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期 作 者 (中国)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 总 编 火 凤 凰(海外)
图片来自百度
《激情夕阳红》
一一 高中毕业五十周年同学聚会瞻仰周恩来纪念馆侧记
文/单正柱
今年清明节期间,我们板湖中学一九七一届高中(一班)的同学,为毕业五十周年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且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聚会活动一一瞻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这是一位具有四十五年党龄,从毕业以后的二十来岁开始担任生产队长,再到大队、村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几十年风风雨雨在农村第一线,与乡里乡亲摸爬滚打在一起,至今仍然在协助村支部进行党建和村委民调等工作的杨义方提议倡导。他的主张是今年盛逢建党百年,举国上下掀起空前的爱党爱国热潮,作为红色旅游圣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肯定是人流如潮。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清明节,搞一次高中毕业五十周年同学聚会活动,前往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瞻仰、缅怀伟人,学习伟人精神,发扬革命传统,再听红色故事,重温党的历史、接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再教育。他的倡导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支持,身患重疾的朱宝将、张龙高首先带头报名,还有王锦秀、周文浩等身体状况也都不好却不甘落后,更有刚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出院才三天时间的徐国英不顾气虚体弱毅然要求参加,他们的行动影响和带动了很多人。朱彦兵和孙征梅同学打电话、骑电动车四处联系其他人,还有曹效将、蔡其权等人也是到处查询早已失联的同学,仅两三天时间就有三十多人积极报名参加,陆中廷、徐国林等人都是特意从外地赶了回来。
我们这一茬人,没有高官大位,有的只是民办教师转正和乡村基层干部,百分之七十是种庄田的人,有的年岁七十里外了还在农田里操劳刨食,或者帮助儿女们看家守舍、陪读孙子辈。
我们这一茬人,也没有财团富豪腰缠万贯,有的只是开办了中小企业和做生意买卖,现在不顾年老气衰仍在脚打裤裆沟继续拼力、四处奔波。大家都是社会底层人员,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霜雨雪,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不分彼此心能贴得近、话能说得来,聚在一起有共同感受和共同语言。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感恩、更懂得珍惜。虽然大家都是普通百姓,但是人人懂道理、个个明是非。对毛主席周总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怀有朴素真诚的感情,从灵魂深处始终相信和热爱党,切身认识到是革命的老前辈历经千辛万苦,才使得我们的民族站起来、人民富起来、国家强起来,发自内心敬重和仰慕他们。从而不顾年老体弱怀着一颗火热的心驱车百十公里前往周恩来纪念馆。一路上在陆中廷、孙晓华、潘凤英等同学的带领下,独唱与合唱革命歌曲,真乃是:驱车前往周公馆,首首红歌一路扬。坚守初心跟着党,精神勃发固心阳。
来到了周恩来纪念馆,大家肃然起敬,向周总理塑像三鞠躬。慢步在展厅时光回溯,尘封的记忆一幕幕呈现,崇敬之情涌上心头。主馆大厅正中安放着周总理汉白玉坐姿塑像,左手抚膝,右手握卷,凝视着远方。铜像高7.8米,暗合着周恩来走过的78个人生春秋。双手叉腰、面带微笑,这座像的姿势取材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周恩来与工人、农民亲切交谈时的习惯动作,亲切感迎面而来。阳光透过玻璃洒下来,柔和地照在塑像上。站在第三层观景台向北眺望,牌楼式的景门和人字形附馆合起来,正好是“八一”的图形。历史的枪炮声中,周恩来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好像仍浮现在眼前。退休教师郎中菊深情地说道:没有毛主席和周总理这些老一辈革命家打下江山,哪有如今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幸福。一直从事乡镇农业科技工作的曹效将深有感触的说:没有毛主席周总理为我们设计的社会制度和创建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在整个瞻仰过程中,大家边展览边议论,话题总是离不开感恩和畅谈成就感、幸福感。周兰英同学激动的说:我们夫妻俩搞城镇绿化三十多年了,虽然现在岁数大了但是我们精神状态很好,一定还要为美化城市和乡村做到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还有张之育、蔡其权、郭乃成、许志红这些毕业后一直常年累月在农田里干活的十来位同学新旧对比感慨万千、话浯更多,一致认为振兴乡村势在必行,不仅自己要紧跟形势,还要教育和引导儿孙们,传承红色基因。大家在纪念馆门前和各个主要景点纷纷拍照留影。表示人老心不老永远学习周总理的精神:“实事求是寻真理,开拓创新求真知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努力。”坚持不懈的忠实于事实,忠实于真理。”誓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毛主席周总理的遗志,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坚定走共同富裕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家的共同心愿就是:为祖国祝福、为人民祝福、也为各位同学自己祝福。
正如杨义方同学在致词中所说:而今,青阳逼岁晚,不管我们各自的经历和对人生感受有多大的差异,但对青春年华的怀念和同窗友谊的珍惜都是一致的,对党忠诚,与民族和祖国同命运,这也是我们今天聚会的主题和核心。坚定不移跟党走,年岁再老也不脱离行列,与共和国相向而行,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二0二一年四月
作者简介
单正柱 男 江苏省阜宁人。竹韵汉诗协会会员,阜宁县诗词协会会员。《中华诗艺社》等多家微刊特约诗人。
喜爱文学,勤于练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创作诸多故事、小说、戏曲以及诗词、现代诗和散文,分别发表于多家纸质报刊杂志及诸多网络微刊。制作《美篇》近四百并印制二十余本《美篇》书、出版《正柱诗文集》。
诗观:诗,是自己内心的独白和吟唱。用自己风格说话、用自己语言写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