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麒麟杯”我和读书的故事有奖征文
徐可顺参赛作品展示
编号:48
俊得读书助
作者:徐可顺
进入知天命之年,心里不免多了一些感慨。感慨半辈子风风雨雨,走过的那些路:茫茫行程上,有哪些想起来是欣慰的?有哪些让人有点酸楚,有哪些至今恋怀着……
顺着这思绪,突然间闪出一个跳动的字符,让我心潮起伏,让我宽心释然。它,在我时光隧道缀上新光,携扶、簇拥着我前行。
这个字符或是字节,说出来挺高大上的,但也是与生俱来的。它也许会吓跑不少人,还可能会有人觉得我酸,在拽词。这个字符,有人对它毫无兴趣,难生眷恋,甚至忙而淡之,闲而远之。日子里,不是常有人这么说嘛,没事打打牌,跳个舞,唱支歌,喝点酒……当然,当家长的常会督促道:没事你就静下心来,好好看看书,多学习学习。
好了,谜面既已揭开,那就请配我搭上个五六分钟,一起回首顾路,剖研履迹,看看这个字符是怎样与我附体不离的。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一个农民家庭,没上过育红班。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在庄稼地里,或是大街上,看到有字的纸张,哪怕上面还有便迹,也要拾起来,展开皱巴,读上面的字;那些字,多是课本上看不到的,当然更有不认识的,但我能顺着句意,读个八九不离十。
快拽了!这么脏。大人们常在一旁催促。
那时候,小学学制五年。70年代末,面临升初中。记得一个暑假里,生产队长见了我,说,你不出来劳动,就不推荐你上学。一个10来岁的孩子,能在地里干的活,就是拾麦子。父母说,拾那点麦子,不如在家给我做饭,俺俩按时吃上饭,出去干的活就多了。父母是这样安慰,可我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推荐上学,在农村可就要做睁眼瞎呀!
时光转到了来年。上初中改成考试,不用推荐了。那时,并不觉得自己是学习好的,考试也未见得一准能考上。可是,再细想,在班里也不是差的,平时很少吃上老师送来的红“油饼”(得个“丙”),更少有得过“钉子”(丁)的时候。没成想,考试红榜一发,几个村里的学生,小五十人吧,我是前三名,前几名都成了班干部,班主任让我当班长。在我印象中,小学当班长就是喊班的:起立,敬礼,坐下。但上了初中,有时候,老师还让我帮发作业本、试卷和课本等,这样以来,我就认识了全班同学的字体。到后来,发作业本,我根本不用看名字,一掀作业本,凭字体就知道是谁的,隔着几张课桌一扔,作业本就物归原主了。哈哈!
后来呢,数学老师不断的跟我说,当班长,除了学习好之外,还要维护班级秩序。从那以后,上自习的时候,有同学大声说话或闹着玩,我都会及时提醒和制止,一时间教室里声音哑然,没过十分钟,杂声又起。这时候,常因制不住、而干生气。戴一双大眼睛的班主任闻声就过来敲桌子,维持纪 律;然后对我说,你不用管那么多,自己学习好就行。哈哈,现在想起来,挺有意思,总感觉那时权利用得不够、不活。
这时候,初中学制也由原来的两年变成了三年。感觉这时光的节奏,就是铺给自己的,怎么着也得踏着这个点往前走。初二那年吧,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请了半个月的假。在家里闲呆时,就在床上看书,那时不知道这种行为有一个高亮的名字----自学。期末考试,做梦也没想到,总成绩还是全班第一,级部仅此一个班。现在想来,当年竟自学了合并同类项、因式分解等相关知识。当然,落下的语文课本上的那些五言绝句,在上学的路上,跟同学念上几遍,到班里一照课本,也就记住了。
这样,三年下来,升高中预选考试时,预选上不到十人。我们当时是农村联中,学生少,开不起课来,就去城联复习。那两个月的考前复习,可是开了眼界,更知道了与城里孩子的差距。人家一般都会做的化学物理题,我竟然是第一次遇到。经过不断地心急求教,当学生的学生,如愿以偿升上考上了高中。
这时,高中学制还是两年。只是毕业那年起,才变成三年。这学制的变化,我又赶上了。这几年,应该是比较吃劲的。上早自习、晚自习不说,还有住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建的教室,玻璃窗子玻璃门,挺亮堂,可冬天没炉子。虽然棉裤棉袄棉鞋全副武装,依旧冻得精神抖擞,双腿不由得在 课桌下交叉盘起来,小手还不愿意伸出袖子做笔记。一下课,同学们就跑到室外,在南墙根下排成一留儿,感觉在太阳底下晒着,是最幸福的。
寒冬的一个傍晚,回家拿干粮。晚饭前,母亲让我洗脚。在热气腾腾的脸盆前脱袜子,可左脚的袜子怎么脱,也脱不下来。我将袜口慢慢往下翻移,突然发现脚后跟袜子粘在了一起,再往下看,是一条长血块斑与袜子粘成了一块。我只好连脚带袜子伸进盆里,一会儿袜子泡软了,与脚后跟上那条大筋分开了。还有一回,也是回家拿干粮,竟然看不到屋梁上吊着的干粮筐。母亲说,就在你头顶上啊,一抬手就够着了。我两眼含泪,说,娘,我眼睛看不见了。那天晚上,我是看着天上的星星,寻着路旁的树,辨识着方向才赶到学校的。耀眼的灯棍下,上了两节自习课,回宿舍,还是看着天、望着星空走,结果,整个身子趴在了路边的一堆黑炭上。第二天一早,父亲送来一斤油条,视力就慢慢的好了。即使这样,学习依然没有间断。
读书的刻苦与难事面前的不屈,最终还是没能抵住考试竞争的激烈,高考落选了。
你可不能在家里呆一辈子啊,地里来地里去的有啥出路,俺砸锅卖铁,也得让你去复习一年。父母有些沉不住气了。
这时,我得到消息,虽说总成绩不够,但英语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果不其然,过了几天,学校捎来信说,英语底子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愿意,可以回去复习。结果第二年考上了一个不错的中专。
这时候已经是80年初。
接下来的中专两年,是人生最光亮、鲜活的一段。个儿一跃窜到现在的一米七不说,首次见到的、学校的图书馆成了我业余时光的留脚处。我知道并爱上了心理学,哲学,社会科学等,我的眼,世界一下子大了!
