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安兴老师《党魂是怎样炼成的》连载(五)

五、静气
一位哲学家、一位思想家、一位军事、一位政治家都具有冷静的头脑,不为世俗的烦扰所困惑,在大事面前冷静思考,以独到的眼光,洞察事物的本质。从客观上表象,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找到最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静气来自哪里?来自摆脱琐碎的事务,静下心来,坐冷板凳孜孜不倦的读书。在古人圣人的智慧中吸取营养。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生手不释卷,不断丰富自己。遇到问题,善于独立仔细思考,找到最佳的选择,这是他过人的地方。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任何时候,任何危难关头,沉得住气,从容应对,是他作为职业革命家那一天起,让理智战胜情绪,以淡定克服狂躁。柳亚子称之为:“冷清头脑战风雷”,宋庆龄誉为“从泥巴腿子成为最高领导”的气质。
毛泽东的静气,充满着哲学家的沉淀。
他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毛泽东的路,就是一条探索的路。在探索中找到真理,坚持真理,特立独行着自我,不怕孤立,不被强势所压倒的禀性。
心里有了静气,就能虑去世俗的偏见,扫去功名富贵的浮躁,想别人未想之事,发别人未发之语,做别人未做之事,闯别人未闯之关,创别人未创之业。达到鹤立鸡群,卓尔不凡,做最好的自己。善于管控自己的情绪,在烦恼的时候,不被怒火燃烧了自己的森林,说出错话,做出错事,酿成永恒的遗憾,难以挽回的忏悔。
同样,有了静气,就能修到圣人的境界,达到内圣外王的标准形象,成就为道义的圣人,事业上的伟人。能够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周围情况,找出问题,清醒看到存在的弊端,如良医一样,开出对症的药方,达到就症的最佳效果,发生起死回生的奇迹。如华佗的手术刀,刮骨疗伤,切除肿瘤,不让癌症扩散,让患者病去精神爽,换了一个崭新的面貌。
在共产党的幼年时期,他敏锐的认识意识到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对农村社会各阶层的剖析,对农民运动的调查,都走在党内理论与实践的前头,成为领军人物。为后来的革命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以致外国专家、学者、政要都誉之为“农民领袖”。

