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青神县高台镇河坝子社区500亩“玉蟾茶”茶业基地欢迎你!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专稿)
杨槐花开酬君情
王石钧,1910年出生,山东省曹县桃源镇王韩寨村人,鲁西南抗日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冀鲁豫支队五大队政委、曹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1940年6月,根据工作需要,王石钧转到地方工作。这年秋天,王石钧代理曹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这时,因我军主力部队转移,鲁西南的抗日武装力量暂时处于单薄状态,反革命顽军王子魁、张志刚、石福起等部近8000人乘机向鲁西南根据地进攻,我党地、县机关和地方武装被迫压缩到刘岗、伊庄、曹楼三村坚持斗争。为解“三村”之围,地委派王石钧带领县政府部分干部及地委独立团的一个连,赴湖西地区寻求支援。但是那里的形势同样也比较紧张,号称1万之众的国民党部队盘踞在湖西和曹东南的边沿地带,而湖西地区的革命抗日武装只有两个主力团。在这种情况下,王石钧想方设法开展宣传活动,贴标语、散传单,积极扩大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的政治影响,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队伍,团结一致共同抗敌。在此基础上,王石钧以湖西为依托,建立了曹县抗日县政府曹东南办事处,开辟了大寨、魏湾、砖庙、李集四个新区,加强了鲁西南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1941年夏天,曹县农村发生了罕见的蝗灾,大片大片的庄稼被蝗虫吃掉。王石钧带领干部群众,不分昼夜到田地里捕蝗虫、灭蝗卵,控制蝗灾,抢救庄稼,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这一年,许多人家很早就没粮食吃了,全靠挖野菜、刮树皮充饥。对此,王石钧心急如焚,一面及时向地委汇报情况,一面积极想办法筹款救济百姓度过灾荒。他号召全县人民,大搞生产自救运动。同时,他还要求县机关和部队人员,节约粮食,并在受灾害最严重的鹿庙等村庄,垒起大锅灶,他亲自煮粥赈济灾民。
他的家就在附近的村子,全家一直靠野菜度日。后来,实在揭不开锅了,饥肠辘辘的孩子对母亲说:“娘,俺爹是县长,又给大家发粮食,咱也去给他要碗粥喝吧。”妻子深知丈夫的脾气,一声没吭,泪珠一滴滴落在孩子的脸上。后来,在大伙的劝说下,她才领着孩子找到王石钧,说:“我能忍,孩子实在饿得忍不住了。”王石钧看着骨瘦如柴的母子,半天没有说话,最后还是摇了摇头,说:“家里的困难我知道,这些村受了重灾,救济粮食只有这一点,这粥咱能喝吗?”妻子再没有说什么,眼噙着泪花,背起孩子回家了。

1943年3月,为反击日寇对我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曹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王石钧,率领县抗日基干大队日夜与日军周旋拼争,使敌军的扫荡计划无法按计划实施。
3月27日,王石钧带领的基干大队在曹县青岗集东聂楼村与日军扫荡部队相遇,由于日寇乘汽车汇集迅速,不长时间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团团包围。王石钧带领大队的战士们反复冲杀,终不得突围。下午3时左右,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王石钧不幸中弹被捕。疯狂的敌人,当得知被捕的这位就是让他们头疼了许久的抗日县长时,兴奋若狂。他们用带刺的木棍一次又一次的击打王石钧中弹的伤口,直至血肉模糊,但铁骨铮铮的抗日县长,咬紧牙关,不断怒骂着日寇。敌人无计可施,用绳索捆住他的双手双腿扔上汽车,要带往曹县城。王石钧清醒的认识到,吃了他许多亏的日军,会像对待其他抗战志士一样,杀害后,将头颅挂在城门上向百姓示众,那将损伤我抗战军民日益高涨的抗战热情,宁死也不能让敌人阴谋得逞。在飞驰的汽车上,他强忍住伤口的剧痛,暗暗磨断捆他的绳索,在汽车拐弯处纵身跳下汽车。押解的日军立即开枪向他射击,在他二次三次中弹后,日军又跳下车,用刺刀向他的身体连刺数刀,直至王石钧昏死后,才乘车扬长而去。
当地百姓闻讯赶来,急忙把重伤的县长抬回村里,找来最好的郎中为他止血救治,围在他身边的群众一遍又一遍的哭喊着“王县长,你可得挺住啊。”
王石钧在百姓的呼唤声中醒来,连吐几口血水后,气息微弱的问大家“杨槐花开了没有?那可是咱们度饥荒的好菜。”当大伙告诉他,杨槐花已开了,已有人家吃上了,王石钧才断续得说“好,好,让杨花开开”,话说至此,就永远的闭上了双眼。抢救他的百姓哭成一片,闻讯赶来的战友们,复述着王石钧牺牲前的话,“杨花开了百姓们就不挨饿了,让杨花开开”泪如雨下。
日军投降了,国民党反动派也被赶出了我们的家乡,鲁西南大地。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拼搏下,我们的生活已幸福安祥。但每到清明时节和王石钧县长殉难日,被抗日军民安葬在曹县桃源镇王韩寨村南王石钧的墓碑前,都放满了白白的杨花,以纪念这位至死惦念着百姓的共产党人。
短评:王石钧作为一位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既要带领部队抗击日寇,又要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当罕见的蝗灾袭来时,他号召全县人民,大搞生产自救;垒起锅灶,亲自煮粥赈济灾民;家中屡次断炊,也不让老婆孩子喝上大伙的一碗粥;更在身负重伤、弥留之际,还过问“杨巴狗子(即杨树花)开了没有?”开了群众就有吃的。这种公而忘私、感人至深的精神风范,其内涵就是“责任、担当、奉献”六个字,集中展现出人民所喜爱的高大、平易、可亲、可敬的公仆形象。犹如浩空日月,辉耀光彩。先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垂范后昆,激励当代。

作者简介
王泽坤,笔名,微信名天阔,曾任56005部队战士,文创员,广播电台,电视台长,广播电视局局长。现任曹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关工委副秘书长,中华新闻通讯社特邀主任记者。先后在全国新闻媒体,文化文学刊物发表多篇诗文和电视记录片。所著散文《书记的耳光》为《人民日报》新华社《半月谈》中央《求是网》《中纪委国监委网》及凤凰资讯,共青团中央网等全国300多家媒体全文转发。获千万阅读量。报告文学《石父》中篇小说《生死班和他们的战友》,《党员干部运粮队》均获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