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总看到或听到修桥补路是记功颂德的大善事。看过了电影《让子弹飞》,里面的新任县长和当地财主黄四爷合伙号召大家集资剿匪的戏码,让我耳目一新,原来修桥铺路还可以这么弄?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从土路到石子路再到石板路,再到如今的水泥路、柏油路等等。要致富先修路没有说错,也确实便利了交通。修路,功在当下,利在国民。
后来干过许多年建筑,听说了一个词叫“金桥银路”,才明白驾驶桥修路是很赚钱的工程,也有所明白为什么到处那么热衷于修桥铺路了。一来便民出行功在当下,二来就是有银子可赚。既得功绩又得好处,还能落一个古时候的积德行善的福报,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我始终弄不明白的是一条路的设计和使用年限是多久?我想修路的人应该比走路的人要清楚得多。为什么一条路隔三差五地就要去翻修折腾一遍呢?像上面没人的俏寡妇一样,谁都想去沾染一下子。
这几年一直待在大郑州,从以前听说的“郑州郑州,天天挖沟”到十几年来耳闻目睹仿佛成了习惯。走路一不小心不是被何时挖开的沟沟给掉进去,就是被拦起来的坎坎给碰一脑门疙瘩。就纳闷了,不就一条路,用得着三番五次地折腾来折腾去?
在郑州待了近二十年,折腾路的破事就没见停止过。像拉锯战一样,你方登罢我方登场,看谁折腾得花样美。在郑州待久了,让你记忆深刻的或许不是曾经烽火狼烟时的二七英雄纪念塔,也不是改革开放之初煊赫一时的亚细亚商场,更不是新东区如意湖旁边的地标玉米楼,还不是中原美食烩面以及那东西南北交通枢纽的火车站,而是到处的开开挖挖的破路、修路。因为它的“不便一时,方便一世。”能让你经常深切体会到什么叫习惯成自然,独成一座城市的特色!
路是用来走的,是便利出行的公共交通,不是自家的后花园。用得着有事没事去翻来覆去的折腾吗?就是折腾出麻花来不还是一条路?求求你们了,放过那一条条无辜的道路吧。

作者简介:韦海民,笔名韦嘉豪,1979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赵村镇西陈宋村。2004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现定居河南省会郑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