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阎良有个“山东村”
文/闲者(陕西.西安)
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人口迁徏对民族种族融合、调整人口分布、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国历史上的十多次大移民活动,就是劳动人民的苦难史。
在中国移民史上,山东移民“闯关东”妇孺皆知,但其“闯关中”的历史却鲜为人知。据说,关中地区约有400多个山东庄,30多万山东移民后裔。他们的前辈与“闯关东”一样,向西移民的山东人也谱写了一部“闯关中”的传奇。
陕西关中地区有过几次大移民,都是从外地迁徏过来的。山东移民来陕西开始于光绪四年,直到解放前夕。作为陕西最大的“山东村”~谭家村位于渭河北岸,是西安市阎良区最大的自然村,保留着浓郁的山东民俗。
清末民初,山东地区连年灾荒,而当时的陕西地广人稀。时任三原知县的山东籍官员焦云龙去信老家,动员家乡亲友迁陕,期间又亲自动员。就这样,山东高密、潍坊等地区的百姓纷纷祭祖告别,离开齐鲁老家,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扶老携幼,风餐露宿,跋涉上千公里,来到了陕西关中地区,在渭河北岸的黄土地上建立了新的家园。

在大迁徙中,山东高密县谭家营谭三木匠(谭清俊,原名谭际俊)举家三十余口来陕,次年在谭家村处建房定居。以后迁来的也以姓谭的居多,因此,村名为“谭家堡子”。谭家村的根祖意识很强、移民文化浓厚、和原籍地保持关系也很紧密,因而也是“山东村”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村庄。
我的老伴祖籍山东海阳,听说阎良有个山东村,早就想去感受一下那里的乡音乡情乡味。“五一”小长假过后,我们驱车来到“山东村”,这里的乡亲们说着一口地道的山东话,生活习惯保持着山东的习俗。作为关中最大的山东移民村,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村庄,如今有着4000多口人,在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演绎着齐鲁文化在三秦大地上的变迁与传承,也孕育出最坚韧朴实的村规家风。
近年来,谭家村以山东大饼为主打美食的餐饮业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这里的村民,他们将家乡的特产做成产业,不但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也让齐鲁文化在三秦大地上绽放异彩。
我们慕名来到谭家村,准备尝尝煎饼卷大葱滋味。不曾想,当导航将车子引导到骑士山庄门口,却被看门“老头”给挡住了。
他问,“有没有提前预订”?我说,“吃个煎饼卷大葱,怎么还得提前预订”?他说,五一期间,天天客人暴满。今天,这里要接待一批军训的中学生,一共有80多桌。后来,我老伴找到老板娘说明来意,老板娘终于同意我们用餐,但必须在12点前用完餐,不能影响军训的中学生用餐。
趁着上菜的时间,我与看门“老头”攀谈了起来。原来,他姓张,名庆军,49年生,刚解放时随父辈迁徙到这里。他69年参军,曾在沈阳军区空军服役5年,后来复员回乡务农。如今年龄大了,帮自己的女婿郭小明、女儿张金凤(即骑士山庄的老板)看门照顾生意。
当他得知,我也是有着24年军龄的老兵,而且还是山东女婿,我们便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着山东大饼这道美食的制作工艺:山东大饼制作过程很有讲究,每张饼要擀七十二下,谓之“下下增劲道”,烙时要三翻九次变换角度,叫“次次添清香”;烙时要用专用的鏊子,翻饼有木制的特用饼杖,烧火以麦秸为最佳,烙成的单饼薄如蝉翼,软如绵绸,薄而不焦,软而不裂,刚柔相济,入口筋香。这些工艺也凸显了独特的山东移民的饮食文化。
说话间,我们的四菜一汤套餐已经上桌。不吃不知道,果然味道好。味美价廉的山东煎饼卷大葱套餐,让我们饱餐一顿,大家赞不绝口,觉得不虚此行。只是时间有点匆忙,吃饭狼吞虎咽,没有细嚼慢咽。如有空,下次再去慢慢品尝吧。
(2021.5.7晚于景园)



作者简介:
宋毓文,网名,闲者,男,职业经历为军人、公务员。从军廿四载,转业后长期从事机关公文写作。喜文学、爱摄影、常游泳。年过花甲,闲暇练笔,图个乐呵,常有散文、随笔、诗歌见诸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