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很好的诗教读物
序《香港诗魂—- 孙重贵诗歌艺术论稿》
作者:周明(时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

我与崔国发先生素昧平生,在此之前也不大知道他的名字。对他居然敢诘问如此宏阔而寥廓的诗学命题,而且其评论的客体又是一位被载入《世界名人录》的著名诗人孙重贵,我在佩服他的理论勇气的同时,也为他捏了一把汗。诗歌批评这活最难干好,没有深厚的学养,渊博的知识和融思想理致、文化意蕴、文采情感于一体的艺术功力,是做不好这件事的。
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我在审视过这部学术书稿之后,终于发现我最初的担心是多余的,或者说是一种不必要的杞忧。后生可畏,他的诗歌评论的起点较高,经天纬地,纵横捭阖,俯仰自得,融汇贯通,从他字里行间旁征博引的诗歌理论与信息来看,他确实是博览群书,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言之成理,是一本很好的诗教读物。
令我欣喜的是,他对于古今中外的诗论菁华的援引,一点也不生吞活剥,不牵强附会,不强加于诗,而是针对诗歌事实说话,直接面对诗人孙重贵先生的诗歌文本,在作者与读者之间铺设了一条直通诗歌精神堂庑的大道。不管你是否读过孙重贵的诗,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阅读,都不仅会对这位被誉为“香港徐霞客”、“香港寓言王”和“香港诗侠”的孙重贵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各类诗歌的特点会加深艺术的印象。
因为在崔国发的这本书里,他好就好在,以孙重贵的诗歌为例,在解读孙重贵的同时,也解读了当今诗歌,特别是中国诗歌传统与发展的现状 ,以及香港诗歌的一种态势,解读了诗人的生存环境和本身价值,由个别到整体,由典型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使本书适合于更广泛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阅读,相信你读过以后会得到情与美的陶冶,所谓人情必有所寄,然后能乐。
从这部书中,你可以感到,统篇涵括甚大,众理虽繁,而无纷丝之乱;辞翰丰赡,别具淋漓之姿。洋洋二十万言,熔铸经典,洞晓情变,自然切畅,气象万千。行文潇洒舒卷,生动活泼,有机地结合诗人创作花絮,率意点染,而益增其可读性,这对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忙忙碌碌的人们来说,或许能在书中使灵魂减压;驶入精神的港湾,让浮躁的心灵在思想与艺术的风景面前得到安宁。
崔国发自发表处女作至今,诗龄已二十多年,是个青年“老”诗人,他曾出过两个散文诗集子,两百万字作品除见诸国内二百余家报刊外,还登上了中国台湾、香港,美国、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等华文报刊,在海外华文文学圈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他发表过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文学评论,说明他在诗歌的创作与评论上,此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这本书的写作颇有助益。而且,在评论对象上,已不再局限于大陆作家与诗人,他把笔触已经伸向了新加坡、香港等诗人诗作,视通万里,思路开阔,使他的评论不胫而走,生机勃勃,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当然,书出来之后,读者臧否褒贬自有评论。尽管各有妍媸,也并非没有可以挑剔之处,毕竟作者还是个新手,就连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诗人胡安·拉蒙·希梅内斯也说:“一个批评家,即使洞察力再强,也不会一贯正确。”他不相信尽善尽美,也许倒相信“尽善尽美是不可企及的”,如果认为完美无缺,就等于承认完美的终结,这不是诗人孙重贵的风格,他自己对自己永远不会满足;也不是本书作者崔国发的风格,因为他自谦是个诗歌门外汉。谦虚使人进步,使他更充满着艺术活力而不失去活力。我想,只要他不骄不躁,不失缪斯之志,就能宁静致远。
是为序。
周 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