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花甲迎春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春节,孔尚任是在平阳府度过的。而这一年孔尚任已经六十岁了。
正月初一,刘棨知府和孔尚任的一些文坛好友,都和家人一起欢度春节。他不愿意过分的打扰刘知府,他知道刘棨知府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官,平时操劳政事,难得和家人在一起。虽然刘知府一再相邀孔尚任兄弟今年春节到他家一起过年,孔尚任还是婉言谢绝了。刘棨知府见孔尚任执意不肯去他家过年,只好安排府衙厨师把年饭安排好,让孔尚任兄弟和没有回家的外乡官员好好过个年。
除夕之夜,孔尚任兄弟和吴青霞,刘岩遇守岁喝酒吟诗。天快亮时他们三人各自回房休息,孔尚任躺在床上,一点睡意也没有。听着窗外的炮竹声越来越响,孔尚任再也躺不住了。他披衣坐了起来,望着窗外。府衙里早就有人走动,有的放炮竹,有的往门口大红灯笼里添油。孔尚任想,新年来了,每个人都要增长一岁。而自己正逢六十花甲。饱学的孔尚任当然知道,古代以天干地支的排列组合来计算年份和日期。从甲子排列下去,满六十为一个周期,古人称为“甲子”或“花甲”。因为人们认为,活满了一个甲子,就相当于过完了天地宇宙人生的一个完整周期。在自己老家,人们把六十岁生日寿宴称为“还甲宴”,意思是活了六十岁以后就等于重新回到了自己出生的时候,从此开始了自己第二次生命周期。
孔尚任回忆自己在过去的六十年中,有喜有悲,有苦有甜。自己得意过,也失落过。他并不后悔自己因创作了《桃花扇》而被罢官。但令他至今想不通的是,仅仅是因为一部戏剧剧本,就被同僚诬陷,被朝庭误解。他孔尚任可是忠于大清国的呀。从他被罢官后,他才知道,世上人并不都是正人君子,也有小人。而这些小人也和他一样人模人样地做着官。他早就听人说过,宁可得罪君子,千万不能得罪小人。因为小人报复起来,会不择手段 。小人没有道德负担,他做起事来可以不择手段,毫无心理障碍。有些小人明明你对他有恩,但他却要对你恩将仇报,因为你可能挡住了他向上爬的 路。有些小人为了讨好你得罪过的上级,他就会莫须有的给你捏造一些罪名,或者在一些公共场合羞辱你。这是因为只要是可以利用的人,小人总要尽量攀附巴结,并且挖空心思投其所好,博其欢心。孔尚任永远不会忘记,有一个曾经在他手下的同僚,其人劣迹斑斑。孔尚任为了使他好好做人,平时没少训斥他,教育他。有几次孔尚任还挺身而出保护了他。但此人有一套巴结逢迎的本领,为了讨好上司,竟不惜让自己的女人出卖色相。凭着自己的女人他竟然被抽到户部当了和孔尚任一样级别的高官。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孔尚任刚升任户部广东司员外郎,由于太正直,不小心得罪了户部高官。孔尚任的那位同僚认为巴结户部高官的机会来了,就对孔尚任 大肆攻击,给孔尚任捏造了不少莫须有的罪名,还处处刁难他,羞辱他。孔尚任每想到他就想到农夫和蛇。
令孔尚任感到欣慰的是,世上还是好人多。他被罢官后,社会上有好多人同情他,安慰他。也有不少人为他鸣不平。他的好友王源在《居业堂文集》卷十六《送孔东塘户部归石门山序》中写道:“曲阜孔东塘先生以户部主事晋员外郎,罢而归。王公贵人下逮布衣之士,莫不惜之。予知先生久,是时初往谒,则读其所为《桃花扇传奇》盖谱弘光南渡轶事,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故,情辞淋漓悲宕。予又质以先君子所为《崇祯遗录》,相与慷慨太息。今归矣,怅望黄金台,裴回市上,悲歌狂醉者何人乎?俯仰天地,眷怀今昔,能不凄然泣下也。”现在他的好友刘青岑知府冒着“犯上”的风险邀请他来平阳府纂修府志,他的族亲孔兴琏热情招待他,他的文友吴青霞,刘岩遇等又昼夜陪伴他,使他心里感到阵阵温暖。
孔尚任想到,自己被罢官七年了,这七年中,他四处飘荡,受尽了人们的冷眼嘲讽。但他并没有消沉,他除了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曲赋外,他编写了《小忽雷传奇》,《湖海集》,《长留集》,《享金簿》,《石门集》等数十卷。由于自己已是一介布衣书生,身微言轻,他的这些诗文已引不起人们重视。
