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老师作品



诗海杂感(中)十则
文/张兴泰(鸿硕)
1
谈诗歌内韵问题
①
*郭老的内韵说
郭老说:“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Lntrinsie Rhythm)。内在的韵律(或曰无形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宫商徵羽;也并不是什么双声叠韵,甚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律(Extraneous Rhythm )。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郭沫若《诗论三札》)
②
郭老的内韵说与胡适、艾青之说同出一辙
郭老的内韵说与胡适”诗须废律“同出一辙,是”诗须废律”的翻版。诚如他所提倡的“裸体美人”。
在这个问题上艾青说得更直接,他说:“与其戴瓜皮帽,穿长袍背心,我宁可裸体!”(《我对于目前文艺上几个问题的意见》)。
③
*我对内韵说的批评
a、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现代汉语小词典》82年版682页)。
“异音相从为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文心雕龙·声律篇》)意思是说,不同的声调配合得当叫做和谐,使收声相同的音前后呼应叫做押韵。
b、 郭老说的“内韵”,不是形式,是情感方面的问题,是内容。是无形的。
“情绪的自然消涨”不会形成内在的韵律。不要说散文,就是我们平时说话,也有“情绪的自然消涨”,如:放学了,一群学生拥到校门,说着、笑着,三三两两向各自的方向走去。——应当说有内韵,但这种情感就像风吹树叶一样没有律动,没有规律,不会形成韵律。没有韵律,不会形成鲜明的节奏、旋律,能说是诗吗?
c、 我觉得内韵和外韵“合二而一”。
外韵是内韵的表现,外韵不是主观加上去的,是根据创作实践对内韵有规律的揭示。
诚然,“律随情移”(黄淮),情感决定律,而不是律决定情感。只有韵律、节奏、旋律这些形式形成的诗体与诗魂(情、意、境、律)融为一体,才能成为诗。从这一点看,应当是情感支配韵律,以及由韵律形成的节奏、旋律。
d、语音,语义与感情相得益彰才能充分表达情感,由此看来,韵律该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e、不同的韵律、节奏、旋律表达不同的情感。人们依照词牌子填词,而不是写词,每个词牌子都有各自不同的声情,比如《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这一类词牌子用来表达激越豪壮的感情,《摸鱼儿》一类词牌子用来表达悲郁沉咽的情思,《八声甘州》一类词牌子用来表达苍凉悲壮的感触等等。
这些词牌子是人们在创作过程中积累起来表达不同情感的方式,即形式,它是由情感生发出来的,不是人们主观规定的。
诗也是这样,在创作之前也要选择合适的韵。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指出:“但是新诗的格式是相体裁衣。例如《采莲曲》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昭君出塞》,《铁道行》的格式绝不能用来写《最后的坚决》,《三月十八日》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寻找》。”“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
f、诗魂十诗体=诗。
情感(内容)需要相应的形式来表现,而韵律、节奏、旋律是诗特有的本质属性——律(音乐性)所表现出的诗的特有的基本特征,没有这些特有的基本特征,就不是诗体(形式),缺少诗体就不是诗,如果是文学作品当属另类。
g、既然“自由诗”是诗,也必然要有相应的韵律、节奏、旋律去表现,否则,“自由诗”难以存在和发展。
具体到每首诗韵律、节奏、旋律也不尽相同。
h、 千万别搞玄学,弄得雾里烟云,谁也不知所云。
m、 我一孔之见,不见得对,我很愿意与大家探讨,畅所欲言,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很重要,它关系自由诗到底有没有韵律,要不要韵律大问题。
2
外节奏是诗的专属,诗的定位手段
著名评论家吕进先生说:“其实,内节奏作为一种音乐精神,蕴涵于一切高品位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作品给人像诗一样的感觉。)而外节奏才是诗的专属,诗的定位手段。诗史上(包括新诗史)几次废韵的尝试不成功便是证明。”
又说:“现代格律诗成熟的标志是成形,成形的关键是诗语的音乐性,有此创造出有规律的韵式和段式。”又说:“任何一种诗歌,其音乐性总是来自该民族语言的语音体系。”(《关于格律重建》)
所以,我们在积极构建各种新诗体的同时,对汉语言的语音体系,尤其是对现代汉语特点要特别认真地进行研究。
3
汉语基本特征未变