毕业分配在单位干财务会计。这活最忙的就是月底和月初,中间的时段并不太忙。我除了平时看报纸,看评论文章之外,还做一些笔记。那天女儿翻到我的绿色笔记本,直夸字写得好。这期间,我开始参加会计自学考试。六年近五十门课程,一门一门的单科合格证罗叠着,前三年取得了大专毕业证书,又三年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法律专业本科也还有七本课就获得毕业资格,但终因三十而立的工作放弃了。
自学考试就是“吃”书的。我自学时,第一遍是通读,有时划出惊己的句子,这是浏览书的大概。第二遍是细嚼,找重点。第三、四、五遍,就是加深对重点的学习、理解和把握。一本书经过这么五六遍的咀嚼,也就基本入脑入心了。考试上个及格线不成大问题。这期间,通过不断的“吃”书,语言分析和表达能力得以很大提升,大学语文的学习更是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法律知识的学习还丰富了生活技能和维权本领。
6年自考路,推我进入而立之年,开始干文书工作,上传下达,起草通知、写调研报告,给领导抄讲话稿,等等,由此,也实现了由与数字打交道向与文字打交道的转变 。这期间,接触阅读大量的文件材料,通过写文和领导改文,还逐步悟出了文字表达的技巧。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有的委婉,容易让人接受;有的庄重,而定性更准确。当然,在撰写、誊写过程中,自己的思路逐步朝着领导的思路靠拢,感觉这又是一个很大的提升起----它是无声的,也是不自觉的。有两件事可以印证。一是由乡科级副职到正职的公开选拔,专业学习,加上平时读书积累,笔试全区域前二名。另一个是县处副职的一推双考,只准备了两天的时间,同样也取得全区域前二名的笔试成绩。回想这个过程,感觉读书学习就像春雨一般,润我无声;在习读上,没有白下了功夫的。
当然,近四十年的人生历程中,还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我的借书证号是1986年办的,在济南市是个三位数,足见办证之早。近年,又荣获市图书馆授予的“读书达人”一枚。
一晃半辈子过去了,总感觉人生路上的几个重要转折点,都是读书学习牵的线,搭的桥,拉上的路。
还有几年就退休了,但读书学习惯性没止,网络学院、网学网试,工作之余读写看,依然充盈着日常生活。现在都上学习强国嘛,自己通过两年多不间断追习,由刚注册时的56万+,学习总积分已推进到全国1.5万+。
记得汪曾祺先生曾撰文说,人得有点业余爱好。他的业余爱好就是: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孙犁先生酷爱文字,也说写作是他最好的休息。那么,我想怯怯地说一声,从书本上、新媒体上读点东西,长点知识,是我的爱好。
俊得读书助。读书学习是一位与我附体不离的老师 。
作者简介:徐可顺,笔名泉城可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散文选刊》《楚风》《文苑》《东方散文》《红高粱文学》《齐鲁晚报》《济南日报》《青岛日报》等报刊,入选多种年选、年展。获首届蔡文姬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中国散文年会奖、首届红高粱文学奖银奖、和平崛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文学创作大赛散文奖,晚安杯·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全国征文奖、“我心中的毛泽东”全球征文奖等若干全国省市奖项。


“麒麟杯”我和读书的故事有奖征文启事
为倡导“全民阅读,共建文明”,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由麒麟读书会暨作家联盟联合策划开展“麒麟杯”我和读书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投稿要求和说明如下:
一、从即日起欢迎广大诗人,作家及文学爱好者踊跃投稿参与。截稿日期为4月30日,评奖日期为5月10日至15日。
二、征文组委会人员将对作者参与征文的稿件逐一点评和评审,最终选出1、2、3等奖,获奖者均颁发证书,奖品为读书会采风旅行双肩包、名家字画,另外赠送一年麒麟读书会和作家联盟会员资格!
三、征文题材以美文(散文)为主,散文诗和古风诗也可。美文字数限5000字以内,诗歌类不限,作者根据创作实际情况自己把控。
四、所有参加征文投稿可以微信投稿:13791095007,或者投稿至邮箱:djffzb@126.com
五、投稿格式为:作品+个人简介+个人照片+通联方式;来稿请备注:“麒麟杯”我和读书的故事征文 字样。
六、征文活动最终解释权归麒麟读书会所有。
“麒麟杯”我和读书的故事征文组委会
2021年4月19日

编辑:寒烟 子墨
编审:慧玲 思翰
麒麟读书会 · 作家事业联盟
《大家风范》杂志
总顾问:姚卫东 邱锋 董山峰
阎雪君 肖霖生 许莎朗(香港)
耿建华 赵林云 孙春亭
逄金一 赵洪祥 张希木
柏承恩 李式法 戴永夏
李 浩 王培元 傅先河
编委会主任:戴思翰
编委会副主任:鲁先圣 周慧玲
总编:戴思翰
投稿微信:13791095007
投稿官方邮箱:djff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