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春时节燕归来
文‖倪双民
清晨天色微明,一阵清脆婉转的鸟鸣传入我的耳旁,声音是那样熟悉,噢,原来是燕子回来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暮春时节,多数花儿已经凋谢,燕子不远万里,经过长途飞行从南方飞回来了,回到了北国的家乡。我站在阳台上眺望,燕子明显比去年多了许多,它们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迅捷而灵活,轻快又自如,是那样的舒心惬意,似乎快乐永远在它们身边,看着这些上下翻飞的燕子,我的心情也和他们一样快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雨后初晴,正是燕子忙着筑巢的好时机,一处处留有存泥的水潭边围拢了许多燕子,他们快速地落下,用尖细的小嘴轻轻一啄,又轻快的飞去落在了人家的屋檐下,停歇少许,让泥团在嘴中与唾液相搅拌,然后使劲地按在选好的屋檐一角,就这样来往奔波,衔泥垒窝,不几天他们的新家就建成了。
记得小时候,燕子常常在农家的屋内建窝,人们为了让燕子筑巢方便,就在屋内木楼枕木的外侧合适的位置钉两颗长长的钉子上面固定一块薄木板,作为燕窝的底座,燕子做窝就容易多了。
有细心的人家会用细细的麻绳在两颗铁钉上呈“8”字形缠绕作为燕窝的底座,这样的底座结实又有弹性,燕子住在里面柔软且舒适。
燕子的秉性勤劳,晨曦初露时他就会唧唧喳喳的鸣叫起来,农人们也就早早起床打开屋门,燕子们唱着欢快的歌向主人告别开始一天的忙碌,勤劳的农人们也开始下地干活。善良的村民出门时不忘把锁着的屋门推开一条缝,以便于燕子进入。那时候人们把燕子看做了自己家中的一员,细心的照顾。记得有一次,天色已晚,我准备拴门睡觉。可父亲却说:“别急,把门留着,咱家的燕子还没回来,等一会我来栓门。”直到燕子回来,父亲才拴门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对燕子的喜爱有多深。
燕子是勤劳的象征,是农事的象征,更是吉祥的象征。燕子每天早出晚归捕蚊捉虫,辛苦而忙碌;“燕子做窝,割麦插禾”是他对农人的提示;“燕子低飞、出门带蓑衣”是对天气的预知;燕子更是一种吉祥的鸟儿,他的出现预示着家门兴旺,温暖和善,幸福美满。“紫燕入堂,丹凤栖梧”是对新婚的祝福,“宴尔新婚,如兄如弟”是对真情的称颂。“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燕子双宿双飞的情景的确令人羡慕,因而燕子也就成了爱情和婚姻的代名词,被人们倍加珍惜。
筑好爱巢以后,他们衔来细软的杂草、羽毛、破布和一些青蒿细草铺在窝中开始生儿育女。燕子每年繁殖2窝,每窝产卵4-6枚;第二窝2-5枚,卵乳白色,雌雄共同孵化。半月左右幼鸟出壳,亲鸟共同饲喂。雏鸟约20天出飞,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燕子妈妈和爸爸带着自己的孩子在田野上,树丛中快乐的飞翔觅食是一种十分美温馨而美妙的情境。
一个不经意的早晨,燕子窝里终于传来雏燕的第一声啼叫,像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让人喜悦,让人心动,当上父母的燕子更是无比的欢快,他们显得更加忙碌:飞进飞出捕捉蚊虫,喂养自己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在田间寻觅,在林中搜寻,总想给孩子找到可口的美味。在这充满色彩的季节里,在这流光溢彩的日子里,在云淡风清的天空里,轻巧伶俐的燕子展开两翅,如箭般从眼前划过,留下一道靓影,令人遐想无穷,这难道不是春天最亮丽的风景么?
“唧——”的一声,那清脆明丽的叫声,又一次回响在在耳旁,那黑色的倩影在天空中划过,逐渐消失在远方的天际……

作者简介:倪双民,陕西商洛山中一名普通教师,求真务实之人,崇尚修身向善,对教学艺术略有研究,闲暇之时,喜好玩味文字,偶有感悟成文。有文字在平台及报刊发表,愿向文友学习,以提高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