古今中外,任何诗的构建都必须依据其语言基础和格律条件来进行。尽管今天,语言基础、格律条件与古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汉语一字一音,且具四声,又以单字为单位,同音字丰富,词汇浩繁,调动方便,易形成韵律(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和节奏,这些基本特征未变。这是最根本的。 前面我曾说过:“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而语言不能不是民族的。这一点就决定了诗歌的民族性及其表现形式。”
4
有学问不一定是诗人
有的人以学问为诗,以深奥为高,我不敢苟同。诗人需要天赋,有学问可能是学者,不一定是诗人。
5
诗神不死,因为生活还活着(亦然)
——说得深刻、精辟。
表现现实生活应当是现代语言,而不是文言。今天的语言与古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加之复音节词汇越来越多,所要表现的社会生活又越来越纷繁、复杂,古诗体已经不能充分表现现实生活(注意:充分),因此,中国新诗的出现,中国新诗体的建立势在必然。
6
“律诗”叫法不科学
言外之意还有“非律诗”,古时指古诗。须知,古诗也有韵律,也有具体规定,只不过没有近代诗那么严格,那么规范。就是今天的新诗也不是随便写的,也有一定的韵律、节奏要求。没有韵律的“诗”不是诗。
王力先生说:从广义上讲“只要是依照一定的规则写出来的诗,不管是什么诗体,都是格律诗。”(《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
我在行文中, 为了叙述方便,律诗叫法权且从之。
7
真正的自由诗不存在
中国“自由诗”是舶来品。给人的印象就是不要韵律,“诗必有韵,无韵不是诗”,没有韵律的自由诗当然不是诗。“诗须废律”(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形式都有它的约束力。中国的自由诗毕竟是中国诗,“自由”不等于不要格律,只不过格律不宜过严罢了。
舶来的“自由诗”水土不服,不能溶于中国诗体中,很难在中国诗里生存下去,只能做为变种——“随行体文学”而存在。
8
欧美诗也有声律
无论哪种民族诗歌,韵律体总是主流诗体。由于语系不同,欧美诗译成汉语,“长短律”或“轻重律”难以表达,人们误认为欧美诗没有声律。其实是不对的,就连沙士比亚等人的“素体诗”也是有音律、有节奏的。声律是诗歌特有的本质属性,特有的基本特征。
欧美诗是“轻重律”或“长短律”,不能用咱们的“平仄律”去理解欧美诗的韵律。欧美诗靠轻重句或长短句的搭配,就能造成行与行间的律动,形成节奏。汉诗不行,汉诗必须靠押韵来缝合,形成律动,产生大节奏(韵节奏),否则,诗就要散架子。
当汉诗被传教士传到西方后,押韵的方式引起了西方的极大兴趣,在其影响下,但丁写出了《神曲》,歌德写出了伟大的作品《浮士德》,汉诗对西方文艺复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9
诗坛现状令人堪忧
当下新诗坛有多萧条,民众还有几人看诗?伪诗、“西药”充斥诗坛,抵劣产品大肆泛滥。浅薄、无味,大倒民众胃口,看不懂,记不住,民众不屑一顾。冷眼看诗,诗歌失掉了社会作用。
是诗不是诗有它的客观标准。祖国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让一些不学无术的权威和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给鼓捣坏啦!
当下诗界评奖名目繁多,获奖名称大的惊人,评的不是诗的品位,评的是金钱、关系、美色、门第和头衔,抬出来的好多人都是葫芦瓢,哪里有诗的质量?小的不说,连鲁迅文学奖都有猫腻,诗坛鼎级刊物登了多少屁诗,臭气薰天,乌烟瘴气,败坏了诗的神圣和尊严,说实话,民众还有几人看诗。噫吁戏,危乎哉,诗的殿堂大有轰塌之势!令人堪忧!
周仲器先生在《<新诗十批判书>后记》中说:“特别可悲的是,一些诗歌界的理论权威,由于既得的话语权,一直引导诗人向自由化、散文化的邪路上走,压制所有关于诗歌形式的有益探索。他们反对诗歌的格律化,讥讽民歌体新诗已经取得的成绩与新的探索,把现代化与民族化对立起来,唯西方现代派诗歌是从。”
——这番话一语中的。
10
古体诗各种体式不会消亡
只要汉语存在(单音词存在,四声“平仄律”存在),中国古代各种诗歌体式就不会消亡,一万年以后也不会消亡。
诚如诗人毛泽东所言:“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嘛!”(见《毛泽东轶事》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简介: 张兴泰,字霜子,号鸿硕,吉林省大安市人,高级政工师。先后出版诗集《霜子吟》《张兴泰诗歌精粹》《诗镜文心》(鸿硕诗文集)、该书续集、《鸿硕诗话》《情韵悠悠》(十情集)《诗词律要讲座》《鸿硕诗话选》《鸿硕诗歌别裁集》等。获得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优赏奖,个别作品获得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现任《中国韵律诗歌旗帜卷》执行主编,中国韵律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雅园学会理事,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顾问、研究员,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文 学 诗 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