自己的六十年已经过去了,为国效力的可能已完全破灭了。自己年到花甲,身体尚健,但报国无门,今后的出路在哪里?谁还会起用他这个六十花甲的老人?想到这里,孔尚任不仅老泪纵横。
为了抒发内心的苦衷,孔尚任情不自禁地拿起笔作起诗来:
戊子元旦客平阳
拨残炉火制新篇,炮竹催成六十年。
花甲难容官历上,衔名不到御屏边。
卜农灯结禾麻穗,祝母香盘福寿烟。
老客能知春好处,琴囊书箧就尧天。
孔尚任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过去在官场的留恋和失望。也对自己已到花甲之年再出去做官已经没有希望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他现在就是希望农家年年五谷丰登,自己的母亲健康幸福长寿。自己能在尧天舜日之下,快乐地弹琴吟诗读书就行了。
孔尚任写好诗后,仔细读了一遍,他叹了一声气,把诗放在抽屉里。这时,窗外传来一阵锣鼓声,孔尚任顾不上吃早饭,就急忙跑了出来,他要看看平阳府的老百姓是怎样过大年。
第二章 迎新春 闹元宵 竹枝词咏咏民俗
1、立春祭祀
在平阳府欢度春节的日子里,孔尚任的心情一直处在亢奋,欣喜,惊奇,激动和震撼之中。虽然在他的家乡和他在南方为官的地方,每逢春节也有民间艺术活动,但绝没有像平阳府地这样把民间各种文艺活动办得如此红红火火,如此丰富多采,如此动人心扉,如此的让人眼花缭乱 。
孔尚任早就知道,平阳府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平阳是华夏文化的中心地区。《吕氏春秋 古乐》中记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縻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所说的是帝尧时期的先民们以乐舞形式表现狩猎劳动的情景。歌乐舞三者在那个时期就已经结合在一起了。可以想象,其场景是何等的粗犷,其场面是何等的热烈而壮观。
平阳大地是华夏“乐舞”的发源地。《乐府传声 源流》记载:“自唐虞赓歌击壤以降,凡朝廷草野之间,其歌谣谚不可穷胜”。原始社会末期,居住在这里的古部落陶唐氏,在尧的带领下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十老人击壤于道。”这种边唱歌边击壤,表现劳动的形式,可以说是“乐舞”之始。
史传,唐尧命臣作乐舞《大章》,虞舜亲作五弦之琴歌《南风》,并命臣作舞乐《箫韶》,夏禹命臣作乐舞《大夏》。远古帝王作乐舞,为的是“敦化民风”。
到了周代,吴公子季札曾称赞晋国大地歌谣“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而晋国的国都就在平阳大地。
春秋时晋国的大乐师师旷,就是平阳府地的洪洞县人。《史记 乐书第二》记载,师旷“善辩音,精音律。” “援琴而鼓,可招玄鹤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到了汉代,由于当地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平阳府的乐舞,已发展成为“百戏并台”的局面。
宋金时期,平阳地区民间锣鼓杂戏盛行。主要用于社赛,祭神活动。特别是在春节,元宵节期间,锣鼓杂戏都要在寺庙演出。
到了元代,平阳府地又成为北方戏剧发展的中心。由于元设经藉所于平阳,在这里集中了大量人才,编辑经史,刊印图书,曾使这里文学兴盛,出版业繁荣。更兼诸色伎艺发达,诸宫调演唱盛行,文人与杂剧艺人经常协商切磋,推动了当地戏剧业的发展。平阳府地元代的戏台,舞亭,乐楼遍布城乡。甚至连一些偏远的山区也经常举办大规模的祭祀神庙的民间演出活动。
作为大戏剧家的孔尚任更知道,到了前朝明代,山陕梆子的兴起,昆山调传入平阳,“乱弹”成为当地的主要剧种。
本朝康熙年间,平阳地区的歌舞,戏曲,杂技及各种民间社火表演,更达到了空前状况。
如何才能把这些丰富多采的民间文艺活动如实地记录下来,并把它编入府志,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保护,继承和发扬光大是当务之急。
孔尚任深深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压力增大。
用什么方式在春节期间把这些散落在平阳大地的民间艺术成果收集记录起来呢?孔尚任陷入了沉思。
