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母亲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很多,要让我从中挑选一句最喜欢的,我会选择法国作家雨果:"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对雨果这句格言最好诠释的故事,就是汶川地震中的母亲。抢救人员发现她时,她已经被垮塌的房子压死了,透过那堆废墟看到她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废墟清理开,她的身下躺着一个只有3个多月大的孩子,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孩子毫发未伤,抱出来时还安静的睡着。医生解开孩子的被子,发现一部手机塞在里面,屏幕上是一条写好的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看到这个故事,给我的是震撼和流泪。我才真正理解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这句话的含义。那母亲脆弱的身体,却支撑着千斤重压,母亲身下孩子,是母亲支撑千斤重力的动力和信念。她用自己的身体,构建一个比钢筋混凝土还坚硬的掩体,襁褓中孩子,在温暖的小巢里熟睡。他不知道也不用知外面天翻地覆,他有母亲的呵护,定会安然无恙。母亲在生命最后时刻,还给孩子留下世界上最温暖的语言。母亲是怎么无奈,是怎幺牵挂身体下孩子,是怎幺留恋世间美好。
看到地震中母亲的留言,让我又一次想到七十年前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在英勇就义前留給宁儿信:"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民族英雄赵一曼和纹川地震中女性,她们都有一个共同名字"母亲",她们都有共同的牵挂孩子。她们都有共同悲伤,即将离开人间,留下幼小的孩子。赵一曼是为民族解放,为抗战日寇而牺牲。纹川女性是面对地震威胁,而彰显女性坚仞。她们或许在和平年代,在惠风和畅的环境下,都是普通女性,但是她们在战火纷飞和暴风骤雨来袭时,做为母亲却是坚如磐石。
还有一个这样的母亲,也让我难以释怀。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你只是一名士兵,对于母亲来说,你却是整个世界。”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赵占英英勇牺牲,他和几百名烈士埋葬在中越边界麻栗坡烈士陵园。她年迈的母亲和他相距四百公里,但是因为没有路费不能去中越边界陵园为儿子扫墓。但做为母亲,她一直有一个心愿,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去麻栗坡看望儿子。后来政府出路费,2002年清明节,她由侄儿、侄媳陪同着来到烈士陵园,看望牺牲了二十年的儿子。
可以想像,烈士赵占英的母亲在失去儿子后将是怎样的悲哀和痛苦啊!儿子为国捐你躯她没有怨言,这是她的骄傲和自豪。但是她对儿子思念牵挂却久久埋在心中,她想看看儿子埋身地方,想为孩子上一柱香,擦一擦写着赵占英名字的墓碑,她抚摸着墓碑,就像抚摸孩子的脸颊。她抚摸孩子的墓碑,仿佛孩子就在眼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一个母亲的心愿,也是一个朴实母亲的情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赞美母亲最美的诗句,诗句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慈母对游子,手中线对身上衣。一个是在家乡思念儿子母亲,那望眼欲穿,那满头白发,那蹒跚身影,都化作思念泪水。一个是远离家乡的儿子,那思归不能归,那身在异乡的飘零,那想报答母亲而不能的无奈,都化作奋斗的动力。
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这样说:“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这几句朴实无华句子,是对母亲最高的赞美。大凡母亲都是是仁慈和温和的,但更刚强和自尊。一个母亲或平凡,或伟大,或知书达理,或辛勤劳作,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仁慈和善良。这是一个母亲的必备品德,仁义礼智信,温廉恭俭让,母亲都会做到。
今天为什么写这篇短文,是我看到一个朋友在微信中留言:"母子平安是我听到的最动听的话。"这句子打动了我的心灵,我为这句质朴的文字而感动。失去是福,得到是福,知足才是最幸福。母子平安是她最大知足,不求儿子金榜题名,不求儿子高官厚禄,只求一个平安。一个平安,看似简单,看似平常,但对一分娩的母亲,也是极大考验,更是充满风险。母子平安是闯过惊涛骇浪的小船,是经历暴风骤雨的红日,一句话,千金重,一句话,值千金。
悠悠母亲心,惟愿才如人。这句孟郊的诗句,应该是每个母亲的心愿。我把这句诗,献给天下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