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萧宽
――讲述一粒草籽的故事
远 方
萧宽,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一个在艺术上涉猎广泛的大师,他那骄人的艺术成就有着轰轰烈烈的辉煌,他生活中那些感人的故事更是犹如春风雨露,润泽着人们的心田。
我听说和崇拜萧宽已有二十多年,可真正与萧宽近距离接触仅仅两年多的时间,正是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一次又一次被他的事迹所震撼。他用他人生的真诚、真情和激情暖热了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无论走到哪里,他的身影和许多人对他那充满感激的讲述,都使我萌生了把这一切必须写出来的念头。因为我已经走进了一个优秀的、高尚的艺术心灵之中,让我领悟到人生的意义,感受到民族的魂魄,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丰厚的滋养。
在萧宽面前,我第一次深深地领会到:原来,并不是惊天动地的事迹才能打动人心,人们是多么需要贴近生活贴近心灵的感动!漫漫的岁月里,很多人和事在我们生活中潮水般涌来涌去,难着痕迹。而萧宽的故事,却总是让人刻骨铭心。他那艺术和生活中的创新、进取、平凡和伟大,甚至影响和决定着我们人生的走势。
写萧宽,写出他激励人、温暖人、感染人的故事。为需要这些故事的人,为需要这些故事的时代。
第一章:带着父母的爱奔赴内蒙草原
在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枕燕山处,有一个闻名中外的在冲积平原上拱起的城市——天津。它东、西、南分别与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沧州地区接壤。对内腹地辽阔,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对外,面向东北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这座历史名城有着诸多的古老建筑及人文景观:天后宫(始建于元代,中国最北妈祖庙,世界三大妈祖庙之一)、大悲禅院、文庙(始建于明代)、挂甲寺、意式风情区(内部有曹禺故居、梁启超饮冰室、曹锟故居等)。
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流经天津境内的19条一级河道,经年累月地滋养着流域内48万多公顷的沃土良田。生物资源丰富的渤海湾,像一只巨大的手臂,深情地呵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
1949年8月4日,萧宽就出生在天津闹市区的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
天津,留有萧宽难以忘怀的童年,也留有他对母爱滋育恩泽的回味和步入青春的记忆。
萧宽告诉我,天津刚解放时他还不到一岁,一次他病得上吐下泻“翻了白眼”,家中一贫如洗,母亲泪如雨注地喊:“就是卖血也要救活孩子!”
萧宽清晰的记得,童年赶上度荒,他到津郊十余里外挖野菜,从清晨到日斜,想把篮子装满再回家。起身挥汗时,他发现母亲从远处走来,怀里捧着带体温的饭菜……
家境贫困,月底快断炊了。萧宽暗自决定把每天早晨的半个棒子面窝头省下,便悄然上学去了。课间,突然敲门声打断了老师的讲课,教师开门,进来的是他的母亲,流着泪,说不出一句话,手里递过一个窝头……
萧宽说,他母亲不识字,不爱说话,手里有永远干不完的活儿。他记忆最深的是“打疙疤”,就是把一块块破烂布头用棒子粥一层层糊在纸板上,晾干后,剪成一片片鞋底叠起来,用姥姥一天天捻不完的细麻绳一针针纳鞋底。厚厚的鞋底,先用锥子扎穿,再用顶针把带麻绳的大针顶进去,每一针还要编出麻花结,这样穿上才耐磨。母亲每天深夜在昏暗的灯下,一针针一双双地做着布鞋。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伟大的母爱工艺品……
萧宽祖籍河北沧州,他父亲出生在沧州武术之乡,遗传基因和乡俗习风给了他侠肝义胆。萧宽的爷爷受孔孟之道熏陶,一心想让聪慧善良的儿子习文作画,就把他送进了私塾学堂学习,可是仅学了二年,他就因家境贫寒,离开了私塾学堂,年仅十一岁便去给地主扛活了。
萧宽父亲的诗文、毛笔字,尤其珠算在全村是很出名的,珠算的加减乘除速算超常,还会“大飞规”、“金香炉”“凤凰双展翅”及珠算开方等。萧宽小学一年级时,他父亲不管早、中、晚班的劳累,每晚都要抽空教他打珠算、习文作画,讲古书经典。贫寒的家境,却每晚友邻满屋,听不够萧宽父亲讲的春秋战国、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萧宽喜文作画便从那时启蒙。
萧宽父亲有一句格言,“艺不压身”。萧宽有时感慨地说,自己现在书法、国画、版画、漫画、连环画、壁画、雕塑及诗文都搞,也许是父亲的家训名言所致。
1960年度荒时期,萧宽父亲一人上班养活全家六口,而萧宽和两个弟弟都是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人称“半大小子吃倒老子”,那时粮食是不够吃的。萧宽父亲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下班便去挖野菜、摸鱼蟹、拾柴禾,有时还深夜骑车到百里之外,用米面换麸糠和山竽,这样全家才能勉强充饥。每个星期天,萧宽都跟父亲去野外劳作。父亲勤劳的背影、厚爱的胸膛成了萧宽生活中的榜样。每天清晨萧宽起早去卖引柴,然后才去富强道小学上课。他时常星期天独自去市郊打鱼摸虾、挖菜打草。因为萧宽排行老大,他父亲就拍着他的肩膀说:“十二、三岁该顶门立户,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沧州人说‘当头的骡子先受苦呀’!”