孔尚任想到了竹枝词。
竹枝词是唐代教坊曲名,又名“巴渝”,“竹枝”。原是流行于四川巴渝一带的民歌。歌唱时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同时扬袖而舞,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唐代的著名诗人刘禹锡就曾经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
如果能用竹枝词的形式把平阳府地的民间艺术活动记载下来,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想到这里,孔尚任感到一阵的激动。他急忙准备好笔墨纸砚,计划在观看民间文艺表演时随身携带。
“立春”快到了。当地民众在每年立春时都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迎春”祭祀活动。因为过了立春,就意味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来临,一年的农事活动就要开始。
立春的这一天,各级地方长官都要身穿官服,率领所有僚属,伴随着手执农具的百姓队伍,敲锣打鼓到东郊举行迎春祭祀活动。
在开展这项活动的前一天,各地社火文艺表演队都要先在鼓楼西街的知府衙门前为地方长官进行预演活动。
预演这一天,孔尚任早早来到现场。
只见一支支由乡村老百姓组成的威风锣鼓队,浩浩荡荡地进入表演现场。紧跟锣鼓队的是一支化装表演的女子文艺队。再后边就是杂技,武术,社火表演队。声势浩大的迎春队伍,敲打着威风锣鼓,像一声声春雷,一直响到高大的红门里边。现在虽然春天还没有来到,但这些边歌边舞的女子表演队,已为我们送来了春天的气息。看到这里,孔尚任写道:
一声画鼓一声雷,响到朱门报锁开。
不解东皇何处住,远劳红粉送春来。
丰富多采的迎春节目在平阳知府的门前表演 ,这虽然是预演,还没有正式去东郊迎春,但各个演出队都表演的非常认真。孔尚任想,老百姓之所以能够兴高采烈的在平阳府衙门前尽兴表演,是因为平阳府有一位勤政,廉洁,爱民,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的好知府刘棨。这几年在刘棨知府的治理下,平阳府地政顺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现在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大街小巷春意盎然 。看到这里,孔尚任怀着对刘棨知府的无限敬意写道:
青旗尚未出郊东,百戏呈来一样同。
太守帘前花烂漫,谁家门巷不春风。
女子文艺队开始表演了,参加表演的是12位漂亮的姑娘。老百姓争先恐后前去观看,由于观看的人太多,好多人把鞋都踩掉了。看到这么精彩的文艺表演,孔尚任感叹地说,只有在平阳府这样不一般的文化圣地 才能看到这么好的文艺表演,而这些节目经常被选送进皇宫去表演。他写道:
暖阁前头十二钗,看春踏脱几人鞋。
平阳不是平常郡,歌舞从来上帝阶。
由于贪看节目,孔尚任发现自己竟不知不觉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孔尚任四顾一看,周围的男男女女都是年轻人,只有自己这么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甩着胳膊在人群中行走,他感到非常好笑。是啊,自己虽然老了,但我也知道那边热闹那边不热闹。我的眼睛还是非常好使的啊。他写道:
新添雪鬓不须惊,士女丛中掉臂行。
那壁春多那壁少,老夫眼底尚分明。
回到府衙,孔尚任立即把自己写的诗整理出来,工工整整地誊写了一遍。他把这组诗定名为“演春词”。
立春快到了,迎春的祭祀活动就要开始了。
立春的前一天,孔尚任早早来到了迎春现场。只见有两名乐户,一名装扮成春官,一人装扮成春吏。他们敲着锣沿街高喊:“春来了,春来了。”这种活动当地老百姓把它叫做“报春”。
