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尚 任 在 临 汾
原创作者/翟耀文
第一章 赴平阳 修府志 感受温馨尧乡
1.好友来信
康熙四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07年的秋天,在山东曲阜老家赋闲七年的孔尚任忽然接到了老朋友时任山西平阳府知府刘棨的一封信,信中恳切邀请他到平阳府帮助纂修《平阳府志》。 收到好友的来信,孔尚任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他手捧书信,一遍一遍的读着,亲切的问候,温馨的安慰,恳切的邀请,象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刘棨是山东诸城人,是孔尚任多年的至交好友。也是一位为政清廉,体恤民情,深得民心的好官。刘棨是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出任山西平阳府知府的。当时的平阳府正是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遭受八级地震破坏后重建时期。刘棨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救灾措施。先是赈济灾民,随后刘棨知府指挥乡民同力抗灾,重建家园。刘棨在短短几年中,修葺了文庙,整顿了礼乐,修复了尧庙,重建了鼓楼,同时开拓了试院,为朝廷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经过几年的整顿重建,遭受重灾后破烂不堪的乱摊子,已是一片新貌,社会秩序井然,乡民安居乐业,市场繁荣稳定,知府刘棨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孔尚任对刘棨的这些善举,早就有所耳闻。刘棨更是一位重情重义,值得信赖的朋友,刘棨给过他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康熙二十三年(1864年),康熙皇帝南巡回京城路过山东时,到曲阜祭祀孔子。当时孔尚任正在家编修家谱,同时也编《阙里志》。乡里人举荐他到康熙面前讲经,很得康熙皇帝的赏识,不久,就被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那年他才37岁。在担任国子监博士的第二年,他被派往江南。主要在淮南,杨州一带帮助工部侍郎孙在丰办理疏浚淮河海口的工程,历时四载。这个时期刘棨多次给他写信,鼓励他要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多为百姓办些实事。孔尚任在江南任职的那些日子里,足迹几乎踏遍了南明各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结交了一批有民族气节的南明遗民。孔尚任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也接受了他们的爱国思想。在同这些遗民的交往中,孔尚任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和了解。那时他认为,他应该把这些人可歌可泣的事写出来,告诫后人,激励后人。以便从南明的灭亡中吸取教训。于是,他积极收集素材,构思创作《桃花扇》剧本。经过三易其稿,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51岁的他终于完成了《桃花扇》剧本的创作。《桃花扇》一演出,即刻轰动了京城。很快就流传到全国各地,孔尚任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桃花扇》演出成功,引起了嫉妒孔尚任的一些同僚的不满,他们就在剧本上找毛病。这些人上书朝廷,硬说《桃花扇》为南明人物歌功颂德。这些人对他百般毁谤和攻击,一时想把他置于死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也就是孔尚任写成《桃花扇》剧本的第二年,年仅52岁的他在刚升任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被莫名其妙的罢了官。值得庆幸的是康熙帝没有听信别人谗言,对他不予治罪。那个时期,孔尚任感到非常的气愤和苦闷,他仰天长叹:“命薄忽遭文章憎,缄口今人受谤诽”。青天在哪里?公道在哪里?