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翟耀文
元宵社火(上)
元宵节到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华夏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期间,各地民众都要举行大规模的观花灯,猜灯谜,闹红火,放焰火,吃元宵等活动。同时还要举办不同剧种的戏曲表演。
孔尚任知道,正月十五元宵节可以追溯到西汉时代。传说汉高祖刘邦之子汉文帝刘恒,为了庆贺在正月十五诛杀专权的吕后集团,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出宫与民同乐。又有人说,汉武帝刘彻崇拜神灵,每年正月十五,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进行祭祀活动。还有一种说法是,东汉时期的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敕令每年正月十五在宫廷和寺院燃灯敬佛。不管怎么说,从汉代以后,正月十五张灯闹红火就成了每年不可缺少的民间习俗。唐宋元明时期一直把这个习俗延续下来,而且庆典元宵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到了本朝特别是康熙年间,元宵节更是盛行一时。元宵节的灯展,从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整整四个昼夜,灯火不息。
孔尚任更知道,平阳府是尧文化,晋文化和黄河文化交汇之地。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地域文化非常深厚,因而元宵节活动更为丰富多彩。
元宵节期间,孔尚任暂时放下了编修府志的工作。他每天早出晚归到街头,广场,庙宇,酒楼,戏院观灯,听戏,看社火表演。他不愿放过这么一次难得的深入了解平阳大地深厚的民俗文化和丰富多采的民间艺术的大好机会。他要用竹枝词把自己所见所闻全部记录下来。
元宵节期间孔尚任写了三十四首竹枝词。他把这些现场写下来的竹枝词分类进行了整理,他一边整理一边回忆着写这些诗的前前后后:
无风无雪好春山,不种梅花驿路闲。
却买柏枝如翠羽,试灯簪在美人鬟。
元宵节前试灯的那一晚,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孔尚任从府衙出来观灯,只见进出城的大道上,花花绿绿,象一朵朵梅花在哪里飘动,原来这是平阳府的一群大姑娘小媳妇出来看灯来了。只见她们每人买了一枝柏叶,插在自己的发簪上。这群年轻的女人们平时深居简出,只有在元宵节期间才有机会出来散心。她们一个个穿新衣,化新妆,象赶庙会一样向平阳古城涌来。她们嘻嘻哈哈的笑声象银铃般一样响彻平阳大地,为张灯结彩的平阳古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迎春三日似春深,大半团圆月一轮。
元夜莫愁灯冷落,媛娥约定出游人。
平阳府元宵灯会要进行三天,在正月十三的夜晚,有一朵云彩遮住了半个月亮。天上半明半暗的月亮和地上五光十色的彩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这样的夜晚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那高高悬挂的彩灯也不会被冷落的。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下到处是观灯的人群。忽然有一阵欢乐的女人笑声吸引住了孔尚任,他举目一望,只见一群天仙般的女子在那里观灯嬉闹,孔尚任想,在这群女子中间,一定有月里嫦娥。她一定应约回到人间,享受这元宵佳节的美景来了。
