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节 ll 知青怀旧故事
乡村母亲走了
作者:陈小波 诵读:怡 霖
一
早晨接到爱珍从汾阳打来的电话
“小波,俺妈走了,昨天夜里
你周二能不能回来一下?”
声音平静一如数十年前的她
85岁的池韩氏走了,我相信
如果听到这个消息 有三个最难过的人
我一定是其中之一, 我也相信
如果她最后说 谁是她最亲的人
数到第三个一定是我
我十七八岁就住到她家了我先住的那间村外的窑洞住不了了
孤独、害怕,只听到狗叫看不到人影
放工回来还没做完饭就又要下地
我已经忘了怎么就住到爱珍家里了
只记得住到她家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婶

二
大婶干净利索 长得不好看还没有生过孩子
但善良、仁厚、勤劳、聪慧
他们家是全村最干净的家印象中大婶就没有闲的时候
永远在干活把家里擦抹地一尘不染
无论田间、村头
她从不像一般村妇那样嘀嘀咕咕
说了东家说西家
更不见她抱怨
安然接受命运给予她的一切
全村没人敢小看她

三
我和大叔、大婶、爱珍、明泉住在一条大炕上
把分得的粮食全放在她家大婶待我就像自己的亲闺女
从不会让我饿着或气着
那时每一家都缺吃少穿
每天中午饭过后
劳动到再晚回去也没吃的了
农活常常从下午一、两点 干到伸手不见五指
回到家我饿的发晕到处找吃的
甚至到大婶蒸窝头的笼屉上找窝头渣子吃
大婶过来拍拍我:你不是困了、累了吗
快去睡吧 睡着了肚子就不饿了
我躺在炕上伸手摸我的肚子
肚子瘪瘪的 啥都没有
肚皮离炕只有一寸

四
我下乡带了几本书
《战地歌声》《张春桥文集》什么的
农闲的时候
每天晚上吃完饭
大婶把炕上擦干净
小炕桌摆上书
放上油灯点上催我:“快读书、快读书”
她自己却一个字不识
他们家的镜框里 放的大多数照片
是我的照片
甚至还有我妈和弟弟妹妹的照片
很多年以后又放进去我的女儿和她爸爸的照片

五
插队几年
身边的伙伴一个个离开村里进城工作了
我原地不动无人理睬
中间去吕梁文工团拉琴一年
但户口依然在农村
我甚至还动了在村里找丈夫的念头
谁承想改革开放大幕开启第一个解决的就是让十年没有大学生的大学
打开大门
我家分别在插场、插队、四处飘荡的五个孩子
在那几年全部考上大学
我开始复习高考
住在汾中,十几个人挤在一条大炕上
每天吃红面胡萝卜撒点盐太想上大学了 每天天不亮起床
半夜才睡
因为极度缺乏营养我身高171
体重只剩九十斤
头发居然白了很多
而我的大婶每周都会烙几个白面饼子
让爱珍或明泉给我送来

六
我离开北关园去上大学
后来的三十年间
隔一两年我总会从北京
回到汾阳 回到北关园大婶家
而大婶每次见到我就像昨天才分开
她没有什么热情语言
只是不停地往炕上堆核桃、花生、枣
在香港工作那三年 我没有回去
大叔好几次出现在我的梦里叫我
我赶回去,大叔果然走了
前几年又开始频频做梦 梦到大婶
我赶回去大婶瘫在床上
只能一整天坐在炕上望着窗口
大婶看见我进来没有话
只有笑和泪水
她拉着我的手再不想松开

七
大婶 我后天不一定能回去参加你的葬礼
但您肯定知道
那个三十多年前住在您家的知识青年
是一直把您当成母亲的
1914年
美国妇女安娜·贾薇丝 提出用一个方法来纪念
母亲的爱于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成为全世界的母亲节
后天是您的葬礼
也是母亲节我在心里叫你一声母亲
永远的乡村母亲
您会在我的心里
永远不会走远
2013.5.12


作者陈小波和她的乡村母亲
📝【作者简介】

陈小波:新华社领衔编辑新华社微电影《红色气质》、微纪录片《国家相册》图片主编及讲述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艺术研修院导师著作《中国摄影家》丛书访谈录《他们为什么要摄影》《摄影,感受中国》(英文)《影观达茂》丛书《女儿,我无法停止爱你》
🎤【朗读者简介】

怡霖:荣获全国首届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金奖;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第五届学术委员、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理论人才;五篇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特别奖,出版《思无止境》等五本专业书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专家特殊津贴。


🖨出品/ 華 | 夏 | 之 | 聲
✍作者/陳小波
🎤誦者/怡霖
🎢圖源/綱絡
🖥編輯/艾果
🎧監製/怡霖 德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