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蘑菇的经历
文:讷言
诵:时光
小孩子的胆子是练出来的,越练越大,胆子越大活动范围就越大。
起初我们跟着大人到外村看电影,后来就敢自己逛集,虽然兜里仅有几毛钱,却总是买成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我们的胆子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大概是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吧!我们的胆子就相当于大人了。这年夏天雨水特别多,山上的蘑菇长得特别好,有一些大姑娘就成群结队的到山上采了回来。我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受鼓舞,小鸡儿炖蘑菇的香气顿时凭空就扑鼻而来。我们几个玩伴都非常想去采蘑菇,可是我们附近的山上没有,要采蘑菇,只能到30里外的徂徕山上去。
徂徕山在我们这里俗称陀螺山,然而她并不像陀螺,陀螺山就在我们村的西南方向,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她,连绵不绝,云雾缭绕,是我们倾心向往的地方。前几年父亲叔叔们就是从那里推来的松枝当柴火,那浓绿的成簇的针叶我还是第一次见,心里老是想:“怎么还有这种形状的树叶?”最迷人的是那塔状的松朵,层层叠叠,煞是好看,再去的时候非采一些回来不可。
天终于放晴了,玩伴们就来约伙采蘑菇去了。我兴高采烈,可是随即母亲就给我泼了冷水,她说:“昨天,我听西院里你二姑说,柴庄里一家人吃了自己采的蘑菇中毒死了,你不要去了。”“我从来没有听说吃蘑菇会中毒?”我反驳道。“不信,你问你二姑去!”我知道母亲说这话的目的是不让我去,她老是担心我年龄太小,道路又遥远。可是说好了的事情怎么能不去呢?
无论母亲怎么阻拦,我还是挎着铁箢子出了门。“拿上煎饼,拿上披头,夏天说下雨就下雨!”我仓促之间,拿了三四个煎饼,包进一块塑料布里就溜出了大门。
可是等我们刚要走出南门口的时候,顶头遇到了生产队长,他一听说我们要去采蘑菇,非要拦住我们去割草喂牛不可,说什么这几天下雨,牛没有草吃,都饿得“哞哞”叫了。割草喂牛是大孩子的任务,管我们屁事儿?我们一哄而散,生产队长一个也没拦住我们。我们有的从西南哨出的村,有的从西门口出的村,有的是从豁口出的村,都不约而同来到古塔前集合,齐了人后我们一起向徂徕山出发了。
时间是下午,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孩子头陈下子为什么选择下午出发,说好了,到时候在人家的大门底下住宿。在外地住宿,我还是头一回呢!我们期盼着这童话般的经历。
30里路对于我们而言并不轻松,关键是我们还不认的路,需要一路打听。这不用愁,随下子有一张灵巧的嘴,见了大人就叫大爷,大爷们见是一群孩子,都详细地告诉我们道路的走法,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经过一个下午的跋涉,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来到了徂徕山下的一个村子。
这是一个小山村,只有几十户人家,我们发现了一座学校,只有一排教室,教室在一个大石堰下面,大石堰的上面是一个操场,不很大,一头宽一头窄,但也有两个木头打造的篮球杆。我们在大石堰上坐下来。村里的一群孩子也来与我们作伴,老师也来了,问长问短,一个邻居家的孩子还给我们提溜来了一壶开水,拿来了两个大碗让我们喝,我们喝着开水,吃着煎饼,第一次觉得母亲摊的煎饼是那么香甜。清凉的山风吹拂着我们,我们觉得非常舒服,这里可比大门底下强多了。这一夜我们彻夜未眠,村子里的孩子也陪了我们一夜,我们非但没有觉得寂寞,倒还觉得非常幸福。
天快亮的时候,村庄里的孩子们又告诉我们:“采蘑菇你们得跟着大人去,他们知道哪里有蘑菇。”
不一会儿,一群大姑娘就挎着篮子要上山了,我们就跟着她们一起出发了。山路上到处是低垂的云,我们就像天神一样从中间穿梭。山顶上闪电一阵接着一阵,只是没有声响。电光给红云镶上了银坠儿,给黑云镶上了金边儿。这时,天上的云就像披金戴银的非洲姑娘。我们继续前进,第一次见到了长在山坡上的松树,亭亭玉立,非常好看,那山路也时而陡峭时而平缓,山崖下面还有野生的金针,山涧里的山水“哗哗”的响……这一切吸引着我们,我们哪里还有心思采蘑菇?出发不多时候,我们就被当地村庄里的大姑娘们甩掉了。