横街春帖挂长绳,早见烟花一万层。
明日须寻小巷去,无人闹处有红灯。
孔尚任看到,在平阳古城的大街上,到处横挂着一条条长长的绳子,绳子上悬挂着一幅幅用彩纸作成的春联。大街小巷也挂着一盏盏明亮的灯笼。孔尚任仔细观看这些大大小小灯笼,只见这些灯笼都以竹木为原料,有的扎成圆形,有的扎成方形,还有的扎成八角形。灯笼上边画有人物,鸟兽,鱼虫,花卉等等。有的灯笼上还写有“欢度元宵”,“普天同庆”,“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喜庆吉祥用语。更令孔尚任惊喜的是,在好多灯笼上,还出有灯谜。猜灯谜是华夏民族独有的一项民俗娱乐活动,它以非同寻常的个性魅力,风靡了一代又一代的爱谜人。孔尚任自小就是一个猜谜高手,但现在他要看更多的花灯和民俗表演,他猜对了几个灯谜后就不敢在谜灯再久留。
元宵之夜,烟花炮竹此起彼落,一道道耀眼的火光划破长空,浓浓的烟雾弥漫平阳古城。平阳府呈现出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
有人告诉孔尚任,在平阳大地,正月十五元宵节不仅是府州县城都要张灯结彩,悬挂花灯,就是在乡村农家也要展灯。元宵节期间,乡村农家户户用小瓦盏点油灯,将其摆放到自家的门室,场头,井边,磨盘,碾盘。还有庙宇,学校及供奉神灵的地方。比较大点的乡村,还要架灯山。灯山是由木料制成的的山样形状的架子,高约两丈有余。架子中间用木板隔成的若干层,每层里置放许多小瓦盏油灯,远远望去,火光闪 烁,犹如一座灯塔。村民们不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灯山下敲锣鼓,扭秧歌,表演社火 ,十分热闹。孔尚任想,明天我一定要去那偏僻的小巷和周边乡村去看看那里的灯展,肯定又是另一种情景。
才上花灯我便过,一年百病易消磨。
归来早睡还迟起,夜夜春街用眼多。
平阳府的花灯真是太好看了,那些五光十色的花灯刚一挂出,孔尚任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听人说,正月十五看花灯可以消除百病,虽然他并不相信这种说法,但他还是每天早早出去到很晚的时间才回来。他观看的非常认真,几乎每盏灯都不放过。经过几天的大街小巷奔波观赏,现在每晚都能一觉睡到大天明。孔尚任好象年轻了许多,过去的一些老毛病也没有了,他感到非常的高兴。
太守迎恩上五台,北门锁钥不轻开。
秧歌竹马儿童戏,还到堂帘舞一回。
元宵节前三天,平阳府刘棨知府到五台山迎接圣驾去了。孔尚任有点失望。他想,平阳府自古以来就是河东重镇,是北方的重要门户,平时防守是很严的。现在重要长官一走,估计原来安排的社火活动可能会被取消。令孔尚任没有想到的是,元宵节的一切活动不但照常进行,而且,各个社火队还要来到府衙前集中,沿鼓楼大街绕行表演。
走在最前面的是威风锣鼓队 。
孔尚任早就听说过,威风锣鼓的发源地就是平阳。早在帝尧时期,这里就有了鼓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平阳鼓乐即享有盛誉。到了宋代,平阳的锣鼓艺术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但在迎神赛社,朝山进香,求神祈雨,社火表演等活动中要有锣鼓队,后来发展到男婚女嫁,老人寿诞等场合都有锣鼓参加。孔尚任还听说过,相传唐初,李世民与刘武周大战于霍州,战场上唐军在锣鼓声威中士气高涨,一举打败了刘武周,从此就产生了威风锣鼓。孔尚任早就想亲眼看看平阳府威风锣鼓的表演,虽然前些日子在迎春活动中,他也看过威风锣鼓,但那是在游行队伍中。这次他就要看到真正的锣鼓表演了,孔尚任心里非常高兴。
