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阳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 校长李青青
课堂教学改革为了学生“学”的更好、更充分,立足学生的成长发展,围绕课堂的文化建构,去审视教师的“教”的方式。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力点”是一组如何定位与如何撬动的课堂关系,“着力点”是眼中的关注点,是需要瞄准的“靶心”,“发力点”是手上的动作,是指行动层面的具体做法。
课堂教学中的“着力点”主要看学生学得如何,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主要着力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学习的热度、合作学习的深度和探究学习的程度。课堂改革能够把教师的“教”化作学生的“学”,让课堂为学生学习创造环境、提供资源、陪伴过程和评价结果,集中火力去发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持续学习,是课堂改革的全部目标。

着力点之一:大“容”广“学”,着力于学生真实学习的广度
课堂教学改革首先瞄准的是课堂教学的广度,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基于学科,打破学科,广泛提供学习资源给学生,打开学生学习的广度。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学习路径,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习惯,带着一双有广度的眼睛进入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才能够更有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当学生拥有广泛的知识积淀,能够促进学生充分理解课堂学习内容,教师要有更开放的心态去对待课堂,对待孩子思维的信马由缰,包容他们的奇思妙想,去做出最适当的引导。希望孩子拥有大容量的知识积淀,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孩子、鼓励孩子、评价孩子,勇敢的去广泛涉猎知识,养成阅读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着力点之二:少“教”多“学”,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热度
这就像一个杯子,教师的“教”是杯子的“壁”,里面的“空间”是学生的“学”,当杯子的“壁”薄一些时,里面的“空间”才能够大一些。少“教”的课堂,少了教师的说教,多了学生的探究,才会有学生主动地学习。

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这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程度如何,具体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能动自由度,自主学习的时间长度和学习过程的创新能力的产生。
着力点之三:以“疑”促“学”,着力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深度
采用分小组方式的合作学习能够让课堂学习的诸多“疑问”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得到解决,同伴之间的讨论学习充分达到学习的参与度,这样的讨论分享的频次远远超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式教学。拥有共同的学习目标、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合作学习活动,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建立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深度如何,主要看是否基于一个具有质疑价值的真问题驱动,也就是教师基于备课的精选的“疑”,是否具有课堂研究的要素。教师是否有科学和完整的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的“疑”是能够给学生创造学习的环境与气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在一个科学的计划中,教师的“教”的设计是有目的性的,有层次性的,能够促进合作学习的深度。

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任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在预设中有生成,在生成中有预设。合作学习中组建小组是否依据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是否有预知小组内学生之间的生成及问题产生。
着力点之四:尽“研”浸“学”,着力于探究学习的效度
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学生的探究,课堂教学的研究性越有价值。换句话说,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研”越能够有深度的走进课堂学习,课堂探究越充分有深度,应“研”尽“研”,越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生长的厚度,让“研”与“学”浸润在一起,在研中学,在学中研,让课堂探究学习更有效度。

从本质上说,探究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深度的“研”,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与开放性。以问题驱动为导向的学习,问题解决成为了探究性学习的载体,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问题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课堂教学就越有效果。
着力点之五:厚“植”励“学”,着力于学生创新学习的温度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着力点之一,一定要瞄准立德树人的“德”,也就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传递给孩子,“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立志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给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思想道德教育是所有学科的价值本位,也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把儿童放进少先队组织当中进行教育,规范少先队工作建设,以“红领巾小提案”鼓励儿童参与真实情景中的探究性学习,带着社会责任感的项目研究,让儿童的创新学习变得更有情感温度。

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对课堂改革理念的整体把握,而“发力点”则是具体的做法。有了对课堂教学着力点的准确定位,才能够发力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
发力点之一:致力于学习动机的内生发展
自主性学习基于学生主体学习动机,教师要在课堂改革中发力,从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开始,从学生发展需求开始,寻找生活化的真实学习情境,引导激发学生体验和探寻。从基于解决问题的实践学习开始,能够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一个好的课堂情景的创设,会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也是教师在备课环节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体现问题的挑战性、探究性、开放性等因素。合理的分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也不能过多,以4-6人为宜,每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小组总负责的“首席CEO”,负责小组分工、发言顺序,任务是否完成的总体监督,这个一般是一号组员负责;三号组员负责记录整理要点,为交流汇报做好准备;四号组员负责控制声音以及组织大家很好的倾听;二号组员负责补充和评价,让小组在汇报环节有很好的呈现。
发力点之二:致力于学习方式的多元交互
教师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场域,营造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注重小组合作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分享,让课堂教学能够产生多感官、多渠道、多时段、多神经元的聚集学习,同学生一道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让学生学会通过思考去认识问题和学会学习。

教师需要有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与适时的点拨,以促进学生学习深度的进一步推进。合作的成功是建立在每个人成功的基础上的,有一个人自主学习不成功,合作就没有成功,强调的是面对面的多元多角度的相互交流与支持。
发力点之三:致力于学习方法的系统构建
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网路时代,通过已有的知识学会学习,而面对的却是十几年和几十年以后的未来发展问题。学习最终将落脚在学习方法的系统构建。会查资料、会提出问题、会比较对比、会总结概括,会同他人交流、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要求。

培养会学习、会研究、会实践、会创新的时代新人,课堂教学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一定要致力于学习方法的系统指导与系统构建。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表达,如何更好的倾听,听不懂的时候要提出疑问。会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需要经过思考,梳理出新问题,进一步推动探究学习的产生。能够总结和概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到新的问题解决当中去运用,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发力点之四:致力于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
学习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从一个选题开始,最终通过合作讨论分享,要有一个作品的形成。作品与作品意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形成的,但是作品不是作品意识,作品意识却包括能够形成完整作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意识更为重要,但是同时,作品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的实践作品的过程。

从学习中拓展开去,让学习变得有广度,思维更有深度,创新能力才能够产生。创新能力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不同的途径中进而迸发出来。从真实的情景开始的学习,最终仍回到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上,学习才能够更有持续动力和实际意义。
发力点之五:致力于学习时间的碎片整理
李青青校长经常发现那些会学习人,其实只是学会了运用好碎片化的时间。对学习葆有内在动力,随时随地都能够很快进入学习和研究的状态,在任何领域都能够做到最好。致力于学习时间的碎片整理,首先学校要打造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的空间,给孩子能够运用好零碎时间的可能性。譬如,开放的读书区域,公共区域公用圆桌讨论空间,公用的电子阅读系统和查阅设备,以及网络空间。

同时,还要有意识的用评价导向去激励孩子们利用好这些零碎时间。“口袋魔法”就是在这样的初衷里发生的。当你看到孩子们在课间、饭后等一切间隙,每人携带一个口袋摘录本,可以在学习中摘录各种学习的要点,用以记忆和翻看。洛阳市实验小学也在官微平台上开设了“我有学习好方法”的栏目,广泛交流并且宣传好的学习习惯,让优秀的习惯成为孩子们一生的伴随。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课堂教学作为学习的主渠道,担负着立德树人得神圣使命。无论课堂如何改革,以学为中心是检验改革成败与否的试金石。
在改革中,越是更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改革意图,越是需要从致力于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产生、学习方法构建、实践能力运用和时间管理等这些最基础的方面入手,瞄准课堂改革的“着力点”,致力于用行动作为“发力点”,去撬动课堂改革走向更加真实有效的学习。
【编辑 赵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