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物语
精华热点
物语
观典籍里的中国之《天工开物》有感
作者:张学英
朗诵:
===
如果说《尚书》刻录了上古先贤的哲思铭想
那么《天工开物》记载的一定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尽管她的每一节章都有一个诗意芬芳的名字
但它与诗词歌赋毫不相干
尽管它有着一百多幅栩栩如生的插图
但它和山水写意浪漫情怀毫不相干
尽管它的内容涉及了工农商学兵
甚至更加广泛
但它和功名进取宦海沉浮毫不相干
恰恰是这些毫不相干
带给我内心深深的震撼
===
三百多年前
当所有读书人一心苦读圣贤书
只为一朝高中 功名加身
从此位列朝堂 仕途平坦
从此锦衣玉食 人生圆满
只有他——宋应星
这个年少就中举的读书人
做了田间的圣贤
做了坊间的圣贤
做了百姓的圣贤
===
他也曾做过数载的状元梦
也想成为国之肱(gōng)骨 为民请命
然而,一个更大的梦想
让他热血沸腾
让他食不知味,寝食难安
让他耗尽一生的精力
让他付出所有的时间
那就是他的禾下乘凉梦
那就是他的天下富足梦
===
为此他深入田间地头
造访能工巧匠
遍寻百姓生活中的技巧
搜罗生产制造业的改革良方
历经坎坷饱受磨难
终得好友涂绍煃(kuǐ)慷慨解囊
《天工开物》得以刊刻印刷
得以面见青天
得以在民间流传
得以飘洋过海异邦惊叹
这17世纪最先进的工艺百科全书
让世人感知科学技术产生的力量
让百姓都能把书中的知识用于生产实践
早日实现天下富足 万民饱暖
===
三百多年前呐
就有这样一个与土地为伴的科学家
就有这样一个真正以民为本的圣贤
深刻的领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和内涵
并把它付诸于行动
绘制成淋漓着实用之美、劳动之乐的科学巨典
===
翻开《天工开物》的首篇
《乃粒》告诉我们
生人不能久生 而五谷生之,
五谷不能自生 而生人生之。
告诉我们民以食为天
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相辅相成 彼此成全
我想上古的神农
明末清初的宋应星
今天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们都懂得人类与自然的抗争与和谐
懂得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保护自然
懂得小小的种子是改变农作物产值的芯片
懂得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
是泱泱人口大国各方稳定的杠杆
所以
那句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珠玉在前
在宋先生的《天工开物》里有了反转
贵五谷而贱金玉
乃粒在前 五谷灿灿
珠玉在后 作为结篇
===
如今,
我们捧着中国饭碗
我们吃着中国食粮
人人富足 国泰民安
我们可以告慰宋先生了
禾下乘凉不再是梦想
===
其实不仅仅是禾下乘凉梦得以实现
宋先生穷尽一生写下的旷世经典
在如今的盛世乾坤
所有的篇章都得到完美的呈现
所有的技艺都得到极致的完善
所有的智慧都得到传承和延展
===
《乃服》有了更华美的诗篇
棉服麻衣不仅仅为了蔽体御寒
丝绸锦缎不再是寻常人家的奢念
各种面料各种设计各种裁剪
凸显个性的追求 时尚的素简
《彰施》给予生活更缤纷的点染
处处都是色彩的盛宴
《粹精》的工艺日臻完善
谷物的芳香在唇齿间流连
《做咸》的盐场更加辽阔
银粟般的结晶洋洋洒洒何止千石万石
《甘嗜》的记录让我们认识了蜜糖
认识了草木花朵的甘甜
《膏液》调和了我们寻常的生活
日子便有了润泽的质感
最喜欢《陶埏(shān)》
因为它让世界认识了中国
无论精美绝伦还是古拙自然
它都在为中国代言
===
翻开典籍,一路读来
这天工开物的每一节章
真的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干
却真的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
字里行间尘世烟火
满纸满篇劳动再现
衣食住行 柴米油盐
清茶澧(lǐ)酒 笔墨纸砚
金银铜铁 斧钺(yuè)刀枪
每一粒谷子都有培育的良方
每一件器皿都有最精当的处理
每一栋房屋的建筑都有最坚实的脊梁
每一辆舟车的打造都有最安全的保障
每一柄利刃的淬炼都有最炽热的火焰
===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的时代
能心甘情愿俯下身子在农田里做学问的人
能心甘情愿把前人的智慧传与普通劳动者的人
能心甘情愿抛却锦绣前程为科学技术著书立传的人
才称得上真正的圣贤
后世子孙在天工开物中得到启迪
科学技术得以继承、延续和发展
如今的华夏大地九州方圆
万物盛 仓廪(lǐn)满
国力强盛 海清河晏
一切都如先生所愿
==20210427==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