即使是在国共合作的火热时期,第一感官让他先知先觉:共产党必须有自己的枪杆子,才能靠得住,不能依附于别人,贴牌终究不能长久。他与彭湃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民的身上,为后来武装割据奠定了基础。
在共产党内,很多人指责毛泽东“太左”,陈独秀限制农民“过火”行动,蒋介石将毛泽东喻之为“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肿瘤”,汪精卫指责毛泽东是“一位煽动叛乱份子”,到了蒋介石、汪精卫祭起屠刀,无数共产党人掉了脑袋时,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认可了毛泽东的主张:城市的道路走不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武装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告别了书呆子气,从残酷的现实中,迈出独立武装的一步。
没有上过一天军校,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毛泽东熟读历史、兵书,深知唐安史之乱的致命祸害,特别是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管住武人的放纵任性,是共产党的关键。在福建一个山沟里,召开了“古田会议”,确定了党管武装,支部建在连队上。当时,很多人反对,不适应这个转变。几个回合的反复,接受“党指挥枪”这个宗旨。将军事指挥权、调动权、行动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作为共产党军队制度设计者,一直延续下来。从根本上杜绝了以往的旧式军队的反水,发动哗变的现象。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把这句诗用在周恩来身上,再适合不过了。共产党之所以沒有被蒋介石拍息,红军之所以没有被蒋介石剿光,周恩来的自知之明至关重要。
从瑞金出来,王明、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反对毛泽东参加长征。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却留作“备用胎”,他深知毛泽东是一位天才军事家,任何人无法代替。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对红军遭受的惨重损失,作了检讨。与王稼祥联合,支持毛泽东的立场,两人转向毛泽东的表态:“他一直是正确的,我们应当听从他。”把毛泽东推到了决策层。
审时度势,共产党不能灭亡,红军要活命,保住剩下这点本钱,起死回生的魔力,非毛泽东莫属。高姿态让渡自己在军事委员会的职务,敦促让毛泽东任军委指挥。这一着,让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退出中共舞台,中国革命摆脱了莫斯科的影子,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转舵。
由主角转为配角,当好配角,甘心情愿为毛泽东的辅弼,从根本上消除了对毛泽东领导地位与思想的挑战。当共产党决策层的“张良”、“萧何”,这是周恩来对自己的明确定位。这个明智的选择,使周恩来成为共产党内的“不倒翁”。把长期的下级,推举为自己的顶头上司,顾全大局这种虚怀若谷的静气,在中国共产党内树立了独一无二的楷模。
又一个棘手的难题摆在共产党面前: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了兵谏,逼蒋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有些共产党领导人主张杀了蒋介石,毛泽东与周恩来却抓住这一机遇,不让仇恨淹没了民族利益,正中了侵略者与亲日派的下怀。张学良、共产党、宋美龄三方会谈,释放了这位大名鼎鼎的俘虏,显示既往不咎,宽宏大度的姿态,在全国赢得了道义上的胜利,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
在烽烟四起的岁月,在民族存亡的关头,抗战形势的严峻,有“亡国论”与速胜论的两种倾向。毛泽东坐在窑洞里,9天不出门,在微弱的煤油灯下,挥笔写下了《论持久战》,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国力、军事、地理、国防动员等,得出一个结论: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在中国落后的条件下,动员同仇敌忾的广大民众,一定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他高瞻远瞩地自信:“从此以后,人类将亿万斯年看不到战争。已经开始了的革命战争,是这个为永久和平而战的一部分。”此文问世,立即广泛出版发行。蒋介石看了,也称赞“写得好”,命令国民党军队将士阅读。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这个中央集权国家的传统。小农经济的中国,往往一盘散沙。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便把马思主义付诸实践,实现公有化的大同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让农民走上集体道路。釆用赎买的方式,对城市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公私合营”,上海资本家争相表态,要转向国营。私人企业老板们说,不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大厦中拖后腿。他们的“请求”,得到满足,转眼之间,变成了拿薪水的经理。就这样平静和平过渡,波澜不惊。为后来经济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认为,毛泽东不仅在农业中,而且在工业中,也在探索更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形式。

那么,怎样才算大气呢?他的标准是:“他们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不但能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意见,并且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
早在井冈山时期,朱德与陈毅在红四军中,在日常工作上也产生一些分歧,磕磕碰碰。几经磨合,找到了默契点。他们俩觉得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佩服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合作得天衣无缝。以致人们把“朱毛”当成一个人,“朱毛队伍”是当时的习惯称呼。
周恩来也是一样,开始双方都不了解、不适应。到了中央苏区,目睹毛泽东的实践,惊讶毛泽东的军事才华,在遵义会议上,把毛泽东推到了上位。风雨患难,
两人成为终身战友,两人连在一起,并称“毛周”。
最典型莫过于邓小平了。全国解放后,把邓小平作为接班人,进入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当顶梁柱看待。两人的意见有很多纠结,并没有妨碍毛泽东的看重。八大会务与毛泽东在一起,一高一矮。当时的镜头,给外国共产党代表团印象评论。两度受到冲击,毛泽东称他:“人才难得”,给他复出机会,夕阳西下时,仍然保留党籍,为后来重新出山留下了伏笔。两笔遗产:公有制的红利与人口红利,将毛泽东的“时间换空间”调换过来,后毛泽东时代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上演“空间赢得时间”的神剧。加快了追赶的速度,缩短了与世界强国的差距。怎么看,自有公论。
一个不拘小节的陈赓大将,领袖在主席台上作报告,他口渴了,走到台前,端起杯子喝干了。到毛泽东办公室作客,看到茶,偷偷揣在包里,毛泽东假装没有看见,一笑置之。
两种鲜明的对照,可以看到人的气宇。毛泽东闹革命,蒋介石悬赏10万银元捉拿毛泽东。还派部下到韶山挖毛泽东的祖坟。蒋介石兵败退守台湾,他的老家溪口祖屋祖坟,共产党还拨专款进行维修,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让蒋介石自愧不如,感激涕零。
国共两党的生死搏斗,李宗仁是一个先锋。桂系对共产党的杀伤力,超过其国民党部队。国民党垮了,李宗仁从台湾到了美国,非常想念故里。周恩来知道,作了周密的安排与保护措施,几经波折辗转回国,毛泽东与之交谈,如久违的朋友。中央对他的生活起居配给给予了高规格的待遇,让他安度晚年,这在当时是轰动效应。
战败的日本,大批俘虏羁留在中国。战犯关押所人满为患。然而全国各地的关押所,尤其是东北,共产党釆取优待教育感化,让他们重新做人。他们回想过去的罪恶,共产党的宽大,遣返回国时,很多日本兵长跪不起,叩首挥泪告别。回国后,不少人写了战犯集中营回忆录,用文字感动后来,传为佳话。

