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 远 跟 党 走
一一学党史 悟思想 感党恩
(一) 永远的长征
三百米一身躯
铺二万五千里长征
立“革命理想高于天”
半床被子剪下
唤沿途民众之心
证什么才是共产党
一片沼泽地
构死亡陷阱禁区
闯革命征程之路
二十余座雪山
冻红军官兵身雕
显“三军过后尽开颜”
六百余次战斗
破上百万围追堵截
成“今日长缨在手”
长征
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血染湘江启程
跨越滔滔急流
征服皑皑雪山
穿越茫茫草地
突破层层封锁
会师陕北告终
终以
红军的胜利敌人的失败宣世
开启
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烙上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
昭示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
长征是一次开创局面的伟大远征”
铸就
伟大的长征精神
永存中国人民心中
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在突破湘江封锁时,由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烈士鲜血染红了湘江。当地流传“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之说。
②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③在翻越大雪山途中,有名红军穿着单薄的旧衣服被冻死路旁,指挥员让把军需处长叫来,想问问他为什么不给这个被冻死的同志发棉衣,队伍里的同志含泪告诉他,被冻死者就是军需处长。管被装的宁可自己冻死,也没有自己先穿暖和一点。
④红军在行军途经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床被子,也要剪下半床给老百姓的人。
⑤1935年10月19日,由北上红军改称的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
⑥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心中的“圣地”
城依然破旧不堪
找不到一栋整洁的好房
日机还不时临空骚忧
只因一群人的到来
就有了
“天下人心归延安”
层层封锁抹不去心中的城
千难万险挡不住脚下的路
崎岖的山路上
一队队人流
四面八方汇涌成投奔的潮
十万知识分子
人才荟萃耀星空
中国式的耶路撒冷
奇迹般诞生
绵绵的黄土坡
滔滔的延河水
何以吸引感天下
百闻不如一见
精神力量光芒万丈
礼贤下士成了另一世界
粗布制服尽显为人风范
彻夜长谈换来心悦诚服
一支烟折两半拉近你我
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天地
一个梦寐以求心中的理想所在
于神往中
为有志青年知识分子
共同选择
共产党人
以无可雄辩的魅力
点亮宝塔山灯光
照耀中国革命航向
“窑洞大学”育英才
延安便成了
革命的熔炉
马列的课堂
干部的摇篮
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
竖树起不朽的“抗大”校风
了不起的共产党人
吃小米饭
啃《资本论》
坚定起政治方向
窑洞为教室
石头砖块当桌椅
土墙的黑板上
讲起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论持久战》演讲里
锤炼十万军政干部
于《毕业歌》声中
奔赴敌后抗日战场
来了有志青年
挥手抗日战士
中国革命的“圣地”
就这样擎起中华民族的明天
①1938年,外国人爱德华率印度援华医疗队赴延安途中,看到崎岖山路上一队队奔向延安的人流,不禁赞叹道:“奇迹,奇迹。这简直是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
②“到延安去”成为当时有志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共同选择,到1938年底,赴延安的知识分子多达10万余人,真可谓人才荟萃,群星灿烂。
③延安的神奇吸引力在哪里?让名流学者慕名访问探求。著名学者梁漱溟带着“百闻不如一见”访问延安,在与毛泽东长谈八次之后即被折服,惊叹毛泽东“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与说服力。”一位著名教授来访,毛泽东拿出恰只剩一支烟招待,于是折断一人一半,教授由此看出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战胜利的希望。
④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开办了各类学校,使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了革命的大熔炉、学习马列的大学校、培育革命干部的大摇篮,被一位外国朋友赞为“共产党真了不起,吃小米饭,啃《资本论》”。
⑤毛泽东为“抗大”题写“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风,仅抗大连同各分校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培养了10万多名军政干部。广大学员在延安的“窑洞大学”中,迅速成长为英勇的抗日战士而奔赴敌后抗日根据地。
2021.04.26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二百余篇。
【热评精选】
朱双顶老师的长篇叙事诗,是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大礼。诗人满腔热忱,回顾了震撼世界的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在诗人笔下抒发得淋漓尽致。二十余座大山,六百余次战斗,百万追兵围追堵截,惨烈的湘江战役,几万名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但红军战士用铁的毅志向世人宣告:任何困难险阻在共产党人面前都会退却让步。长征的胜利早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诗人再把笔锋转向延安。革命圣地一一延安是照亮中国革命前进的指路明灯,巍巍宝塔山是矗立人民心头的丰碑,滔滔延河水养育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小米饭南瓜汤、吱吱呀呀的纺车声、热火朝天南泥湾开荒,这些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延安窑洞彻夜通明的灯光,一代伟人们正日理万机,运筹帷幄,指挥全国军民去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每次读朱老师的佳作,都会让我心潮澎湃,能真切体会到共产党人对党的无比热爱及忠诚。为朱老师点赞!(点评:牛双成)
百年建党史,百年复兴路。欣赏朱双顶老师现代诗《永远跟党走》。作者用满腔赤诚热情讴歌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心中的”圣地“(延安),颂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伟大壮举和指点江山的英雄气魂!这是向党百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让人感动和敬佩!
作者用凝炼干净的笔墨,叙述了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壮举,突破湘江,遵义会议,确定了毛主席在全军的领导地位。接着四渡赤水,血战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延安。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同时作者用翔实有趣的史料,佐证了”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昭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开创局面的伟大远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永存中国人民心中。作者还歌颂了心中的“圣地“延安,叙述它在中国革命进行中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这里吃小米饭,啃《资本论》,创办抗日军政大学,培育了十万军政干部,奔赴敌后抗日战场,延安成了革命的熔炉,马列的课堂,干部的摇蓝,成了全国有志青年向往的地方。宝塔山窑洞的灯光,照耀中国革命航向!
万里长征,革命圣地延安是中国革命可歌可泣的悲壮而精彩的历史,值得作者大书特书。朱老师的作品言简意赅,切合主题,紧扣主旋律。当前《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号角已吹响,作品将激励着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特推荐共赏。(点评:陈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