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277期
诗经故里文化传媒总第1359期
欢迎做客中华诗经阁
铁裕,云南人。笔名:一荒玄,系《散文悦读》专栏作者,《作家前线》、《世界作家》、《霖阅诗刊》等多个平台的特邀作家。96年开始散文创作,先后在《柳江文学》、《华商时报》、《合肥日报》、《中央文献出版社》、《清远日报》、《边疆文学》、《昭通作家》、《昭通文学》、《昭通日报》、《鹤壁文艺》、《文苑》、《乌蒙山》、《中国青年报》、《作家驿站》、《作家前线》、《世界作家》、《世界作家园林》《网易》、《凤凰新闻》、《首都文学》、《作家》、《江西作家文坛》、《湖南写作》、《当代作家联盟》、《中国人民诗刊》及各文学公众号发过诗、文二千余篇、首。

走进秋天
铁裕
在徐徐秋风的吹拂中,我走进空旷、高远的秋天:
没有悲凉、孤寂、肃杀,只有黄杏的低语、稻谷的飘香、鸟儿的歌唱;
没有伤感、失意、困惑,只有累累的硕果、丰收的景象、美丽的憧憬;
没有“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凄然,只有春天播下的希望,夏日用汗水浇灌出的辉煌。
只因秋天是如此的美丽而充满诗意,这般的有禅味而又深邃,所以诗人们才纷纷吟咏秋天。
我仿佛看到王勃独自仰望秋空,欣然吟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仿佛看到杜牧驱车来到野外,然后停车边欣赏秋色边说: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仿佛看到叶绍翁在江边独自徘徊,看着浓浓的秋色,默然而吟:
萧萧梧桐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我仿佛看到李白登上高楼,望着远方沉吟:
长空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我仿佛看到刘彻仰望秋天,心有感触地说: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这就是秋天,热烈而深沉的秋天。当置身于这无边秋色中,生命蕴含的浓浓诗情将会在这一碧洗的秋空尽情抒发、飞扬。放浪于秋天,定然会感到惬意、舒畅、充实,处处有诗情画意,有一种清新的气流激荡在胸中,一种久违的洁净感沁入心脾。
难怪刘禹锡在十五望月时,不无感慨地说: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难怪石玑在溪水边赏月,饶有兴致地吟道: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难怪李白一边赏月一边饮酒,趁着酒兴,感慨万千: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是啊,流连于秋天,仰望如此美丽的景象,你会感到自然的博大、广袤、美丽、深邃。那么,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所走过的坎坷、曲折的路途,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生命的季节里穿行,如果畏惧艰难、害怕流汗、不愿吃苦,那么这个收获的季节,只有黄叶的飘零,只有无望的叹息,只有悲哀的泪水。因此,只有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每一粒希望的种子,只有用艰苦的劳动,耕耘每一寸荒芜的土地,只有用智慧的火花,去把理想的灯盏点亮,才会有丰收的硕果,成功的喜悦和生命的光芒。
也许,只因韩琦看到秋天的内涵,才有感悟地说:
虽惭老圃秋空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也许,杜甫只因看到秋天也有希望,才饶有兴致地吟道: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未今日尽君欢。
也许,刘禹锡在秋天看到了希望,他才为秋天唱赞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也许,晏殊看到了秋天的欢快、愜意,他才说: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走进秋天,领略秋色,感悟人生,但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那美好的未来和美好的愿望。

中华诗经阁
荣誉顾问 韩博石 毛恒昌
总 编 瀛洲居士(王连社)
古风部 在水一方(师静斋)
格律部 循规蹈矩(金唐松)
词曲赋 百家争鸣(宋远行)
新诗部 顺其自然(王佑德)
散文部 钟灵毓秀(李江涛)
小说部 源远流长(钟国富)
杂文部 心有灵犀(章自然)
音频部 先声夺人(古月仙)
美编部 桃之夭夭(任静好)
——————————————————————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