只见十几支穿着不同颜色武士服的锣鼓队,向府衙涌来。每支锣鼓队前面都有几个手持“三眼筒”的炮手排在最前面 ,紧随“三眼筒”炮手的是彩旗队。彩旗队后面紧跟着锣鼓队,每支锣鼓队都有百人左右。最大的锣鼓队五百多人。五十面鼓居中,二百面锣分列左右,二百个钹手排在后面。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其声势好象是雄兵出征。
锣鼓队到了大中楼周围,只见各队的“三眼筒”炮手,直冲场地中央,他们一手握“三眼筒”的铁筒头,一手用火捻引火。只听“ 轰 轰 轰”三声,每支锣鼓队前面都轰出一块宽阔的场地。接着,各队又出来几个长鞭手,他们左右开弓,把有锨把粗一丈余长的马鞭甩得“吧 吧”作响。围观的人群慑于“三眼筒”和长马鞭的“威力”,纷纷向后退去。各队打开场面以后,一个个拉开阵势,只见领队一个手势,顷刻间,上千人的锣鼓队一起敲打,上千套家伙一起响动,其势如山洪爆发,猛虎下山。其声似春雷滚滚,山呼海啸,大地也跟着锣鼓声不停地颤抖。
高跷队过来了。
一群穿红着绿的青年男女踩着一丈多高的高跷在鼓乐声中走过来了。孔尚任看到一个男扮女装的“丑婆”手持蒲扇,嘴含哨子走在高跷队的最前面,他一边扭一边摇扇子。有人告诉孔尚任这个“丑婆”是高跷队的总指挥。紧跟在“丑婆”后面一个打扮成“丑汉”的男子,是“二跷 ”,也是高跷队的领队。只见他手持两头扎有红缨系有铜铃的圆木棒,木棒中间空挡处穿有不少铜钱。他一边扭着走,一边向左右观众扮着鬼脸,还不停的用圆木棒敲击自己的肩臂腰腿等部位,圆木棒在他的左右挥舞下,铜钱不时发出“哗啦啦 ”的响声。二跷后面是装扮成各种戏曲人物的高跷队员,他们扮演的有“三娘教子”,“武松打虎”,“猪八戒背媳妇”等等。那些丑角表演更是滑稽,不时引得人们哈哈大笑。孔尚任也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
骑着竹马的是一群天真活泼地小孩子。只见他们腿下跨着竹马,手中挥舞着鞭子,有模有样,煞有介事地踩着鼓点跟着队伍向前走去,引起人们的一阵阵喝彩。
由中老年组成的秧歌队过来了。
走在最前面的是几个憨态可鞠的大头娃娃。他们手里拿着红绸随着鼓点有节奏地上下摆动。哪胖乎乎的样子实在惹人喜爱。大头娃娃的后面,是一个跑旱船的白胡子老头,只见他左摇右扭,不停的划着旱船。旱船里坐着一位扮相漂亮的小媳妇,划船老汉作出各种滑稽动作,小媳妇默契配合,他们的精湛表演,引起人们的阵阵喝彩。旱船后边,跟着一群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他们腰里都缠着一块大红绸子,左右两手各抓一头,随着鼓点边走边扭,红绸在手里不停地舞动。
一群由年轻人组成的花鼓队紧跟在秧歌队的后面。
只见前面有十个小鼓手,每人身上都绑有八面鼓。有人告诉孔尚任,小鼓手头上的小花鼓表示皇冠,其余的有肩鼓,腰鼓,腿鼓等等,表演时,表现手法繁多舞姿变化多端。他还介绍说,花鼓敲打的每首曲子,八面鼓都要敲到,难度很大。而这些表演者个个身姿矫健,灵活自如。只见鼓点紧凑急促,花鼓手们跳跃蹦达,看得人眼花缭乱。
最后压阵的是舞狮队和龙灯队。
前面一个武士装扮的舞狮者,手里拿着一只大绣球,在唢呐的伴奏声中,上下左右不停地摆动。只见他左踢右打,不断地用摇球,转球,抛球,抖球等动作,引诱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节奏的快慢,忽而翘首仰视,忽而伸颈匍匐,忽而摇头摆尾,忽而回头低顾。在舞狮者的带领下,狮子群随着绣球左滚右翻上下跳跃。那种你争我抢的场面引起人们一阵又一阵的喝彩和掌声。
