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道家信仰之序 206
文/三木秉凤
信仰又称仰信,是对某种事物的崇拜、信守、仰望。信仰是人类文明的思想方向与精神支撑,“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类信仰主要包括四类: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三是神佛信仰;四是政治信仰。尽管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纷繁复杂,但老子在《道德经》中依然将影响社会秩序的信仰因素划分五类,“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若在当世应在“礼”之后加上“法”与“术”两大因素,法即法律而术即权谋,今天我们若在道、德、仁、义、礼、法及术七项因素中选出具有线索性的核心因素,则非德莫属了。其人生在世一般不超过三项功利即立德、立业、立言。三项因素皆是成己达人的基础,立业就是建立功业(事业)造福万民,立言就是将社会实践升华为文字教育后人化导万世,那么什么是立德呢?
德亦称之道德,德犹如大树之本,自古德与道两者关联难舍难分,“道”是事物的本体及其运行规律,而德是依“道”而行的所有收获即德者“得”也,虽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德”与“得”在其所求内容方面确实不同!一般来讲“德”为无形之功而“得”为有形之利,所以“得”让人物质无缺丰衣足食,而“德”令人精神饱满内心充实,人们的幸福体验并非来自物质之得而是来自精神之德!

世界万物若无外力牵引偏向,大都依道而行,能背道而驰的唯有万物灵长之人类!人类失道之果就是阴阳平循打破从改让社会在动荡战争与尔虞我诈中失去和谐。因而道之所“得”与道之所“德”中“得德”阴阳失衡。试想我们人生的压力大多来自未事难测,我们人生的烦恼大多来自欲壑难平,所以需要“德”来抚慰,而自然界万物除人类之外皆可道法自然。
由之可见,《道德经》通过由道德至仁义礼的信仰排序将各种信仰融为一体,“道”实际成为道家的信仰之首。道家追求虚极静笃、恬淡无为,这也是一种简单少欲的生活状态。人生的幸福大多来自简单的生活,人生的宁静大多来自心灵的海阔,但也需要“得与德”来维系。在“德”与“得”之间不要随波逐流,人生方向往往少数人有“德”的人把握的最正确,我们知道在风火中的牺牲者大多都是在顺火而逃造成的,正确决定永远存在于你潜意识之“德”中,如果不能用道理说服别人我们就逆风火而上,生命之德往往在一无所有中的灰烬中起死回生,不要为了随波逐流而顺火亡身,故《道德经》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可道,非常道”。在道家眼中,“道”代表宇宙真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信仰与追求。宇宙万物无时无刻都在能量与物质之间进行交换,能量为德,物质为得,故而古人有言“厚德载物”。
由之可见,“德与得”又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支撑,我们人要学会在“德与得”者之间进行角色转化,在人生动态之中保持阴阳平衡,厚德方能载得!自古以来德薄而福大、力小而物重、智浅而权贵者最终祸国殃民害人害己的例子比比皆是…“得”是物质之丰,“德”是灵魂之美,真正的美是人只感其美而不知美自何处,有形之美易被岁月抹杀,而灵魂之美却恒久如春并随历史万古长青!大千世界本是天下为公,精神基础是德。但当社会关系以财富(得)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那么人类的信仰之基如道、德、仁、义自然干净利落地失去,而礼也仅仅变成一种维护社会关系的表象形式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