没有人带路我们就自己走,过了一会儿,我们竟然在高耸入云的大松树底下捡到了我们要采的蘑菇,我们没有找到蘑菇多的地方,费了好大工夫,才采了半铁箢子。
我们采蘑菇的兴头正浓,可是,天公偏不作美,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好在没有打大的劈雷,雨太大了,带来的那点披头哪里管用?我们被淋得像水鸭子一样,全身的衣服都被淋透了。铁箢子里也不时会下上水,我们只好用手罩住蘑菇滤掉水。我们决定寻下山的路,可是,忙着采蘑菇的时候,又远离了人工修的路,现在想下山,没有那么容易了。向下看去,到处是悬崖绝壁,怎么也下不来。天无绝人之路,我们只好横着走,不信就找不到路。终于,我们找到了路,不一会儿就下到了山下的一个看上去没有边际的大果园。这个时候,带来的煎饼早就吃光了,我们只好摘苹果吃。我们本来想找到原来住的那个村庄暂避一时,等雨停了再上山采蘑菇。可是,一个靠山的村庄也没有找到,我们走了好远才找到村庄,雨也停了,可是徂徕山却已经离我们很远了,我们都不打算回去采蘑菇了,而是打算回家,这个时候,我们发现铁箢子里的蘑菇在雨水的浸泡下已经开始腐烂,可是有谁在乎呢?我们要的似乎不是吃蘑菇,而是采蘑菇而已。回家以后才想起来,由于下山仓促,把采松朵的事儿就忘了,遗憾得很。任凭父母怎么埋怨,我们也不后悔,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后来我长大了,才知道我们去过的徂徕山上还有一个光华寺,与我们村里的青龙寺有着相同的溯源。唐代大诗人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曾隐居徂徕山,日夜酣歌纵饮,谈禅悟道,诗文唱和,放浪于山水之间,被人称为“竹溪六逸”,李白把徂徕山作为了改变其人生命运,实现他人生理想和抱负的一个新起点。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省第四支队在这里发动过徂徕山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徂徕山美丽的山,徂徕山神秘的山,徂徕山革命的山。

讷言(吴丰贤):微信名取自《论语•里仁》取“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之意。原名吴丰贤,济南市莱芜区人,陕西师范大学网络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大专文化,教学之余坚持写作,吴伯箫研究会会员。
获得过牛泉镇德艺双馨十佳个人、莱芜区绰约课程一等奖、莱芜区读书活动一等奖、莱芜区德育课程二等奖,莱芜区新教育先进个人、莱芜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书法协会教育分会硬笔书法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散文《神奇的大汶河》获全国首届吴伯箫散文大赛优秀奖,作品入选获奖作品集《汶水流韵》,教学论文《建立课程设置与档案管理新机制》获得全国“兴学育人”大奖赛二等奖,作品入选获奖作品集,教学论文《浅谈新教育》在《中国体卫艺》上发表,教学论文《浅谈快速作文》发表在1997年《中学生》作文导航栏目,短篇小说《一盆黄菊》发表在《山东文学50年阳光丛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刘仲莹传》(45万字)、《汶水情深》、《车子的故事》、《生产队的记忆》、《太史第》,中篇小说有《打牌》、《浑浊的汇水河》,短篇小说有《战火烧不到的地方》等。在美篇上发表作品共1200多篇。
个人专题片:人物故事|吴丰贤,追寻先辈足迹,在原莱芜电视台(今济南电视台鲁中频道)播出,在原莱芜电视台制作的村庄影像志•吴小庄(1~6集)中出镜,并为此片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史料

朗诵简介:
时光:河北唐山人,喜欢唱歌,喜欢诵读,喜欢在唯美的声音里享受悠然的心境…
“芃芸国风”主播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