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安兴老师《党魂是怎样炼成的》连载(四)

四、底气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政权?用习,总的话说,就是“接地气”。那么,“接地气”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联系群众。当初共产党搞土地革命,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感召,吸引百万农民投入到共产党的旗帜下,参加工农红军,进行武装斗争。这是最大的人力资源,兵力资源。
农民是共产党革命的本钱,毛泽东概括为“人民战争”。他解释说:“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部队补给,都来自农民。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要站住脚,必须获得群众的拥护。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得出一个理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么?那末,就得与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与生活问题…”他谈到这种因果关系时说:“我们是这样做了,广大群众就必定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的旗帜。”事实证明毛泽东所预料,老百姓用南瓜、红苕养育了共产党,养育了红军,使红色根据地发展壮大。
在红都瑞金,作为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躬亲为群众打井,解决吃水难问题,传为佳话。我读小学时,就上了这一课。流传的民谣:“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毛主席。”
把普通士兵当成亲兄弟,打成一片,部队才有战斗力。军长朱德同战士一起,挑粮上山,贺龙与士兵在稻草上睡觉,陈毅同战士们在一个锅里吃饭,大伙儿同甘共苦的快乐,士气高昂投入战斗。刘伯承与彝族的小丹结为兄弟,帮助带路,让红军长征突出重围。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发挥了天才宣传家的才华,让红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每打一次胜仗,每到一地,用打动人心的口号,帮助老百姓做实事,分给他们粮食。使之得到实惠,受到感动。不失时机宣传红军的神圣使命。让他们把子弟送到红军队伍中来。
在陕北这个贫瘠的土地上落营,毛泽东入乡随俗,凭借着地理位置,与老乡们融合在一起。他把根扎在人口大岁数的农民之中,把蒙古、具有突厥血统等少数民族拉在自己周围,一个统一战线在形成。
在这里,毛泽东如鱼得水,很快获得了贫苦农民支持。他打出了一张大牌,名曰“人民战争”,大牌上最靓丽的字眼就是“民族”两个字。他对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共产党最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和我们后代子孙的命运。”以此赢得了民心。

又有了大本营。陕北的刚毅雄浑粗犷拥抱着共产党,穷苦老百姓盼来了救星,水乳交融在这片土地上。预兆着不期而遇的大礼,命运将发生重大的转折。
沉淀亿万年的黄土,凛冽寒风挟裹着黄土高坡的烟尘,迎接共产党这个久违的主人。
曾经托举周秦汉唐帝国的沃土,千年的王气,以“民为邦本”的眼光,审视共产党的到来,似乎与共产党很投缘,对共产党情有独钟。牛气、虎气、王气这里交融。一拍即合,偏心地悄悄输送在共产党的身上,让共产党尽情的吸足,凝成富厚的底气,不同于石头的六朝流水,颇异寻常的辉煌㡳蕴。
运筹帷幄的指挥中心,在高原上大展鸿图。自古以来,从这里发迹,由北到南的席卷,虎贲三千的骨干,分香到了东北抗联,改头换面的八路军网络在华北、西北,扩面空前。北中国渐渐投入共产党怀抱。
敌后武装斗争,如地大喷发。日本人“扫荡”,企图割断共产党与老百姓的联系,绞尽脑汁,却不能如愿。老百姓把心拴在共产党桩上,日本人无可奈何。在广葇的北方土地上,共产党下了一局大棋,把日本人围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八路军像滚雪球那样发展,短短的时间,由3000多人,发展到40万之众。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口号在南方响彻。新四军与人民的鱼水情缘,难解难分。华中、华东、西南、华南地区星罗棋布。天之涯的琼崖纵队,横戈跃马,在敌占区插上一把把尖刀。军力不下于30万,牵制着日军。共产党软实力与硬实力,发生巨大变化,今非昔比。
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赢来了抗战最终胜利。中国的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大决战,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抉择。美国与苏联都站到了蒋介石一边,国民党暂时占优势。
决斗场首先在东北展开。共产党用土地改革在这里收获人心,战役未来打响,分得土地的农民,象潮水般的涌向共产党。天秤失衡,解放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辽沈前线听到解放军喇叭广播声:“蒋军弟兄们,家里分了田,日子过得好吗?”攻心战让成建制的临阵倒戈。炮火与肢体搅合在一起,关起门来,吞噬了国民党50多万部队。

抗战胜利后的蒋介石,走下峨眉山。他的那些大员忙于接收抢财,法币贬值,物价飞涨。他部队急于占领城市,却被那些信仰毛泽东的农民把铁轨撤毁,背到山里。在城市,人心倾向共产党,“要饭吃,反内战,要和平,要自由”的游行口号,罢工、罢市、罢课的浪潮彼此伏,人儿向背已经泾渭分明。
一位来自湖北的青年将军林彪,一下发了大财,100多万部队浩浩荡,挥师出关,压到了华北平原。聂荣臻、杨成武们拿下保定中小城市,在天津解决了陈昌杰,南北合围,北京是如铁桶阵的围住。傅作义如热锅蚂蚁。兵不血刃,创造了“北平模式”。东北、华北连成一片,共产党稳操胜券。
与此同时,粟裕、陈毅、刘伯承、邓小平、谭震林导演的大戏,用简陋招待超过自己的客人。杜聿明、黄维集团50多万装备精良的劲旅斗牛场,却举起了双手,当了败军之将。战役还未打响,老百姓手推独轮车,冒着严寒,给解放军送粮送弹药,壮观的场面,陈毅形象的总结:“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四野、二野百万大军云集长江北岸。沿线的渔民纷纷捐出各种船只,渔民们自发奋勇组织起来,冒着炮火,摇橹鼓帆的飞箭,把人民解放军送过长江。一路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一直打到海南。
天安门上,毛泽东一声“站起来”,一个普通朴素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共产党的苦难与辉煌的历史上,得到了验证。
在共产党胜利的前夜,蒋介石在一次国民大会上承认,共产党比国民党更有献身精神,为中国人民服务得更好。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说:“蒋介石的部下用大部分时间修筑自己的安乐窝,毛泽东的部下却喜欢跟泥巴腿子打交道。蒋介石寻求着军事手段解决共产党问题,结果既丢了军队,也丢了中国人民。”一个外国人,这样看待国民党与共产党,毛泽东与蒋介石。



潘安兴老师简介
潘安兴,本名潘兴家,自号木兰山樵。西陵布衣,普陀知客。一九四九年十月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高级政工师。当年老三届,经历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辞赋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黄陂诗词学会副会长,黄陂二程研究会理事。《钰山赋》曾获全国征文二等奖。主编有《木兰山诗词集》,著有《龙腾华夏千秋一统赋》、《中华大家庭赋》、《人间万象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