紧跟舞狮队的是龙灯队 ,走在龙灯队前面的是两个武生和武旦打扮的年轻人。他们手持彩珠,不停的引龙戏耍。在他们后面,是由数十个 精壮男子,双手撑持木棍儿,高举两条龙灯,在鼓乐声中,碎步作舞。孔尚任看到,这两条龙灯都是用竹杆,木棍,花布,绸缎等原料扎成。分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灯架由十几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下面都有一根木棍子。由舞龙者把持。现在表演的是二龙戏珠,只见生旦二角不停地翻滚蹦达,两条龙随着他们的翻滚,也不停地飞腾跳跃。只见两条龙蜿蜒起伏,忽高忽低,一会儿似飞冲云霄,一会儿似欲入海底。那惟妙惟肖地表演,使孔尚任看得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这是孔尚任近几年来看到的最热闹,规模最大的一次社火表演。孔尚任真是又惊又喜,他完全被平阳府地深厚的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折服了。他也为他的乡友刘棨知府在短短的几年中,能把平阳府治理得如此政通民顺而高兴,他再一次对刘棨知府产生了一种深深地敬意。
劫后南城半土丘,春灯一照即风流。
女郎夜耍浮屠寺,合掌争朝大佛头 。
令孔尚任感到惊喜的是,他原来看到的平阳南城那一块由于地震还没有来得及修复的荒凉地方,在正月十三的晚上也挂上了花灯。每天中午,最热闹的要数大云寺,成群结队的年轻女郎在哪里朝拜大佛头。
孔尚任在纂修府志的文史资料中了解到,平阳府南城有一座著名佛刹大云寺,因寺内有一尊铁佛头故又称铁佛寺。铁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寺分前后两院。前院有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后院有金顶宝塔,左右配殿 和藏经楼。可惜的是铁佛寺前后两院的建筑在前几年的大地震中全部毁坏,现在仅剩一尊大铁佛头供人朝拜。孔尚任 是个喜欢热闹的人,他看到铁佛寺人多,也信步赶了过来。到了铁佛寺他吃惊的看到,寺内这尊铁佛头,高有一丈八尺有余,宽有一丈五尺。铁佛头外表补饰泥塑彩绘,佛头面相端庄慈祥,脸颊丰满,眉骨隆起,耳垂近肩。头上螺发左旋,气韵极为生动。孔尚任站在佛头下,举起手才能达到铁佛头的鼻子下。
在元宵节的夜晚,铁佛寺非常热闹。各种各样的花灯挂满了寺院 ,那些善男信女们既在这里观灯,也在这里烧香拜佛 。孔尚任见许多男男女女争相踮起脚跟,伸臂高攀,抚摸佛头的鼻尖。有些妇女举起自己的孩子,也让摸摸佛头的鼻子。当地人的说法是,摸了佛爷的鼻子可以延年益寿,永保平安。
孔尚任围着铁佛头转了几圈,他想了解这么大的铁佛头到底有没有身子。他在倒塌宝塔的东门两边的残壁上发现有一幅木刻楹联。孔尚任借着花灯的灯光仔细看了这幅楹联,上联的内容是:“济世当出首,佛不出首谁肯出首”,下联内容是“说法须显身,人皆显身何必显身 。” 孔尚任明白了,这幅楹联已经道明,大云寺只有佛头,没有佛身。因为佛不需要现在显身。看到灾后的铁佛寺还是一片废墟,孔尚任心里一阵难受,不过,他已听说刘棨知府正准畚修复,铁佛寺恢复过去的辉煌为时不远,孔尚任心里多少有了一些安慰。
月上东城白似银,绮罗珠翠一番新。
富强晋国今犹昔,山样牛车载美人。
正月十四日的旁晚,一轮明月刚刚从东方升起,奔忙了一天的孔尚任匆匆吃了晚饭,又一次跑出府衙去观看平阳城内的灯火。银白色的月光洒满大地,和五彩缤纷的花灯交织在一起,把平阳古城装扮得更加美丽。
