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情难还
文ll杨俊(安徽)
大家或许都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此话说明了
一个核心:就是人情债要还,不还非君子。
还记得作家冯学荣说过:世上没有免费的恩惠,在市场不发达的旧时,恩惠是没有市场价的,不知道偿还多少合适,所以人情债最难还。
其实,恕笔者而言,人情债是应该还得,也必须要还,还有市场价,而且要翻倍偿还。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影视画面或者那样的新闻报道:如某人偶遇了一位失意青年而给予他提供帮扶,也或者是他在街头施舍了一位乞讨者的食品或钱物,自此两人都感恩不尽且一直铭记心怀,等多年后有天蓦然又出现在某人面前,而报答对方的巨额财物十分惊人,这便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恩恩相报。
毛阿敏有一首歌叫《永远是朋友》,歌词中唱到: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见心诚则灵,让我们从此是朋友;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春长留,以心相许心灵相通,让我们永远是朋友.....
是的,朋友多了路好走。人活在世上,有谁还能一点不求人,有谁还能离开亲朋好友的?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群体,而个人应该是无法独立存活于这个世界的,你总会或多或少地有求于他人,或者是他人多少也有寻求于你的帮助。如果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你能够帮忙的肯定会帮上;有时即使遇上勉为其难之事,却因为所谓的好面子,你也要硬扛住,这就是非常难得的够哥们义气了。
不过,反过来说,我们在一旦要开口求助于朋友(他人)的时候,是否有必要先该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上思考一番,假如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探知人家的底线,那就最好打住,这样不仅感觉自己没了脸面,也更是伤害了你们之间原有的那份情感,可谓十分尴尬。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我们不到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去求人,大家唯有练好自身的硬功,才会在世间立足,才能笑傲于江湖,使他人仰望自己。有种领料出库单叫限额领料,亦有种人情关系称谓过度人情。你找他人,等于是变相索取,是你欠情;他人求你,这算作一种付出,是你献情。
勿庸讳言,是人都会有求过人,亦会有人求过你,不管你是平民百姓或者官居要职,你我都是活在这个世俗的社会中,谁也无法免俗,谁也不可能不求人,只不过彼此求人的方式方法不一样罢了。
我不禁想起儿时的温馨画面,在家乡常有亲戚往来走动,就曾有过几次母亲向乡邻间小姑婶娘们借过几个鸡蛋的印象,然后当然是还给了她们。另外,母亲每到逢年过节的杀猪宰羊时还会多加给对方一碗煮熟血,而她的此种行为,可能会换来同样或更多的回赠,大家如此地礼尚往来,更是加深了邻里间的和睦友好。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们之间相互交情,但也别太自作多情。大凡出现这种情形的可能是你分辨不清、判错了方向,也可以说是你的情商不够高,总以为是地错把他人当作了真心的朋友,而“朋友”对你却是视而不见的态度。
人情难还,情债要还,即使还债的人找不到当年的主儿,他(她)只要有心想还,执意非还,都是应该可以将这份情继续延还下去的,还给那些现实生活中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比如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农家妇女段金芳的故事,二十年中她先后收留过一百多名渔家子弟在自己家中寄宿,最终积劳成疾离开了尘世,而在她去世一个月后,她的二女儿陈振华又走上了母亲的那条爱心之旅;听说过一位急着赶飞机的乘客,在付给的士司机一百元钞票未找零钱(也许怕时间太紧耽误乘机,或者对于几十元的找零无所谓的态度,亦或他做人的一惯豪爽大方)的故事,而突然间感动了司机并促使萌发起内心从未有过的善念,且一直改变着他今后的跑车生涯;陕西西安就有一位名叫寇育民的老师,退休十二年来经常骑自行车出入山区各个旅游景点捡拾破烂,所积攒的全部钱财竟然资助出六名山区大学生,而他此种正能量的义举榜样,正在感召着后来学子们的延续......
我还看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女大学生勤工俭学,为救自己的病重母亲,在微信朋友圈发出募捐公告,并承诺一定会在几年内还清所有好心人的捐款。当时好多热心人都被这个女孩所感动,救母广告一传十十传百地扩散开来,女孩把每一笔捐款都认真记录下来。直到某一天,那些多年前曾经参加过捐款的人们陆续收到回款时(早已忘记),多半皆是满脑的云里雾里,他们也许根本就不会想起这是真正的一诺千金:做人的诚信,人情大于天。
人情难还,难还人情,借钱好算,欠人情难还,因为人情不好计算。世间也确有那么一些人,会将他们的随手滴水之助为理由,演变成要你的涌泉相报了,这便是一种过分的奢望与心态的扭曲。
人情难还,难在你为某个哥们所应相求之事真的出力尽力了,可是最终结果他给你却未能如愿。在此种情况下,你更应该知道赶他人情,否则你可能会永远失信于这个朋友,因为没有成功这不是他的操作失误,而是你低估了事情的实际难度,把托付的想得太理想简单化了。
人情难还,世上真正难还的人情只有三种:一个是生养你的父母,二是你的生活伴侣,三是你的救命恩人。

作者简介:杨俊,笔名信步游,中国十七冶集团公司员工,高中未读完,先后在乡镇塑料厂上班,干过塑料袋推销,做过菜贩,建筑工地打临工等,平时喜爱看书,写写文字,抒发情感,偶有作品散见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