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冯世鑫

△柔风爽,雯霄远。湖畔憑欄,水映苍穹蓝。 皭云悠悠依岚山,鹰雁掠影,翱翔思家园。

△翻宗卷,阅史典。跋山涉水,寻祖抵书馆。 浩瀚书海远古探,姓氏何来,觅根溯求源。

△久闻仙境似蓬莱,践行登府冯氏宅。喜鹊啁啾迎客鸣,白云舒卷若花开。古碑遗文已残缺,古树盘根冠伞遮。覔谒先祖枝干蕤,万卷史志有记载。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早期的姓出自氏族的图腾,氏族往往以天象星座、名山大川、动物等作为其图腾的内容、象征,在与周边的其他氏族的交往中,以展示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明身份,区别不同的氏族和方位,这氏族的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从时间上来看,姓的产生远远早于文字,有了文字以后,根据图腾徽记的图形产生了有文字意义上的姓。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远远滞后于姓。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先秦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可详见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到封建社会时期,则男子称姓,女子称氏(这个氏,变成了随从的地位)。这为何颠倒过来,笔者未查出其根因。

△中国古代姓氏,传说产生于远古五帝时期。从盘古氏开天地,历三皇、五龙氏,到伏羲氏定姓、氏,再经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中国姓氏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

△《中国通史》云: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姓者有:姬、酉、祁、己、滕、葳、任、荀、僖、姞、環、依等姓。中国姓氏有史可查的,主要为秦汉以后的文献(如《史记》等)。目前,我国使用的汉族姓氏有三千余个,但大约87%的汉族都集中在一百个大姓上。为何赵姓会排在《百家姓》的首位呢?因为,《百家姓》最早的版本,是出在宋朝,而宋朝的皇帝姓赵,故,赵姓便排在《百家姓》的首位。

△歌词云“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笔者也溯源冯氏的先祖。冯姓溯源,为冯简子之后。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徏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即夏朝的第九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个朝代(历时达一千多年)。周朝初期,冯夷国划分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被郑简公封于冯地,遂以封邑而得姓,为该支冯姓第一人,史书和冯氏均称其为冯简子。

△出自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据《元和姓纂》、《广韵》等史书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封神榜》称姬昌有百子)姬高(史称毕公高),毕公高后裔,毕方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部分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一部分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于是,这些子孙依据当时规定,放弃了姬、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

△源于姻亲。诸如满族、回族、鲜卑族、蒙古族等的男性,与冯氏姑娘通婚,因有姻缘关系,其后代也有姓冯的。

△公认的始祖: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公,这是一支最大的支脉;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冯简子(封于冯地,以封邑冯城为姓,始为冯氏);东周时期魏国长卿冯文孙(系周文王姬昌之后人,恰巧,也封邑冯地,始为冯氏)。其中,冯文孙的子孙繁衍,枝干葳蕤,且习文练武,雄居中原。其后裔都尊称他们为始祖。

△后因仼职、经商、战争、地震、水灾、迁徏等原因,冯氏后裔同其他姓氏雷同,遍布九州及海外。

△春秋战国时期,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湘、鄂、豫南)。楚怀王时期,冯郝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河北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郡守冯亭,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履立战功。向东,迁徏到齐鲁大地,这支冯氏家族,来自魏地。他们很快被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朝的丞相。因他进谏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失败而入狱,冯母择率其子孙逃往他乡。汉灭秦后,冯去疾的后代,又恢复冯姓,这也是一派支脉。到汉代,冯姓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早的初步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素材。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许多重要区域,並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举国人口大迁徙,把宻集区域的人口,向人烟稀少的区域迁移,冯姓也在其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豫、陕、冀、晋、京、津、齐、鲁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北徏,先后迁入苏、皖、浙、赣、辽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 此时,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因战乱,也是人口迁移之时,是诸姓族活动区域不断扩大的时期。以冯姓为例,著名郡望之一一一弘农,西魏的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族人丁兴旺,有八个儿子,至冯勤一脉尤为旺兴。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长乐冯氏,北燕国主冯跋自称是毕万的第39代后裔,北燕亡国后,国主冯弘的孙女冯太后,执掌北魏朝政数十年,辅佐幼主,冯氏出王爵数人,极度尊崇,衍出同舆堂、京兆堂等。