孔尚任陷入了孤独和无助的境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棨不顾个人安稳,公开站了出来为他鸣屈叫冤。现在又冒着“犯上”的风险,诚恳邀请被罢了官的他去编纂《平阳府志》,他岂有不去之理?孔尚任心里一阵阵地感动,他对刘棨充满了感激之情。 对于刘棨任职的平阳府,对孔尚任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平阳府是他非常向往的地方。 饱学多才的孔尚任很早前就知道,平阳是华夏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期那里就有人类活动的早期文明曙光。在四千多年以前,一代明君尧帝建都平阳。西周时期,周成王曾在这里“桐叶封弟”,建立了小小的侯国:唐。周成王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一句玩笑话,使受封于此的唐叔虞成为后来盛极一时的晋国奠基者。威震天下的晋文公,也是从这里成就了赫赫“霸业”。春秋末叶,赵 魏 韩“三家分晋”,平阳曾是韩国早期的都城。汉高祖刘邦将自己最信任的丞相曹参封为“平阳侯”,食邑10630户;汉武帝时抗匈奴名将卫青,霍去病就诞生在平阳;魏晋六朝时期,内迁的匈奴贵族刘渊从离石起兵 ,以平阳为都建立了汉国;东晋时期的和尚法显,是历朝历代第一个赴“西天”天竺国取经的人,而法显和尚就是平阳人;隋文帝统一各国后,平阳成为隋朝在北方沿边设军事总管府的五大总管府之一;唐代设置藩镇节度使,平阳为晋州;到了明代 ,山西共有5府16州79县,而平阳府是山西最大的府,管辖着蒲(今永济) 解 (今解州)绛(今新绛)霍(今霍州)吉(今吉县)隰(今隰县)6州28县。到了本朝康熙年间,平阳府仍为山西九府中仅次于太原府的第二大府。平阳府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光无限,现在经过老朋友刘棨知府的精心治理,平阳一定又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如果能借此去平阳府走走,那对自己也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可是他转眼一想,自己这么一走,至少也得半年时间。家中还有八十岁的老母亲,留下妻儿老少,自己又实在放心不下。孔尚任拿着老朋友的信,在那里反来复去的看着,就是拿不定注意。 原来孔夫人在门外站了半天了,她没有进来是怕打搅丈夫看信,现在看到丈夫犹犹豫豫的样子,知道他的心事是放心不下她们,就推门走了进来。 “我此一去 ,最短也得半年时间,家中的事有劳夫人了。” “老夫老妻还客气什么,家中老母自有我照料,老爷放心走就是。” 妻子一副轻松的样子,孔尚任知道这是夫人故作轻松让他看的。 孔尚任望着满头白发的妻子,心中觉得老大的不忍。妻子和他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共同生活了这么多年,他没有让妻子享过一天福,反而让她经常跟着他担惊受怕。他欠妻子的太多了。现在妻子身体并不太好,自己怎忍心再离开她呢。 “刘棨知府既是你的至交好友,又是一位勤政廉洁的好官,更是当今名望之士,今日相邀,一片诚意,怎好不去呢。” 孔夫人一边给孔尚任倒茶一边说,她接着说:“老爷年龄也不小了。平阳府又在千里之外,老爷一人去我也不放心,我考虑了半天,还是让佃野弟跟老爷去吧。” “这怎么行呢?家里人手本来就不够,我怎么能再拉家里人呢。” 孔夫人见孔尚任还是不愿意的样子,就坐到他的身旁拉住他的手说:“老爷还是不放心我们,现在已是深秋,冬天也快到了。家里也没有多少活可干的了。有佃野弟跟着老爷,我们也放心。” 孔尚任夫妇正在书房坐着说话,忽然听到家人在门外喊。孔尚任忙叫家人把信送进来。 2、途经霍州
话说孔尚任接到平阳知府刘棨的来信,邀请他去平阳府编纂《平阳府志》,他正和夫人在书房商议去平阳府的事。突然听见家人在门外喊山西又来信了。原来信是霍州知州孔兴琏寄来的。孔兴琏也是曲阜人,与孔尚任是族亲。他早就对孔尚任这位多才博学的文学家兼戏剧家的本家族亲充满了崇拜和敬意。当他知道了刘棨知府邀请孔尚任编纂《平阳府志》时,非常高兴。霍州就在平阳府的管辖之下,也是孔尚任由曲阜去平阳府的必经之路。于是他就邀请孔尚任路过霍州时一定要先进去住几天。
孔尚任知道,霍山是古代帝王封号五镇的中镇宝地,也是贯穿山西南北的交通要冲。霍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中州重镇,河东屏障之称。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设置彘县,东汉改为永安县。隋代改霍邑县,唐 五代 宋 金元均为霍州治,明初废县并入 霍州。本朝仍为霍州署,隶属平阳府。孔尚任很高兴去霍州署看看,他把信递给夫人说: “孔兴琏来的,让我路过霍州署到他那里住几天。”
