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面前的页面儿,我笑破了肚皮,泪水在笑的河床里汩汩向前。我大声对自己说,我为你们点赞,你们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
笑出眼泪的时候,我就想动动笔,在你们姹紫嫣红的小花上,添上一瓣儿绿叶,让你们精心培养的小花美到极致,美到芳香四溢。
一,《配方》。
这个孩子的小作文写到,他的同桌儿三次排气,非常臭,他受不了了,就问对方,你吃了什么,这么臭?那个孩子说,你闻就闻了,还要配方?孩子最后说,排斥孩子的配方,一定是有韭菜?
我大笑,我坚信,所有人看了这个孩子的作文都会大笑,都会笑出眼泪。
太巧妙了。
文中。排气的孩子和写作文的孩子都是今日文化中的精华,是未来的作家。
先看排气的孩子。他太懂得点睛之笔的运用了,他太明白用词准确新颖了。
“配方”在这篇文章中就是无边的夜空中,唯一一颗晶亮的星。如果没有这个词,这篇小作文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有了它,这篇作文价值连城。
孩子很懂得制作原理,商家做什么食品或者中医熬药,都需要配方的,既然是特殊的气味,那就应该说到配方。如果这个孩子说:你还要问我吃什么?那么,这个孩子就太平庸了,知识面儿太匮乏了。这个小孩儿说话太赶劲了,太精当了。
再看看小作者。他是一位非常会选材的小孩儿?在他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会有很多可笑或可悲的事情。如果是不会选材的孩子,可能会写孩子打闹,孩子吃零食。孩子被老师批评等一般常见的材料。那样的材料,人人都见过。写起来没有新意。
这个孩子能在耳闻目睹的所有事件中,选择这样惊人又惊奇的事件,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人了解到,孩子太不简单了。
我们绝不能因为他们小,就小看他们的文学功底儿。
二,《巧了》。
这篇小作文,同样让我笑破了肚皮。同样让我看到了后生可畏。
这篇小作文说,自己调皮了,老师让找家长,自己不敢找家长,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大街上找了一个下棋的老头儿。冒充家长,来见老师。老师问孩子:你能确定他就是你爹?孩子很肯定地说:是。老师把老头找到一边,说:你在外边有这么小的孩子,我妈知道吗?孩子听了,吓得冒汗了。
这篇小作文,写出了孩子共同的特点:怕找家长。这说明。孩子确实是自己写的。
现在,很多孩子的作文是大人化,说的是大人的话,做的是大人的事。不用问就知道,是大人写的。这样的家长,还会培养出好孩子吗?
这个小孩儿这种精神,值得点赞。
更值得点赞的是,太会用写作技巧了。
记叙类的文章,有一个技巧叫巧合。这种巧合方法,会使文章新颖独特,有吸引力。
小小说常用这种方法,在结尾出奇制胜。
这个小孩儿对于这一点,是很了解的,也能运用自如。
不足的是,标题太直白了,把自己要写的内容和运用的方法,都告诉读者了。这不好。
标题如果用《撞爹》,会更吸引人,更新颖,更有趣。
三,《眼睛》。
这是一首小诗。写诗的孩子只有八岁,老师给了他100分。
语文作文,不能轻易给满分,尤其小孩儿作文。
这是语文老师都应该知道的。
可这位老师给了他一百分,给的合理,给的科学,给的有价值。
为什么?看看诗,你也会这样说。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
能装得下高山,
装得下大海
装得下蓝天,
装得下整个世界。
我的眼睛很小很小,
有时遇到心事,
就连两行泪,
也装不下。”
这首诗值钱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小孩儿会用修辞手法,一共用了两种修辞方法,排比和对比。
排比体现在上半部分,对比就是眼睛的大和小的对比。
二是孩子很会用诗的语句来表现画面感,语言通俗流畅,都是大白话。但大白话用的都是正地方。尤其最后几行,他写的是人在有心事的时候会流泪,小诗人想到的是眼睛小,装不下这两行泪,它才流出来。
这是很巧妙的,一个“装”,产生一种动律感。
这正是诗人常用的和该用的。
这是一个相当有才华的小孩儿,将来。他一定会成为大诗人。
他的诗,比我们很多大人的诗都好。
目前,网络发的诗歌,很多大人写的诗走入歧途,他们刻意追求诗的所谓的诗语,而害意,害形,害读者的耐读力。
读这样的诗,只感到晦涩,做作,拗口,读不懂。
他们与这八岁的小孩相比,实在应该重新学习学习。
眼前的孩子作文,还有很多,各个精彩。不一一评论了。
这三篇。足以让我们目瞪口呆。
看来,我们每个人都该改变一下学习方法了,我们不仅该向名家名书学习,也该回回头,像那些孩子学习学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