吃的问题已颇于奔命,穿的问题又是难题,萧宽和弟妹们的衣裳大多都有补丁,有些破得不能穿的衣裳就由母亲打夹子,做布鞋。布鞋也供不上就买草鞋穿,萧宽记得有好几年冬天他都是穿草鞋上学。
萧宽当时也有想不通的事:他父亲在天津国棉一厂工作,因在第一线粗纺车间吃苦耐劳,常评为先进,业余时间还兼夜校教师。领导要培养父亲入党,找他谈话时,父亲竟坦诚地说:“社会主义真的很好,就是眼前我的小孩还吃不饱”。就因这话,父亲经受内查外调,结果还是“根红苗正”,要不然,别说入党,离“右派”肯定不远。父亲常年在基层劳动,萧宽对父亲讲,“如果每天从工厂捎点布头,我们穿衣、铺盖的问题不是可以解决吗?”但父亲对他斩钉截铁地说:“人穷志不短,损公肥私的事绝不干!”
随着萧宽和弟妹们渐渐长大,他父亲的担子就更重了。严冬,父亲竟到集市上挂起大珠算去讲速算,讲开方和解题绝招,还变魔术、讲评书、写对联赚几个小钱补贴家用。他经常告诫子女:“少年吃苦不算苦,老来受贫苦死人,一定好好学习,立志创业……”父亲退休后,许多老朋友找上门来邀请办三产,父亲去街道饭店当经理,一去就盈利。因为他为人忠厚诚实,精明能干,吃苦为先,主持公道,以身作则又洁身自好。身为经理,他每天带头吃卖剩下的饭菜,就向平日在家吃饭,一个米粒掉在桌上,也要拾起吃掉,平时他常给孩子们背诵一首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后生活富余了,他还是爱吃粗茶淡饭,他说这是习惯,但在萧宽看来却是美德。
萧宽父亲生于1924年,他的一生经历了旧中国的沧桑忧患,也经历了新中国的甘苦悲欢,在他勤苦的生涯中,他用他的智慧、心血、情操、善念,修身养德,启迪着孩子们要懂得生活,更要热爱生活;懂得学习,更热爱学习;钟爱自己,更要钟爱他人;关爱家庭,更要关爱社会。他常说的一句话:“智从淡薄来,德从宁静生”。直至重病之际,年逾八十,仍梦中呓语“要去上大学”,萧宽就欣然应答“我已经给您交了学费”,没想到老父亲竟欣然拍起手掌……。老父亲这种学无止境,乐在其中的精神成了萧宽后来人生进取的精神支点。
萧宽的路,是父爱母爱的心血铺展的路。1968年8月他报名下乡插队到内蒙古草原,父亲知道后,带他到公园的凉亭里聊了个通宵,最后送给他一句核心的话:“一勤天下无难事!”
春天的天津是美丽的:温暖暖的风,把太阳的热情和空气的清新吹向了林立的楼群和一条条古朴的街道,郊区远方星罗棋布的村庄在春风中如地气波浪里远行的小舟,日出日落,扬起炊烟的帆。海河边的小草就要悄悄地钻出地面了,路两旁杨树柳树的枝条上,吐出了点点星光似的嫩黄叶蕾。纵横交错弯弯曲曲的河流,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过来,它们的流淌声正唤醒着草地上的野花,争先恐后地绽放。
在布谷鸟的叫声中,萧宽背包里带着打有几十个补丁的劳动服,就要离开他的父母弟妹,离开他生活了19年的沿海城市----天津,带着他的青春和梦想,下乡奔赴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了。
他决心把每个脚印都种满鲜花,让它结出硕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