报春过后,由威风锣鼓队作前导,刘棨知府身着官服率领着府衙所有僚属,跟着手执农具的百姓队伍。僚属后面跟着社火队,杂技文艺百戏表演队,一起向东郊出发 。沿途威风锣鼓队,杂技文艺百戏表演队都要进行表演。东郊到了,刘知府率领文武官员先向早就安放在这里的芒神和春牛行叩首礼。执事者举酒壶,斟满酒端给刘知府,刘知府接过酒杯,先敬天地,二敬芒神和春牛,再敬百姓。然后恭恭敬敬地把酒洒在地上。敬酒过后,刘知府到芒神和春牛前,再作揖行礼。礼毕,敲锣打鼓将芒神和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按照前一天的队列程序,刘棨知府再率领僚属百姓和红火队伍到东郊鞭春。立春时分,阴阳官举行传统仪规,由刘棨知府主持迎春仪式。刘知府手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当地老百姓把这种仪式叫做“鞭春”。仪式举行完毕后,刘棨知府率文武官员回府衙,众百姓将春牛打碎,整个迎春活动宣告结束。
两天的迎春活动孔尚任自始至终的观看了,他怀着极其兴奋,惊讶,欣喜,激动的心情,写下了十二首竹枝词,记下了两天迎春活动的全过程。孔尚任把这组竹枝词称为“迎春词”。
孔尚任回到府衙重新整理这组竹枝词时,当时迎春活动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他的眼前:
催花羯鼓响沉沉,早吃汤圆喜不禁。
老懒能叫春打动,自知不是土牛心。
催春来催花开的羯鼓已经敲响了,为了能够看到隆重的迎春活动,孔尚任早早地就起床走出府衙,来到小吃摊上高高兴兴的吃汤圆。他感叹地说,像我这样习惯晚睡晚起的人,是春天的信息打动了我,我才能这么早的起来。我不会像土牛那样无动于衷的,我也要怀着高高兴兴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
太守门前缚彩棚,春官春吏把衣更。
青旗引道滔滔去,人似东流水上萍。
孔尚任在平阳府衙门前,首先看到的是差役们正忙着绑搭迎春庆典的彩棚,扮装成春官春吏的艺人正在换衣服准畚出发报春 。看,迎春的青旗已经走动了,迎春的队伍和观看的人群在青旗的引导下像水上的浮萍一样向东边流去。这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城楼高处立逡巡,满眼繁花万井新。
独有西南城角路,无人从教柳伤春。
这一天孔尚任站在府衙道西的高大西门城楼上观看平阳府的全貌,看到平阳古城在刘知府几年的治理下,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忽然孔尚任发现,在古城西南角的地方,还是荒凉的。啊,原来那是遭受地震毁坏现在还没有来得及修复。那里没人走动,只有一些柳树随风摇摆,显得是那样的孤凄。
孔尚任知道,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农历四月初六,平阳大地发生了特大地震。这次地震破坏力非常之大,余震历时数月,昼夜不止,地声如雷。孔尚任在平阳府一份资料上看到,当时地震情况:“忽遭震变之灾,寺庙倾塌,民舍无存。”他还从临汾县的记载上看到“以赈灾银数推算,此次地震死大小人口两万七千余人。”在平阳府地震后不久来此任职的刘棨知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赈灾济民,修复尧庙,修葺文庙,整顿礼乐,重建鼓楼。但由于灾情过大,在古城西南角的地方,还有一片没顾上修复。尚有不少官衙和民居还很简陋。看着这块冷落荒凉的角落,孔尚任发出了连连的感叹。
舆夫肩上冷飕飕,走出东门市尽头。
何处先看春富贵,路人都指亢家楼。
春节刚过,时值初春。冷飕飕的寒风吹在大地上,吹在轿夫的肩上。轿夫们依然是那么的兴高采烈。迎春的队伍已经走出主城东门了。只见前面有一片富丽堂皇的高楼大院,张灯结彩,早已是春意盎然了。这是谁家的高楼啊?经一打听,原来这里就是闻名全国的平阳首富“亢百万”家的高楼。平阳亢家孔尚任早就听说过,这是一个以经商起家富可敌国的大晋商。“亢百万”名叫亢嗣鼎,祖籍山东,明万历年间逃荒来到平阳,亢家早年以卖豆腐为生,在亢嗣鼎成年后,到江苏扬州经营盐业,在他的苦心经营下,逐步走上了日进斗金的致富之路。后来还成了全国闻名的大粮商和大典当商。亢家生意辐射全国,垄断华北和江南。扬州瘦西湖就是亢家花园的后湖。
孔尚任早年曾听说过这么一件事,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于连年战争,清廷国库亏空。康熙帝拟向全国二十二省摊派借款。当时有人出奏,晋商富有,拟向山西摊派双份。平阳亢家知道后,主动上奏,愿将全国摊派的银两由亢家全部负担。康熙帝大喜,御笔封亢家为“护国员外”。今日孔尚任亲眼观看了亢家高楼的气派和风采,才知道亢家果然名不虚传。孔尚任不由发出了连连的感叹。
