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的哀思
文/顾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今年的清明节与以往不同,我们家办了一件酝酿已久的大事,在清明节这天将我的父亲那座孤零了51年的坟冢迁移到我母亲的坟旁,使这对分别了半个世纪之久的老夫妻欣慰的安葬在一起,也圆了儿孙们多年的心愿。
清明这天,风和日丽,田野的泥土夹着春天的气息,沁人心扉,天空的小鸟欢快的鸣叫着,参天的老杨树吐放着细嫩的枝条,点缀着春天的绿意,山野的暖风轻柔的拂过,勤快的农民耕耘那解冻的田垅。在一阵挖掘机的轰鸣声中,父亲那低矮的坟头被打开了,棺木早已朽烂,氤氲着腐蚀污浊的气味扑鼻而来,50多年了,父亲瘦弱的躯体只剩下一具白骨,散落在泥土中,他的发服和衣物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那些残缺不齐的尸骨默默的诉说着他那英年早逝的一生。
父亲名叫沈岐芳,1927年10月出生在赤城县云州村,后随家人出口外搬到了沽源县米鸿营子定居下来。1944年被抓丁加入了国民党军队,编在第二十集团军,驻防云南。父亲经历了震惊中外的滇西腾冲战役,后来又穿越人迹罕至的野人山,参与了入缅远征军作战。抗战胜利后,因为祖母长期患病,父亲便早早复员回乡了。
父亲性情温和,心底善良,为人诚实,和任何人都相处的很融洽,名声很好,留给街坊邻居的是为人正直的极好口碑。解放后,他经历了互助组、初、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各个社会阶段。互助组时,他把家中唯一的一头牛交给了生产队集体使用,父亲也正式入股了(现在家里还保存着父亲的股金本,发本日期是1953年)。父亲在大集体年代干活从不挑剔,服从安排。听老年人说,父亲不善于做农务活,手脚慢,但他干活踏实,每天都是最后一个收工回家,但父亲对此没有丝毫怨言。他风雨无阻,不辞辛劳,和母亲默默的撑起这个家,给我们兄妹7人带来了温暖。
父亲的一生凄凉而短暂,文革期间,由于父亲参加过国民党军队,他的历史成份在在那动乱的年代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听村里人说,有几个红卫兵干将把父亲高高的举起,又重重的摔在地上,反复折磨…之后父亲就患了病,加上长时间过度劳累,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在我4岁那年(1970年)他离开了母亲和7个还未长大的孩子。
在过去的战争年代,他身不由己,他虽然参加的是国民党军队,但他的枪口对准的是日本侵略者,在腾冲战役的来凤山高地上,父亲和日寇拼过刺刀,九死一生。我不为父亲的职业而感到卑微,我感到父亲是那个时代的强者,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捍卫者,是保家卫国的热血好儿郎,是中华民族最勇敢的英雄军人……
今天,我和家人再一次触动父亲深埋地下的灵魂,要把他和母亲的坟墓合二为一。挖掘机在坟头上忙碌着,阴阳师在指手画脚的嘱咐着,兄长把父亲的遗骨细细的收敛到一起,装进特制的红布袋里,把他和母亲埋在了一起。一座新坟堆砌而成,晚辈们跪在坟前叩首祭拜,寄托深深的哀思。
坟头立了一块高大的花岗岩石碑,刻写着他们生卒的纪年和一些简史。喜的是父母在50年后终于团聚了,悲的是再也看不到父母忙碌的身影了,他们永远的长眠在这里。
父亲和母亲的一生很平凡,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非凡业举,但父母那德高望众,积惠行善的美好形象熠熠生辉,照亮了儿孙们前进的路。
如今我站在坟头的墓碑前,凭吊沉思,感概万千,父母虽然故人西去,他们的音容和精神永远定格在儿孙们的心里。
墓碑前
追思忆
唤声轻轻
触动相思泪
坟头青烟氤氲起
呼爹唤娘
满腹思言慰
今别后
难相聚
阴阳两隔
相思肝肠碎
爹娘相逢话离别
儿孙坟前
祭悼人心碎……

作者简介
顾祥。六O后。系河北省张家口沽源县白土窑乡五道沟村民。热爱文学写作,曾在国家级报刊和诸多网络平台上发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