游。你的思想要及时捕捉这个客体“象”,加以表现,否则,一闪即逝。能不能捕捉到这个“象”这就是你的功力。
4
心境决定诗境
诗各有其境界,脱离具体作品谈境界是空谈。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诗是人写的,人心中无境界何以有诗的境界?人境界不高,其作品焉能高乎?
5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真的不押韵吗
这首诗有人认为不押韵,其实是不对的。“者”,古时读Za(上声)“咋”,古时读ha(上声)哈。
都在《佩文诗韵》《平水韵》上声二十一马部韵上,焉能说不押韵?
6
诗人的尴尬和无奈
——从“我有一壶酒”三天吸引万人续作,高呼“国人诗性未死”说开来……
当下诗坛不景气,不是民众疏远了诗歌,而是诗歌远离了民众。诗国的子民饥渴着诗的芬芳,企盼着诗的涅槃。
诗国千千万万的诗人诗心未死,苦恋着诗神。他们顶着逆流,声声苦吟,躬身前行。不是吗?你看:在商品大潮中,物欲横流,人们把目光投向了金钱,还有几人关注传统文化?关注诗的家园?关注诗人冷暖?诗人们出书不仅不给稿酬,还要自己掏钱;发表作品不仅不给稿费,还要打点,否则,再好的作品也难刊载。
底层的人为了出书只好动用自己的血汗工资,甚至是退休养老金。为了省钱,只好用内部书号出版,出书后不能上架,只好邮寄给诗友和亲人,余下的放在垃圾箱里,也就泥牛入海了。
这些书有相当一部分不能说没有价值,只是宣传不够,人们还没有顾及和认识。浪费了才华,浪费了精力,呜呼,岂不痛哉!
他们不为名不为利,这样做图的是什么?图的是人生的价值,诗的尊严;图的是中华民族诗歌的伟大复兴和辉煌;图的是给诗史留下一笔,是非曲直由历史来评说。他们“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他们是从昏睡入死灭中的清醒者,诗国的脊梁,诗人的中坚。我相信:有他们就有诗歌光辉灿烂的明天,他们留下的那一笔也许就是诗学经典,诗家绝唱。
7
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国和外国古代的诗歌,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格律,用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汉族人民的诗歌一开始就是有韵的。《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只有七篇没有韵。这七篇都在祭祀诗里(《周颂》《商颂》)。至于《国风》《小雅》和《大雅》,就没有一篇是没有韵的。要彻底了解诗歌的内容,必须了解它的格律。”(王力《古代汉语》)
王力先生是语言学奠基人,至今,未有出其右者,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汉语诗律学》是大学教本,具有权威性。
8
个别代表不了一般
如此说来,可能有人要问:既然《诗经》中的“颂”诗可以不用韵,我为什么非得用韵?此言差矣。毛诗序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由于祭告时语气相当缓慢,用韵等于没用,不会有音乐效果,故不用也!这必竟是诗中的特例,不具有普遍性,不能证明诗可以无韵。
个别人返祖有尾巴,能得出人有尾巴的结论吗?
另外,还要看诗的沿革过程,在形成格律体之前,诗含有散文成份是难免的。事物是复杂的,就是格律体诗有的也有散文化句式,(如韩愈的诗)看问题不要绝对化。
9
“平淡”不是俗
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评张籍《秋思》诗)。
元代诗人房嗥论诗绝句云:“吐语操辞不用奇,风行水上茧作丝。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
宋代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
张向陶在《船山诗草》中说:“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
苏东坡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东坡诗话》)。
陆游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示子遹》)
清代沈德潜称孟浩然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集》)
袁枚说:“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随园诗话》)
艾青说:“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
10
诗与歌的关系
诗与歌的关系《尚书·尧典》一段话中舜帝已有精辟的阐述:“诗言志,歌咏言”(咏,唱也。)
“诗”和“歌”是兄弟,同出于共同的亲缘血脉,这个血脉就是它的音乐性。
当初,“歌诗”是唱的,后来,歌与诗分了家:歌是唱的,诗是诵的。歌依谱律,诗依诗律。
尽管如此,歌与诗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声以永,律和声”意思是说五声(宫商角徵羽)是随歌唱而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
11
不具有某些相同本质属性的事物不具有可比性
假诗、伪诗不是文学作品,不具有文学作品具有的“精粹的语言艺术”本质属性,它和文学作品没有可比性。
诚如女人有美的、有丑的一样,可是,一个女人失掉了女人的本质属性,她就不再是女人,也就失掉了与女人的可比性。我们不能拿对人的审美观念去鉴赏石头吧?可能有人要说,人和石头都是物质,可是物质是什么?有人说是能量,可能量是什么?有人说是观念,再问下去,说到底,恐怕只能说阿弥陀佛,“菩提本非树,明镜也非台”了。再比如人和狗来说,不伦不类,我们不能拿对人的审美观念去鉴赏狗吧?从人们的心里来说,狗越丑,反倒感到越美。
12
我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诗必有韵的历史
汉诗从它做胎,出生那天起就有韵律(在有文字之前,靠口头流传),在此之后,周诗经、楚楚辞、汉乐府、汉魏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形成了一代又一代韵律诗歌形式。这其中不仅有浩如烟海、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还有《诗品》《文心雕龙》、历代诗话、沈约的“四声八病”等理论和不同时代的韵书。
13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何时承认无韵是诗
如果我们承认无韵是诗,我们的古典名著分行排列不亚于《荷马史诗》 《失乐园》《哈姆雷特》,只是我们不承认无韵是诗罢了。
“无韵是诗”是五四以来“全盘西化”,“诗须废律”的产物,也就是这么几十年,就可以得出无韵是诗的结论吗?
