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这是《道德经》里的话,我发现大家都是从字面上了解它的意思,即使不了解搜索一下也能找到它的意思。
但是若要追寻根源,说出所以然就不知道了,但对学习过《楞严经》的人而言,我相信就相对容易理解了。正像那位教授说的,学过《楞严经》,再看哲学,哲学就不在话下了。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大多是这样解释的: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本人以为这样的解释看似懂了,其实会让人一头雾水:为什么说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是不合理的,肯定不是老子的本意。

下面我先来结合实例聊聊关于声音的问题:有些人有耳鸣,有些有脑鸣,鸣声各种各样,如滋滋,丝丝,轰轰……但是这声音的确不是想象出来的,是真实听到的。医生可能会诊断会“幻听”,与普通人来比较, 这是一种病态。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幻听”呢?肯定是生理结构等发生了改变。
那么正常人听到的声音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吗?其实也不能肯定,只是我们这类正常人是大部分(佛教以为共业,各人之间的某种业基本接近,所以听到的声音基本相同),大家都能听到感受到同样的声音,所以以为这声音是“非幻”。
假如扩大到动物界,我们人这种动物能听到的“高山流水”,其他动物听不到,或者我们听起来很是悦耳,而另一种动物却感到很是嘈杂刺耳……凡此种种,“有无”,“粗细”……该以谁为标准呢?
所以我们所说的声音只是对人道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的一种大约“普适”。假如从六道来说,比如,人听到的雷鸣声,其他道不一定听到;人听不到的某种声音,其他道不一定听不到。
那么这声音是有还是无呢?以谁为标准呢?所以我们所谓的声音,只是局限在人的业力范围内,对其他听不到雷声的生命来说,我们听到的也应该算是“幻听”吧?
所以,本人以为,“大音希声”,网上的那种解释也是不妥当的,可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大音希声”,其实就是老子在举例解释“道”,不得已用了一个“希”,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楞严经》中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由看见的而产生的见解之时,见解不是真实的所见之物。正确的见解应远离所见之物,是所见的形态不能反映的。)
推而广之,闻闻之时,闻非所闻;闻犹离闻,闻不能及……
读到这里,您是否对“大音希声”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