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守心,文学爱好者。用生命思索人生,用信仰点燃心灯,愿与心中有爱的人同行。
五 月
文/守心
五月是一棵芥末籽
长在初夏的倒影里
时光忐忑,用力一扯
牵出青溪、小蒲扇和辽远的蝉声
嫩樟,新黄,花声藏
所有的色彩,安静,轻摇
微风 清了清嗓
无意间 翻动上一季的故事
阳光 跌落石阶
溅起娑婆的 树影
小草明亮,抖落走过的枯枝
不急不缓,回归原点的是疗愈的天空
【今音评论】
评诗歌的三个方向
守心的这首《五月》就有几个看点,第一个是尾音上的三音节处理,第二,用普通的词语来作诗眼运用的第三段第四行的“不急不缓”。第三,四段在排铺时候的旋律特征,是从把握住的人物心率出发来结构的。
这时候的诗歌节奏就显得明显,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对尾部的音节处理。像这样的细节,能够做到意识到,能够扎实,这就是对诗歌结构的把握能力。然后再看这三段之间的关系,都分别来自于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第一段第三行的“时光忐忑”;第二个方向在第二段第三行的“清了清嗓”;第三个方向在第三段第四行的“不急不缓”。
这三个方向是带有评论人的主观色彩的浓厚,正好和题目“五月”一起搭配出来的效果是人物情绪上的焕然一新。这是诗歌的主要的创作目的和效果。而并非是意象的仅仅摄入。这三个方向的相互交叉所形成的框架,也正是诗歌人物思想当中所需要的构图。
因为构图能够帮助解决人物,能够不再感觉到“时光忐忑”而是会变得从容不迫和不卑不亢。这是从第一段当中,通过四行的连接,从中所看到的人物有着欲喊的那一声,比如声于第四行的“青溪、小蒲扇和辽远的蝉声”等。这样的对人物的设计是处于一个转位状态之中,比如转到第二段的继续状景过程当中去,从技巧角度认识,则是体现了断段的做法,它和断句的道理一样,断的效果就是凸显诗歌的节奏与旋律更加明显。
从而表现出的是人物思想上的变化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如果从块状效果去看这三个段落,也能够讲得通的地方就在于三个段落把三个不同的环境色彩作彼此连接起来。比如连接第三段的切入语“阳光”。从构图的效果来看这三段的气场,已经呈现出上扬的态势,其比较手法就在于第三段再也没有“忐忑”之类的说辞。
这不仅仅是人物的思想转变,另外还伴有人物趋向阳光和洒脱的一面。这一面尤其在第三段的第三行,则是采用了“明亮”的字眼,将人物生存环境的不同认知体现出来,这样的体现的特征,相对体现在人物身上就是用效果来反映,比如第三段第四行的“不急不缓”就是一个能够说明问题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人物已经从“忐忑”中走了出来,其标志就是第三段第三行的“抖落走过的树枝”,“回归原点的是疗愈的天空”。
评论作者简介:【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香江资讯网2020年度人物评选,荣获国际文艺界文艺传播使者、世界诗人金桂冠大奖赛卓越终身成就奖、繁荣世界诗歌奖、2020年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家之一。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