孔尚任立即给孔兴琏写了回信,说了他大概到霍州署的时间。 第二天一早,孔尚任辞别老母,背上夫人给他准畚好的行装,遵照夫人的吩咐,带上弟弟佃野一路向山西走来。 由于赶往平阳府心情比较迫切,一路上孔尚任顾不上观山看水,他们翻山越岭,披星戴月,艰苦跋涉,受尽了千辛万苦。但五十九岁的孔尚任却精神焕发,毫无倦意。 到了十月初六中午时分,孔尚任兄弟按照和孔兴琏知州约定的日期,终于来到霍州地界。 佃野突然叫了起来。孔尚任抬头一看,只见霍州城外立着一队人马,旁边放着两架轿子。孔兴琏正远远向他招手。原来孔知州带着他的属僚到城外迎接他们来了。 孔尚任一阵的感动,他赶忙跑了过去。族亲相见,格外激动,他们拉住手致以互相问候。孔知州赶忙把孔尚任让进轿内,让佃野骑上马,一路回霍州署衙。 霍州署衙位于东大街的北侧,孔尚任一到署衙门口,就被这座恢宏,庄穆,典雅,壮丽的古代建筑吸引住了。他要求停轿,他要走下来好好看看这座署衙。孔兴琏劝他说,您今天远途跋涉,走的太累了明天再看不迟,但孔尚任执意要看。孔知州只好下轿,他让随行人员先回署衙,自己和孔尚任兄弟一同步行。他一边走一边给孔尚任介绍说: “霍州这座署衙原是隋朝中郎将宋老生的幕府。宋老生生性刚烈,英勇忠直,平日深爱百姓。隋大业13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长驱直逼霍邑。宋老生驻守霍州署,率兵抗拒唐兵。李渊久攻不下,又遇霪雨连天,就打算退兵回太原。李世民哭谏不让其父退兵。后来李世民设计偷袭隋兵,宋老生血战身亡。”
“霍邑一战为大唐建立奠定了基础,李渊攻克霍邑后,挥师沿汾河直下河东,又入关中,一路所向披靡,连克数城,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最终攻下长安,隋王朝彻底灭亡.”
孔兴琏说:“因为隋朝再没有宋老生这样的忠勇大将了,霍邑战后,当地百姓感念宋老生的恩德,寻到其遗体并将他厚葬在他战死的地方。” 孔尚任站住了脚,似乎在思索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无限感慨地说:“是啊 ,象宋老生这样的忠勇之将,可惜没有遇上明主,白白丢了性命,老百姓忘不了他,我们更应该缅怀他。” “这座幕府到了唐代,成了唐代名将尉迟恭的帅府行辕。元大德七年(1303年)这里发生了大地震,原有建筑全部毁坏。第二年,监州失刺不花和时任霍州知州李伯渊重修了霍州署衙,后经过前朝和本朝历任官员增补修葺才成了现在这个规模。” 孔尚任认真地听着。他对这座规模宏大,古朴典雅的古建筑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说着说着他们就走进了署衙。首先映入孔尚任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牌房,只见牌坊底部由四根并列大柱支撑,构成了三个门。中间的门较大,两边的门较小。顶部由圆檩,方桷,斗拱,筒瓦构成,琉璃剪边,灿烂炫目。中门楣顶木格内南边书写“古霍名郡”,北边书写“保障三城”。孔兴琏解释说: 孔尚任点头称是。两边小门框的斗方上,左写“平理”,右书“保厘”。牌坊的北面,有一座雄伟高大的谯楼,谯楼顶部有两层楼阁,飞檐翘角,富丽堂皇。谯楼门洞之上书“拱辰”两个大字。孔尚任指着两个大字说: “拱辰二字出自咱们老祖的《论语》,原文是‘以政为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是说,执政者如能以德感人,则天下人就纷纷跑来归顺于他。是这个意思吧?” 走到仪门前,孔尚任停住脚步,他上下拍了拍身上的衣服,又认真地整了整衣冠。佃野也照着哥哥的样子整了整自己衣服。然后孔尚任就仔细打量起来这座仪门。只见仪门基座高达八九尺,东西宽三四丈,南北进深九尺有余。面阔三大间,房基高两丈多,周围四梁八柱,五檩四椽,檐檩上七组斗拱。房的中间有一东西横壁将整个仪门建筑分为前后两大部分。横壁中间支撑两根大柱。直顶房脊檩。房间空旷敞开,立有四根明柱。前有宽一丈二三的18级台阶,台阶两侧有石狮一对,端守大门。两头狮子神态不同,一个呲牙裂嘴,如有所语。一个抿嘴翘鼻,若有所思 。