刚出衙门,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从不远处传来。只见前面观灯的人群中,有一群坐着牛车,身穿绸缎,头戴珠翠的年轻妇女,从西门而入,经过府衙门前。经一打听,原来这些坐牛车观灯的漂亮女人是从乡下来的。看到她们欢天喜地,兴高采烈地样子,孔尚任不仅感叹万分。他想,平阳府地真不愧是三晋的源头。古晋国从“桐叶封地”到“三家分晋”。长达六百余年。在春秋时期,曾经煊赫一时。经过历朝历代,这块晋国故地,始终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占着重要地位。虽然在前几年这里刚刚发生了特大地震,但在刘棨知府等历任地方官的治理下,平阳府依然是一片繁荣。连乡村人都是这么富有,这么快乐,刘青岑真是功不可没啊。
层楼灯火乱摇风,天上人间景不同。
两路云梯休锁断,娥眉都许到蟾宫。
孔尚任正低头沉思,忽然被一阵女子的欢呼声打断。孔尚任顺着欢呼声望去,只见大中楼上,一层层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灿烂的灯光在微风中轻轻摇动。孔尚任抬头望了望悬在高空的明月,又看了看眼前五彩缤纷的花灯,他突发奇想,如果能架起两路通向天上的云梯,那该多好啊,眼前这些围着大中楼欢喜雀跃的漂亮女人们,不是可以去月宫做客吗,这样嫦娥也不会感到月宫的寂寞了。想到这里,孔尚任不由为自己的奇想失声笑了起来。引得周围观灯的人都朝他看,不知这个怪老头子发什么神经。
百步长廊九陌通,一团萧鼓万灯红。
车来马往关侯庙,总似螯山影戏中。
随着观灯的人群,孔尚任不知不觉地走到关帝庙里来了。在关帝庙中轴线两侧各有一条百步长廊。长廊里挂满了五彩缤纷的花灯,长廊两边鼓乐齐鸣。各种卖小吃的,耍杂耍的挤满了长廊。来自四面八方的车马人群,大人小孩熙熙攘攘,川流不断。就好象演皮影戏一样。平阳府城在灾后重建不久,就出现了如此繁华景象,是孔尚任根本没有想到的。他不由发出了连连的感叹。
后土祠前百尺楼,灯轮旋转照神州。
明明一道银河水,冲动星辰向地流。
在平阳古城,还有一个热闹的地方,这就是后土祠,这是供奉和祭祀土地爷的神庙。孔尚任随着观灯的人群不知不觉的竟走到这里。只见后土祠前有一座高达百尺的灯楼。灯楼上走马灯灯轮不停的旋转。耀眼的灯光照耀着神州大地。这里已经分不清那是天上的星星,那是地上的红灯。耀眼的灯光就像一道银河水,冲击着天上的星辰向地上流动。孔尚任不觉又是一阵感叹。
歌舞台边顾女优,酸丁那得锦缠头。
大红封里钱多少,赚得殷勤捧玉瓯。
孔尚任在关帝庙边走边看,一阵悠扬的歌声从不远处飞来。孔尚任急忙赶了过去,只见前面高高的舞台上一群漂亮的女演员正在表演歌舞。由于她们表演出色,台下的观众不时的用红包包上银钱赏赐她们。那些受赏赐的女演员们手捧玉瓯,一次又一次的答谢观众。孔尚任也想赏赐她们,可是一摸口袋,身上竟然分文未带。他脸上一阵发热,低着头慌忙离开这里。孔尚任想,赏赐女演员只有那些有钱人才能办得到,象自己这样一位穷酸文人,那里有钱赏赐她们呀。
蒙城小部试宫商,不是昆山亦擅场。
乱熟传奇人未解,跪将点本让城隍。
孔尚任没钱赏赐女演员,感到非常尴尬。他闷闷不乐地走出关帝庙,观灯的兴致
一时大减。他本想回府衙休息,忽然看见一群人向平阳城的城隍庙涌去。人群中还有人喊: “快看戏去,蒙城的戏班子正演出呢。”
一生视戏剧如生命的孔尚任听说城隍庙正演戏,他精神为之一振,立即打消了回府衙休息的念头。城隍庙是祭祀护城神城隍的地方,也是平阳府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孔尚任随着人群来到城隍庙,只见戏台上蒙城的戏班子正在演出。孔尚任在编修府志的资料中了解到,蒙城戏班虽然是平阳府辖下曲沃县一个村镇办的戏班子,但在当地 名气很大。这个戏班子演出的剧目是孔尚任非常熟悉的《意中缘》,演员表演十分出色。孔尚任听出他们演唱的不是流行最广的昆山曲调,而是一种他从没有听过的崭新的曲调。他向身旁一位老者打听,这是什么曲调,老人捋着自己花白的胡须自豪的说,这是乱弹。啊 ,乱弹?这就是当地流行的乱弹梆子?想不到乱弹梆子曲调也这么动听。孔尚任竟被这昂扬的唱腔迷住了,直到戏班子有人下来,跪在他身边请他为城隍爷点出戏,他才清醒过来。