坊门药酒肯遮留,红上衰颜不怕羞。
偎依花丛看仔细,春鞭打着也风流。
看到平阳城内迎春的活动搞的这么热闹,孔尚任真是高兴极了。他走进附近一个临街的小酒楼里,要了半斤老汾酒,边喝酒边看外边的文艺表演。几杯酒下肚,孔尚任更是兴奋异常。他早已忘了自己的年龄,也忘了害羞。他依偎在酒楼上的花丛旁,兴高采烈的观看街上的迎春表演。看,拿着鞭子的演员走过来了,他是准畚去东郊鞭打春牛的。孔尚任想,牛辛辛苦苦一辈子为人们耕田拉车,在迎春的季节里还要受人鞭打,孔尚任心里忽然升起一股为牛鸣不平之意。他又想到,牛是无私为人奉献的,如果能给人们带来喜悦,带来吉祥,带来好运,就是再受鞭打,也是快乐的,高兴的。更是光彩体面的。想到这里他的心才稍稍平了下来。
阴医僧道驿巡仓,头踏排来十里长 。
都插春花都上轿,官员扮就第三行。
在迎春的队伍中,孔尚任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情况,这也是一件新鲜事 。在排了有十几里长的迎春队伍中,不仅有府衙的官员,有表演节目的民间艺人,竟然还有阴阳先生,医生,和尚,道士,驿承,巡检,仓官等人员。他们都坐着轿子,头上都插着花一起往东郊走去。孔尚任对他的乡友刘青岑知府油然升起一股敬佩之意,刘知府竟然把三教九流的人也发动起来了。
“快来看呀,那报春的春官春吏来了。”
路边观看的人群中忽然有人高声惊呼。顺着他指的方向,孔尚任看到了第一天装扮成春官春吏报春的那两个艺人 也穿着昨日报春的官服行走在迎春的队伍中,就排在迎春队伍的第三行里边。孔尚任竟像孩子似的向他们挥了挥手。
马上驮来舞袖红,真娘小字似雷轰。
摇鞭指顾多相识,野老何曾放眼中。
路边观看的人群忽然欢呼着向前涌去,孔尚任也跟着人群向前走了几步。只见一个骑在马上年轻女艺人,穿着漂亮的红色舞衣 ,正在舞动长长的袖子,她手里拿着一根好看的鞭子,向人群四面指顾 ,好像她认识好多朋友,正在给她的朋友们打招呼。孔尚仁一打听,才知道她就是在当地红极一时的名叫真娘的女艺人。
孔尚任想,这位著名的女艺人,眼中全是达官贵人,富家子弟,像自己这样穷困潦倒的乡村野老,这位女艺人可能连看也不会看他一眼的。
巍峨影壁对神楼,无限春光此处收。
粉黛围中停不得,匆忙过去却回头。
迎春表演的队伍在一座高大雄伟的神庙照壁前停了下来。这座神庙就是坐落在平阳府东大街南墙下的关帝庙。
关帝庙是祭祀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的地方。关羽是唯一武将中被历代帝王尊封“侯而公,公而王,王而帝,帝而圣”的一人。关羽是平阳府管辖下的解州人。平阳府也应是关羽的老家。
平阳府的关帝庙,始建于那一年已无从考证。前朝明正统年间和明万历年间曾两次大修过。本朝康熙三十四年的大地震,关帝庙“倾塌尽废”。地震后,平阳府第一任知府王辅重建了关帝庙的前殿。刘棨知府来到这里任知府后,又重建了正殿和后寝殿。孔尚任现在看到的就是重建后的关帝庙。为了表达家乡人们对关老爷的敬意,每年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都要在关帝庙前进行表演。
今天这里更是红火热闹,人们都围了上来,观看迎春队伍的精彩表演。好像把无限的春光都集中在这个地方了。
孔尚任也挤了过去观看,忽然他发现由于自己光顾看节目表演,不知不觉竟挤到女人堆里了。孔尚任是个懂礼仪的人,他想这可不是自己呆的地方,赶快离开吧。可是这些女人们穿的漂亮的衣服和她们美丽的打扮,又让孔尚任忍不住回头多看了她们几眼。孔尚任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可不是失礼啊。
大中楼下四门通,乡俗梳妆各不同。
人到街心如推磨,东西南北看春风。
孔尚任在曲阜老家时,就听说过“平阳有个大鼓楼 ,半截入到天里头”。
他到了平阳府后才知道,鼓楼是平阳府大中楼的俗称。孔尚任非常喜欢这座大中楼,只见它巍峨耸立,冲天而起。它是平阳府城的象征,也是平阳府人的骄傲。大中楼由于建于平阳古城东西南北四街的中心而得名,但它始建于哪个年代已无从考证了。