孔尚任不由地对这精美的工艺发出了“啧啧”的赞美之声 。 仪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门,东面的叫“喜门”,也叫“人门”,供平时车马行人出入。西门叫“绝门”,亦称“鬼门”,那些被判死刑的犯人即从此门被推出问斩。孔尚任对孔兴琏说: “孔孟之道在于仁义治国,礼仪教人,千万不能滥用酷刑啊。” “家亲教诲的极是,自我来霍州署衙,还没有从西门推出过人”。 自从孔尚任来霍州署他就一直以家亲称呼孔尚任,他觉得这样称呼更亲切些。听了孔兴琏的话,孔尚任满意地点了点头。 从仪门往后走,就是孔兴琏办公的署衙大堂了。大堂的前边六七丈的地方,建有一座牌房式的小建筑,建筑正面石碑刻有前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霍州知州褚相撰写的“戒石铭”。只见上面写道:“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君之安民,以奉天也。体君之至意,以行安民之政者,守与令之。明此之谓敬天,懋此之谓忠君,尽此之谓共臣。嗟夫。戒石之文,百官之箴,洋洋,出自圣神,凡我同寅,恪守明征。毋负于君,毋病于民。王法天道,凛然是承。”碑的左边立一石,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碑的右边亦立一石,刻有“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犯,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右边这段名箴是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霍州学正曹端所题。 孔尚任看了这一碑两石上面的刻字,知道这是他的族亲孔兴琏仿效古代清官为官的座右铭,他心里一阵叫好,他觉得他的这位族亲为他的家族争了光,确实是一位勤政廉洁爱民务实的好官。他从心底升起了一股对孔兴琏的敬佩之意。孔尚任对孔兴琏说: “这些箴言古训,确实是古人总结的为官之道,象曹端这样品行端正,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却得不到重用,仅做了州府学正这样的小官,而那些胸无点墨,不学无术之人,却做着高官享着厚禄。这是国家之不幸,是社会之不幸。家亲属下如发现有济世之人才,可破格而用之。” 孔尚任第一次用家亲回称孔兴琏。孔兴琏连连点头称是。 霍州府衙大堂是一座高大雄伟,古朴典雅,结构俱佳的元代建筑。大堂面阔进深各五间,采用减柱式的营造方法,使得大堂内显得开阔宽敞。大堂内的后梁额上,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正大光明”四个大字。由三木相接构成的后槽额枋,正中有一短梁,粗约二尺有余,长约六尺。孔兴琏说这根短梁为“茹茹木”,是镇堂之宝。最让孔尚任惊奇的是,大堂外面还有一层抱厦,当地老百姓叫卷棚。抱厦为三大间,东西宽三丈多,南北进深两丈有余。抱厦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四梁八柱,五檩四椽。脊檩离地面两丈一二。两根粗约四五尺的大檩前后贯穿两端。八根大柱粗约三尺,柱底有雕花鼓型石基。抱厦额枋上挂有前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霍州知州褚相亲笔题写的“亲民堂”三个大字的牌匾。抱厦明柱上镌刻着两幅楹联。 第一幅是:
第二幅是:
我虽爱民毕竟见官非好事,
尔如责己须知恕彼即便宜;
孔尚任看了这两副楹联,连连拍手叫好,他对孔兴琏说:“这两副楹联第一联劝官,要求为官者必须守职尽责,谦恭为民。第二联劝民,要求为民者必须宽人克己,忍爱处争。这样,为官者才能受命无愧,为民者才能神静气清。家亲把这两副楹联挂在这里,律己教民,其勤政爱民之心昭然若揭。家亲能如此为政实乃国家之幸,百姓之福,更是我孔门之荣也。”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宋太祖曾经说过,‘洞开重门,实如我心,少有私曲,人皆见之。’如果为官者都能如霍州署衙内牌匾楹联所示去做,上察圣意,下恤民情,恪遵职守,秉公废私,何愁国家不繁盛,天下不升平,百姓不安居乐业呢。” 孔尚任能来到霍州署衙,孔兴琏知州非常高兴,他把孔尚任兄弟安排在署衙最好的客房内,当天晚上又举办了接风洗尘的宴会。 此后的几天里,孔知州在公务之余,陪孔尚任弟兄游览霍邑古城,观看中镇霍岳风光。孔知州还陪孔尚任拜访了当地的一些文化名流。 霍州古邑悠久的历史,迷人的山水,源远流长的文化,和丰富多采的民俗民情,深深地吸引了孔尚任,也深深的打动了孔尚任。 一天,风和日丽,天高气爽。孔兴琏特地邀请孔尚任一块去谒拜的轩辕台。 