轩盖威风让宰官,行厨不教菜盘寒。
诗情酒态灯筵席,值得临汾万眼看。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平阳府所辖临汾县要举办盛大的焰火晚会。临汾县的知县李廷瑗也是山东诸城人,和孔尚任是山东老乡。李知县平时十分敬佩孔尚任的为人,也十分敬慕孔尚任的才华。在元宵节的旁晚,李廷瑗知县专门准畚了一辆豪华的官车,亲自到平阳府衙迎接孔尚任。以丰盛的晚宴招待孔尚任,在晚宴上他们喝酒谈诗说的十分投机。临汾县的老百姓听说《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来到了临汾县,纷纷来到县衙来看他,大家都想看看孔圣人的后代,看看《桃花扇》作者的风采。一时竟把县衙围的水泄不通。孔尚任看到这么多人来看他,非常感动,他走向人群,频频向众人拱手致意,向看望他的人们表示谢意。
金弹银花向月喷,万人仰看热纷纷。
判官冠带虽泥土,眼里心头亦火焚。
元宵节的焰火晚会就要开始了。
在放焰火前,李知县先陪同孔尚任观看了焰火现场。只见宽阔的场地内用木椽和竹竿搭成了一座高大的架子,木架前面留有大门。周围有栅栏,整个形状犹如一座木制的大院落。木架上装有各式各样的灯火造型。有花草树木,有人物鸟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李知县边走边给孔尚任介绍说,这一组叫“天女散花”,那一组叫“麻姑献寿”,那一组叫“松鼠吃葡萄”,这一组叫“八仙过海”。名目繁多,孔尚任看的眼花缭乱。
孔尚任走到木架的大门边,只见里面装饰的更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木架的正中心,绑有一个更高的木架,呈“丰”字型,李知县告诉孔尚任,当地人把它称为“老杆”。只见它骨架高立。直入云天。“丰”字木架的每一层担子两边,各悬一方斗。方斗上缠满各种待放的烟火,甚是壮观。
开始放焰火了。
只见有人从木架大门口点燃一个捻头,顿时火光磷磷,烟火炮竹一个接一个燃烧爆炸。半空中火光闪闪,有的如银蛇腾空,狂窜乱舞。有的似天女散花。五光十色。还有那起火带炮,光焰通天。一时声光交错,繁星点点。把整个天空照得如同白昼,看得人眼花缭乱,心潮澎湃。
惊天动地的焰火放了约一个时辰,最后只见火焰烧至老杆。这时孔尚任看到,“丰”字型方斗层层脱落,瞬间变幻出花团锦簇的火光,直冲云霄。
这是这么多年孔尚任观看到的最为壮观的一次焰火晚会。他完全陶醉了。
作者简介: 翟耀文,笔名愈嘉,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曾任临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现为山西省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文学诗词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山西作家协会会员、山西诗学会常务理事、临汾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临汾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临汾市楹联学会副会长、临汾市东方诗书画院副院长丶临汾市平水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等。出版有诗词、楹联、散文丶小说、论文、诗词写作讲座、国学讲座等专著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