孔尚任看到在《北史 李崇传》上有关于鼓楼的最早记载:“兖土多劫盗,崇令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棰乱击。四面诸村闻鼓皆守要路,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便尔擒送。诸州置鼓,自崇始也。”原来鼓楼始建的目的是为了防贼,捉贼。鼓楼的创始人是山东兖州刺史李崇。据说从北魏山东兖州开始,州州兴起了建鼓楼。平阳府作为河东大地的重镇,很可能在 北魏时期就建起了鼓楼。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地震中,平阳府的大中楼遭到严重毁坏。在康熙四十五年,刘棨来平阳府任知府后,才重新修复起来。
如今的大中楼,已经成了平阳府城的交通要道。在迎春活动期间,高大雄伟的大中楼底座的四门大开。来自不同的地方,操持不同的行业,说着不同的方言,穿着不同的衣服的人,从四面八方走来,争相观看迎春文艺表演。在大中楼的四面,都有民间艺人表演,人们看了这个还想看哪个,熙熙攘攘的人群像推磨一样围着大中楼旋转。其场面甚为热闹壮观。
行行队队过公堂,拜献讴歌让教坊。
管领春风官得意,乌纱尽戴亦何妨。
文艺表演队伍自东往西,经关帝庙,大中楼,最后又回到西城的平阳府衙,自发地到平阳府衙里去表演了。孔尚任也连忙跟了过去。只见 一队队一行行排列整齐的文艺表演队伍,从府衙的厅堂里穿过,他们载歌载舞的精彩表演,完全可以和那些官办的教坊里的专业艺人比美了。看到这些民间自发的兴高采烈的表演队伍,看到他们发自内心地对刘棨知府及僚属的歌颂和感激,孔尚任深深感觉到,他的这位乡友刘青岑知府,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员。他的官应该做得理直气壮,孔尚任更加深了对刘棨知府的敬重和钦佩。
各为春情闹不休,劝农巧借古题头。
谁家吃打谁家戏,世上堪怜是土牛。
演春和迎春活动热热闹闹的搞了两天,孔尚任一直陶醉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娱表演之中。他为各种各具特色的文艺演出赞叹不已。他忽然想到,之所以要搞这么大规模的迎春活动,这是他的乡友刘棨知府巧妙地运用古代流传下来的这种迎春仪式,来劝导老百姓要不误农时的好好务农啊。其目的就是要老百姓重视农业,及时耕种,祈盼五谷丰登。劝农桑是府衙长官的职责之一,刘棨知府确实是一位一心为民的好官啊。
但是孔尚任也看到,在观看迎春表演的人群中,还有不少贫苦乡民。还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屋不御寒的困难生活。虽然当朝康熙皇帝是个开明皇帝,他颁布了一系列强国富民的圣旨和政令,当朝也正走向盛世。刘棨知府也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他在平阳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灾后重建工作,但是,大多数老百姓还处于贫困之中。他们像土牛一样忍辱负重,辛勤劳动,他们才是真正值得尊敬,值得堪怜,值得同情,值得关心的人啊。想到这里,孔尚任心里感到一阵酸痛。他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羊裘黑染灶煤尘,千里来看晋地春。
官长能容屏后立,白头不是落时人。
孔尚任在平阳府地观看了两天的演春和迎春活动,心里非常高兴.他想到像自己这样一位被罢官七年地落魄之人,平时穷困潦倒,是好友刘棨知府把他从千里之外聘请过来主纂《平阳府志》,让他有机会观赏了平阳古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心里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刘棨知府非常敬重他,不仅在一些公务事上向他请教,还请他到平阳府的学校中传授礼乐。平阳府的大小官员和府志编修班子人员也都把他以师敬之。孔尚任深深体会到一个人一辈子可以没有权,没有钱,但是不能没有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像刘棨知府这样的朋友还是越多越好。他现在已经没有失落的感觉了。现在只有认真编好《府志》,才能对得起刘棨知府和平阳府的父老乡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