轩辕台位于霍州城北的一座小山上,这是为黄帝建筑的一座祭祀祠,历经战火,遭到毁坏,孔兴琏任知州后对其进行了大规模修复。 孔尚任对这位中原各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是非常崇拜的。他知道黄帝不仅打败了炎帝,消灭了蚩尤,统一了中原各个部落,还发明了舟车,养蚕,文字,医学,音律,算数等等。特别是流传至今的《黄帝内经》是孔尚任最爱看的。 孔尚任登上轩辕台后,他为这里迷人的景色和宏大的建筑而感叹。他情不自禁地在轩辕台的题诗壁上写下一首五言律诗: 孔尚任在这首诗的前四句中,用生动形象的诗句,描述了中镇霍山轩辕台高峻的地势和夕阳照耀下的四周美丽的环境。高高的丛祠有一级级与云齐的石台阶。霍山岭上存有常年的积雪,山下流动的小河和村庄中飘出的缕缕炊烟。好一副美丽的图画,好一个动人的景色。在这首诗的后四句中,孔尚任则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在重阳节以后,我登上了太行山西边中镇霍山。想不到我在这里成了客人,我家乡的路应在哪里呢?正在思念时太阳已要落山了。
孔兴琏等随行的人员一起 鼓掌叫好,说这首诗写的太感动人了。孔尚任冲大家拱了拱手,就急步向山下走去,众人见他两眼饱含泪水。 时间过的真快,孔尚任到霍州署已十天了。孔尚任急于赶往平阳府,就去向孔兴琏 辞行 。孔兴琏不忍心就此离别,他对孔尚任说: “今天正好是十月十五 , 晚上我设家宴咱们来个观菊赏月如何?” 当天晚上,孔兴琏知州早早在自己的后花园中摆下筵席,专门宴请孔尚任兄弟。说不完的家乡话,诉不完的离别情。俩人越说越投机,越说越高兴。孔尚任本来就不胜酒力,在热情好客的族亲招待之下,再加上和孔兴琏谈的非常痛快,不知不觉孔尚任竟喝多了。 回到客房后,孔尚任久久难以入睡。他望着窗外圆圆的明月,看着孔兴琏为他 插放在客房花瓶中的菊花,他想到孔兴琏对他的尊重和盛情招待,他又想到在这花好月圆之夜,自己远离家乡,不觉思绪万千。他看了看站在自己身旁正端茶倒水的弟弟佃野,就再也坐不住了。孔尚任披上衣服来到书桌灯前,提笔写了一首五律: 写完,他低声吟咏了几遍,又叹息了几声,才上床睡觉。佃野见他睡着了才悄悄关门出去。
孔尚任要走了,孔尚任要离开霍州署的消息不胫而走。霍州城内的文士名流,达官贵人,甚至普通百姓不约而同的来到霍州署衙为孔尚任送行。一时,连署衙吃饭喝水用的碗都不够用了。大家都对孔尚任恋恋不舍,都想多看一眼这位才华横溢,饱经风霜的孔子第64代后人。人群中有位老人提议说:“孔先生一走,不知何日方能相见,是否能请孔先生留下诗词墨宝?”
大家齐声赞同,孔知州立即命人准畚文房四宝。孔尚任的心情非常激动,他连连说:
“恭敬不如从命,我写我写。”
只见他饱蘸浓墨大笔一挥,不一会儿,一首五言古风一挥而就: 在这首诗中,孔尚任真实地记述了自己在霍州署停留十天的所见所闻。他感谢孔兴琏和霍州友人们对他的盛情,“亲串不约来,官府无余碗。”他赞扬了孔兴琏任知州时的政绩“政闲衙鼓稀,饱食恣疏散”,政通人和,百姓乐业。他说,本来自己在霍州住了十天,心情非常的愉快。自己很想再多停留几天,但现在不行了,平阳知府已催自己赶快去编纂府志:“剧欢旬日留,平阳催就馆。”他想到自己今后将要四处飘泊,今天离别了亲朋,以后能不能再相见,机会一定是很少了,为此,他发出了无限的感慨:“人生若飘蓬,此会再亦罕。” 这首诗写的实在是太好了,正当众人对孔尚任的诗赞不绝口时,突然有人报:平阳府有人求见。


作者简介:翟耀文:笔名愈嘉,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曾任临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现为山西省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文学诗词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山西作家协会会员、山西诗学会常务理事、临汾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临汾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临汾市楹联学会副会长、临汾市东方诗书画院副院长丶临汾市平水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等。出版有诗词、楹联、散文丶小说、论文、诗词写作讲座、国学讲座等专著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