大气,改变了人的世界观。内战曾经杀红了眼、双方沾满了共产党鲜血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战犯营中,生活医疗卫生条件比共产党的干部,还要优惠,可以看报听广播,开展娱乐活动。被特赦的杜聿明、范汉杰、黄维等人,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与交谈。组织他们到全国各地工厂、农村参观,感受新社会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出手大方,义无反顾缔结友好,慷慨解囊帮助周邻国家,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国家,沿袭着历史的传统。在他们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阿富汗、马尔代夫、巴基斯坦是中国支援的老客户。不索取任何条件,不图回报,哪怕是自己再困难,也省吃俭用去解燃眉之急。
与中国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依然不计前嫌,遇上天灾人祸,地震海啸的菲律宾印度尼西、尼泊尔等国,中国第一时间驰援物资,第一高额捐赠,展示大国的担当。
就连远在欧洲的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中国对他们的支援,动辄就是天文数字。
落后贫穷的大陆非洲国家,成为中国重点帮扶的对象。频繁把在坦桑尼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刚果等国家派出医疗队、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各类人才,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帮助修铁路,水利设施、建医院、建学校。整个黑人生活的地方,都有中国人援助的足迹。
中国共产党的无私,坦诚、豪迈、大气,不论是以德报怨,还是以怨报德,坦然处之。让时间说话,是非曲直,无愧于心就是了。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代变了,社会风气变了,百年炼成的党魂,经久弥深在印象中,在习总这一代共产党人中绵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奕代相传的薪火,红色的基因不会中断。
走过一百年的苦难与辉煌,蓦然回首,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也有不少失误与教训。一个能够勇于承认与改正,并不影响伟大,更多的是光明磊落与自信。不完美是一种自然。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超越了他的生命。
中国共产党并沒有一个伟大的缔造者远去而最终休寂。明显的非毛负面色彩,经过岁月的洗礼,中国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此讳莫如深。不能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不能绕开毛泽东这个话题,当是明智之举。
毛泽东热几轮高潮,在民间方兴未艾。人民是公正的,把公正献给中国共产党,献给党庆一百年,烈火炼成的党魂不能丢。为什么平民百姓喜爱读毛泽东呢?回归理性,人心啊!
人民在望着共产党,望着锤镰党旗,发自衷心祝愿:党啊,青春永葆!党魂的形象,永不磨灭!
(本文承蒙易厚新、潘怡赓、刘林等先生提供相关资料,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公元2021年4月18~26日
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桃花村曹家湾35号
潘安兴电话☎️:13397133752

潘安兴老师简介
潘安兴,本名潘兴家,自号木兰山樵。西陵布衣,普陀知客。一九四九年十月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高级政工师。当年老三届,经历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辞赋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黄陂诗词学会副会长,黄陂二程研究会理事。《钰山赋》曾获全国征文二等奖。主编有《木兰山诗词集》,著有《龙腾华夏千秋一统赋》、《中华大家庭赋》、《人间万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