请问,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可有一首无韵“诗”留传下来吗?
14
新诗的发轫期
辛亥革命至五四前后,是中国汉语诗歌从文言诗(古诗)到现代白话诗的转变阶段。这一转变是中国诗歌沿革的结果,是其几千年来自身发展的必然。中国现代白话诗的出现,与发展,显示了“诗界革命”的实绩。不容否认,外国诗对其影响是巨大的——直接加速了中国现代白话诗的诞生,起到了催生婆的作用。
15
诗用意要精深,下笔要平淡
苏东坡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用意要精深,下笔要平淡。”(《漫斋语录》)
求诗意精深是一半功夫,求语言上的平淡又是一半功夫。不精深不能超越其它而有新意,不平淡不能让人都理解体会,影响受众、流传。古代一些好诗未流传下来,恐怕与曲高和寡不无关系。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个叫汪孝廉的人投诗给袁枚,袁说:“我不知这诗有什么好处。”汪说:“我的诗必须传到五百年后才有人知道。”袁笑着说:“人人都不能理解,五天都难传下去,凭什么传到五百年以后呢?”
16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坦荡荡,诗友之间观点上的分歧不应妨碍友谊,更不能结怨才是。
王安石和苏东坡尽管二人是政敌,但未影响它们之间的友谊,他们都很敬重对方的为人、学识、才情。乌台诗案,苏东坡生命受到威胁时,王安石挺身而出,呈表为其求情,他儿子犯罪受死他都不肯于这样做。苏东坡也不是全盘否定王安石改革之举。
此乃大丈夫之为也,值得我们效仿。我们之间的争论都是为了祖国诗歌的前途、命运,既然目标一致,没有理由不求同存异,走到一起。只有探讨才能达到共识,只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才能成就大事,虚假的面子是科学道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
17
两个不争的事实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新诗除了中国诗自身发展规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西方文化的照耀下发生、发展的,具有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也必须承认,由于一些诗人过分强调西化,否定传统,失之于偏颇。这些人又带有很大的权威性,致使中国新诗走上了邪路,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18
缪斯何以沉疴及疗方
下面不妨给缪斯开一张诊断书:
缪斯诊断书
病症
①相当一部分“诗”浅薄,无诗味。
②新诗潮主张全盘西化,否定传统。他们所谓朦胧诗,相当一部分是唬人“诗”。不要韵律,天马行空,写一些连自己都不懂的“昏热的胡话”(恩格斯《反杜林论》),竟然称之为诗,大倒胃口。
③诗界有话语权的一些人推波助澜,歪风邪气甚嚣尘上,邪气侵入肌体。
④由于上述原因,现在的诗歌只是诗人们彼此互相欣赏、赞叹。诗歌失掉了广大读者群,民众不屑一顾,哪里还有社会作用?
脉象
沉脉,无力,中气不足
诊断
崇洋媚外综合症
处方
①面向民众,民族化。
②恢复传统,重建诗格。
③驱邪气。须大剂量。
④提高作者艺术功力。


作者简介:张兴泰,字霜子,号鸿硕,吉林省大安市人,高级政工师。先后出版诗集《霜子吟》《张兴泰诗歌精粹》《诗镜文心》(鸿硕诗文集)、该书续集、《鸿硕诗话》《情韵悠悠》(十情集)《诗词律要讲座》《鸿硕诗话选》《鸿硕诗歌别裁集》等。获得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优赏奖,个别作品获得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现任《中国韵律诗歌旗帜卷》执行主编,中国韵律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雅园学会理事,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顾问、研究员,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文 学 诗 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