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摄于福建省永安市桃源洞景区
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〇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夏承焘先生等《金元明清词选》下册注曰:“[十年磨剑]喻作学问长期下苦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33—434页)按:“十年磨剑”,是用唐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说自己年轻时的豪侠,似与做学问下苦功无关。乐府古题有《结客少年场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六《杂曲歌辞》六曰:“按‘结客少年场’,言少年时结任侠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故作此曲也。”田光老矣,笑燕丹宾客,都无人物。马角乌头千载恨,匕首匣中如雪。落日苍凉,羽声慷慨,壮士冲冠发。咄哉孺子,武阳色怒而白。〇试问击筑渐离,此时安在,何不同车发。负剑祖龙惊掣袖,六尺屏风堪越。贯日长虹,绕身铜柱,天意留秦劫。萧萧易水,至今犹为呜咽。夏承焘先生等《金元明清词选》下册注曰:“形容荆轲壮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60页)这是用《战国策》卷二五《魏策》四:“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因为荆轲也是著名的刺客,所以曹贞吉词将聂政之事混用于荆轲。如《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列传》载邹阳狱中上书曰:“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汉王充《论衡》卷五《感虚篇》曰:“传书言:荆轲为燕太子谋刺秦王,白虹贯日。”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二《天部》下《虹》曰:“《列士传》曰:荆轲为燕太子谋刺秦王,白虹贯日。”李白《拟恨赋》曰:“至如荆卿入秦,直度易水。长虹贯日,寒风飒起。远雠始皇,拟报太子。奇谋不成,愤惋而死。”李筌《太白阴经》卷八《占云气篇》曰:“经曰:天地相感,阴阳相薄,谓之气。久积而成云,皆物形于下,而气应于上。是以荆轲入秦,白虹贯日。”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七《策问一十九首》其十曰:“道莫若诚,心莫若诚。……荆轲、卫先生有在于此,白虹贯日,太白蚀昴。”袁褧《枫窗小牍》卷下曰:“余家所藏《燕丹子》,一序甚奇,附载于此:……有燕丹而后有荆轲也。秦威太赫,燕怨太激,威怨相轧,所为白虹贯日,和歌变徵,我固知其事之不成。”宋鲍云龙撰、明鲍宁辨正《天原发微》卷五下《鬼神》曰:“朱子谓:人禀天地之气,终有散时。特散有迟速尔。其精神所到,上动于天。昔荆轲慕燕丹之义,而白虹贯日。”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〇《人事感天》曰:“然则荆轲为燕太子丹谋刺秦王,而白虹贯日;卫先生为秦昭王画长平之事,而太白食昴:固理之所有。孟子言气壹则动志,其此之谓与?”可见,自汉至清,学者、作家已普遍认同了这样的混用。据《战国策》中语,可知“贯日长虹”与“白虹贯日”应该是同样的意思,即布衣之士,怀怒未发,而已上干天象。当然,这只是一种文学夸张。夏承焘先生等《金元明清词选》下册注曰:“谓荆轲志事未成,乃天意留此秦劫。劫是劫数,此是对秦不满之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60页)按:“劫”是佛家语,佛家以天地由形成到毁灭为一劫。世人稍变其意,又往往称毁灭性的灾难为“劫”。秦灭六国,焚书坑儒,暴虐无道,后世文人多认为这是一场大灾难,故曹贞吉词称之为“秦劫”,意思和“秦祸”差不多。作者的思维逻辑是:荆轲刺秦王不成,乃天意要保留秦国。保留了秦国,后来天下乃有一场浩劫。那么,天意留秦,也就是天意不肯消弭那一场浩劫。所以说“天意留秦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