△隋唐以来 至隋唐时,各姓氏都在不断地繁衍,冯姓在全国形成了许多支脉,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的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的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的后裔;京兆冯氏为北燕君主冯弘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的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等等。

△唐宋元明清时期 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中国江南广大区域。明、清之时,已遍及全国各地。据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冯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的)。

△有一支脉迁至广东后,经若干年繁衍,又遍布在粤、闽、赣、台、海南等地。 其中冯公甫迁至饶州(江西都昌),其子冯秉祥任宋朝的礼部尚书,冯秉祥的子孙便繁衍在南昌、彭泽等地区。后有一部分又迁往中原丶豫南、皖南等地区。有三位亲兄弟迁往光州(今潢川),他们的后裔,分别迁徏到光州的双柳树、江家集、冯大营子、光山、信阳、新县、商城、固始、淮滨、息县、罗山等地。



△祠堂祠联楹联 因战火、天灾人祸、年久失修等因素,全国冯氏祠堂,已毁坏、消失千千万,但也存留一部分。这些祠堂和万千卷《冯氏家谱》中,多数都著有祠联或楹联,现仅能搜录一小部分〈若再不搜录、撷录,日久,也会消失),见如下的祠联楹联:
大张国政,树立家声。 / 始平世泽,大树家声。 / 让功美德,弹铗高风。 / 父号万石,子通四经。 / 西京旧派,郑国名臣。 / 焚券市义,倚树让功。 / 治民以惠,立业为谋。 / 单骑平寇,弱质表忠。 五言六言七言祠联楹联:始平开玉叶,大树发金枝。 / 八骏传汉世,三冯耀金溪。 / 一绝惊秋鹤,三言载梦龙。 / 大树将军后,凌云学士家。 / 古娥列史册,婉贞照汗青。 / 汉世风流远,凌云德泽长。凌云怀祖德,大树溯宗功。 / 抚蛮单骑平寇,挡熊弱质表忠。 / 望出杜城为二马,名洒西域号双星。 /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过津。 / 雄才自显方弹铗,位不稍迁老作郎。 /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 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 / 欲除烦恼须无我,经历艰难好作人。 / 暂借荆山栖彩凤, 聊将紫水活蛟龙。
多言的有:威震边关,名传中外。义起金田,功耀古今(指冯子材,冯云山)。 /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纳无所穷,如海百川(冯煦)。 / 关内侯,因慈母而贵宠。门下客,得孟尝以优隆(指冯勤,冯媛)。 / 道德可师,教育骊山之下。端凝若植,禁中瑞锦之呼(指汉朝冯豹,唐朝冯定)。 / 叙穆叙照,祖有德、宗有功,具见诒谋远大。伦常伦纪,孙可贤、子可孝,即能继述绵长(皖绩溪冯村祠联)。 / 冯氏自周朝,历来鹊起人文,大汉间继封侯爵。丕基开唐朝,启后鸠安寢庙,皇清降永奠馨香(上联典出冯氏起源及汉朝冯异,下联典出唐朝东阳人冯子华,曾在当地任歙州刺史)。

△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广袤的历史长河,而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也经历了悠久的岁月。有文字的历史有五千年,有了文字,也就有了姓氏。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华民族虽历经了沧桑,但仍繁衍壮大,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信念有着直接关系。换言之,姓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姓氏的背后就是我们世代的传承,就是我们的信仰,且不断发扬光大,这是华夏的基因,是血脉的基石。一脉相承流中国,浩荡大军遍南北。史上几许是英杰,自有后者待起崛。







【作者简介】:史进单夫,实名冯世鑫。浙江省作家、诗人。【中国云天文学社】浙江分社总编、社长;系【中国云天文学社】、【世界诗人】等签约作家、诗人。合著和独著诗词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集22部;参与编撰《国检志》、《浙检志》11部;撰写诗词1800余首,散文1200余篇。其中《来自日本50亿巨额索赔》,获国家报告文学一等奖;《书缘》、《淡去的炊烟》、《回放青山湖》等,获国家诗词、散文一等奖;《周庄神韵》、《靓丽那时空》等25首诗词,获诸多网站平台报刊的实力作家、实力诗人奖。近期着力进行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