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散文)
祭罢新社祈丰登,土爷施术赐明英
南北地头多墓冢,清明祭扫雨纷纷。
清明之当日,淝水徐墩徐氏宗亲,来到支派始祖徐献公坟冢前:虔诚新添冢上土,洒酒焚香祭祖尊。铭记训规绵久长,先辈仁德荫贤良。
去年,因疫情不能集体进行祭祀活动,时隔一年再相聚,大家嘘寒问暖,谈笑风生。午饭时,宗亲们家事国事身边事,大家都有讲不完的话:抗疫取得了胜利、农村都脱贫了、国家给受洪灾群众救助多少钱、总书记领导的真好啊!等等。

祖坟,有‘坟冢墓陵’之称:即高出地面的称:‘坟’与地面一样平的称‘墓’高出地面较多且较大的称‘冢’葬帝王诸侯的称‘陵’据此,徐氏一世祖的坟,是冢或称坟冢。
祭祀先祖,寻根溯源,淝水兴邦,徐氏昭彰。徐献字始寓公,淝水徐墩徐氏尊为支派一世始祖。自明朝成化二年,即公元1466年,献公携子‘宗四宗八宗九’从庐州迁至于此。距今已五百余年。
朴耕秀读枝叶盛,鸿绪百代福满堂。徐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勤奋耕耘,繁衍生息。现已传至二十世孙,有丁口三仟余人。做为献公的后裔,他们勤于陇亩、泽以诗书;改革开放后,又有许多族人进城务工经商,成为新时代的市民,都各有建树。但他们仍留根于祖居之地:或亲人,或房屋和宅基地等。每当重大节日,他们长途奔波,‘只图个团团圆圆’。一些逝去的长者‘归天’后,也‘落土’于徐家老坟地。
多少年追寻,多少次叩问: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一生情,是土地的芳香、儿女的心肠,是忘不了和挥之不去的那些事和物。始祖的坟冢历经数百年,经多次修缮培土,至今仍香火旺盛绵延不断。阴阳虽阻亲情路,相念能萦华胥园。昭显吾族尊祖睦宗之孝道文化。
古冢生古树。献公坟冢上生长着两株桑树,树龄已逾百年。‘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唐,徐凝【古树】虽然先后遭遇三次洪水决堤破圩‘1954、1969、2020’ 历经万劫仍绿荫蔽日,显示强大的生命力。有道是古树通人性。真可谓‘乘先祖之仙气’‘显古树之灵性’‘通人之悟性’合欢树---两树相拥相依。古树,赋予人们几多遐想和感悟:‘和、信、义’!和亲睦邻,诚信忠义。是我立族兴族之根本。无声的‘智慧树’好象在默默地诲人不倦地,教导着族人众亲如何做人做事。古树常青,家族昌盛。每次祭祀先祖,也瞻仰古树,供奉祭品,祈福族亲顺达安平。周恩来在论家谱时曾说:‘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祖国’据说,总书记来安徽考察时,对于农村拆迁曾指示:要留住乡愁。故乡故土,是游子之根,也是故乡人的根,所以留住乡愁是人之一种情感。
淝水徐墩徐氏古代多有帝王将相名人:诞公偃王有德望,仁政先躯不寻常,一善染心,万劫不朽。达公冠居明朝开国第一大将,谥封:‘中山王’纵横驰骋疆场,东海家声彰扬。徐献公是达公的六世孙。明常公至孝父母,丧于墓庐,其子孙继孝庐墓之,感动天地,其孙惟勤公在凤阳的家里,红紫牡丹变为白色而戴孝之。当代,有老八路徐世长,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斗中,牺牲的徐世发烈士。进入新时代,子姓氏人创造谱写着崭新的族史、家史、个人发展奋斗史。更有族之精英:富贵荣华显六亲,东海世德扬家声。古冢古树,年代久远,应属於文物一类,具有一定的研究利用价值。其历经的沧桑和厚重的历史,承载着已然进程的印记。是获取和丰富乡村史,家族史的实物材料。由此可见,徐氏人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待开发挖掘和利用。
徐昌年
2021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